红色往事,望见初心——解析苏区干部曹发伙的《回忆录》手稿之三

e三明   2019-09-14 08:30:24     阅读

m_1ce22af49749d654507b51caad07ebe1.jpg

m_d035958b7e2477761bf92a9f84db2b99.jpg

m_282f82d6e721e9ab0f266d36a0ba5804.jpg

红军标语

       1 见证曹坊区革委会成立
  “大约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公元1930年1月),我们上曹赤卫军队员曹连苟、曹后发跟随红军,从江西作战回来,手持长枪,在我家邻舍大门边说,是红军第十二军回来了。”曹发伙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时,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振林率部队由建宁开回,任务是发展苏区,扩大革命根据地。说再也不会走,叫大家可以放心工作了。
  在宁化方面,独立团团长余福生,政委朱成茂负责指导工作,数天就集中了170多人,分为两个连,第一连连长曹桂宝,政委曹国殿,第二连连长俞林辉,政委俞显尊。
  当时,上曹村有基础,群众觉悟比较高,有条件马上进行分田,就组织了分田委员会,选曹发伙当组长,说他年轻人更会跑腿,负责推动分田工作。
  分田首先要登记土地、人口。每人分田15担,上田3担、下田3担、中田9担。留有40担上田为红军公田,留一部分机动田作为调动使用。富农分下田,地主不分田。
  在大年日下午,分田的政策公布在水口庙左边墙壁上。过年后,大家就按照新分配的田地耕种,群众们都欢天喜地。
  曹发伙回忆,当时,他被派到巫地等处登记劳动和组织劳动队,为战士代耕土地,还跟随警卫连到禾口、淮土协助工作。
  为发展革命战争,必须扩充武装力量,福建省政府军区派师长陈树湘成立宁化独立第七师。由他们率领一连武装,140多人来到曹坊。来的战士大都是长汀、上杭、永定人,是先进区的英雄战士,驻在溪背训练。
  在很短时间内,宁化独立第七师扩军130多人,合编成立独立第五团,在山下祠堂举行宣誓大会。于1932年前后,配合禾口、淮土部队,由曹绍芳率领,一鼓作气,攻下宁化县,红旗插上翠江城。
  随后,宁化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因为工作人员缺乏,县政府在曹坊区调一批工作人员到县政府任职,当时主席是曹受益,副主席兼内务部长徐赤胜,军需部长曹周斗,裁判部长黄云标,财政部长曹登昂,土地部长范与康,特务长曹初生,文书曹喜元、黄厚淼,炊事员曹秀生、曹秋水,县政府设在法部主事刘映奎屋里。
  攻下宁化后,红军在宁化城关又扩大了一批地方武装,合编独立第七师,师长陈树湘、政委曹兴怀。独立第七师首攻乌村,取得胜利,又在七里圳消灭“童子军”数百,配合三军团打泉上土堡,后调往上杭方面打钟绍奎,之后,在独立第七师、独立第八师、独立第九师、独立第十师的基础上整合扩编成红十九军,随之长征。这支队伍就是后来的红三十四师,负责防守湘江,掩护主力红军渡江。
  2 亲历曹坊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苏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苏区经济,广泛开展扩红支前突击活动,组织广大苏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大力支援前线,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提供大量给养和有力的后勤保障,是中央苏区福建省的扩红支前重点县,被誉为“苏区乌克兰”,也是诞生红军的地方。
  1931年7月,在红十二军的指导下成立了曹坊区苏维埃政府,红色政权在曹坊确立。
  曹发伙在《回忆录》里对那段岁月有着详尽的描写。
  1931年夏秋,福建省苏主席张鼎丞派来工作团,王兴旺等十余人驻在上曹。
  王兴旺是当时省委工作团团长,工作团的主要职责是配合红十二军开展党建工作。
  曹发伙第一次有机会见到王兴旺,“多么谦恭,多么和蔼”是曹发伙在《回忆录》里的评价。
  当时老百姓在曹坊市场上买猪肉,要受到奸商的剥削,不管买多少猪肉,都要绑一根绳子卖,还要加一根骨头,这非常不合理。当时的区主席发布了“禁止缚芒,并要抑骨卖”的布告。
  这布告正是曹发伙送给王兴旺审阅的,曹发伙也因为这次送审布告的经历,对省委工作团和王兴旺有了深刻的印象。
  曹坊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曹发伙是亲历者。所以,《回忆录》中对此的描述也非常详细。
  据曹发伙的回忆,“当时在山下祠堂大门边,将屋柱凿开眼,搭建会台。王兴旺主持会议,选举曹正刚为曹坊苏维埃政府主席。”曹发伙担当文书等工作。
  《回忆录》里对曹坊区苏维埃政府的机构组织描写详细:
  组织机构方面,设正副主席、总务处、土地部、裁判部、劳动部、国民经济部、财政部、文化部、军事部、工农检查部、粮食部、内务部,另有雇农工会、互济会、拥护红军委员会。
  领导机构方面,成立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宁化县曹坊区委员会,简称中共曹坊区委;成立中国共产青年团福建省宁化县曹坊区委员会,简称少共曹坊区委;成立妇女会,儿童局等。
  武装方面,成立儿童团、少先队、模范队、赤卫军,在少先队里面调选勇敢的队员组成模范队,在赤卫军里面调选勇敢的队员组成模范营,随时准备配合红军出发。模范队负责扩大红军对象,加紧赤色戒严,儿童团负责检查路条。赤卫军负责站岗放哨。
  还设有合作商店、粮食调剂局、红色旅馆、列宁小学等关乎百姓生活的单位。
  曹坊区苏维埃政府的管辖范围有14个乡苏维埃政府:上曹、下曹、俞坊、夏坊、石牛、罗溪、滑石、叶屋、黄芩下、坪上、黄金进、小南坑、李坊等。
  主要的工作内容有:扩大红军,督促老兵归队,完纳土地税,推销公债,发动妇女做布、草鞋慰劳红军等。
  3 扩红运动二三事
  宁化是福建中央苏区县中参加红军人数最多的县之一,被誉为“红军大本营”“诞生红军的故乡”。
  据了解,宁化扩大红军工作,在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工农群众热烈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报名参加红军,取得很大成绩。1929年3月至1934年10月,宁化动员组织了1.37多万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当时宁化全县人口13万多人,每10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户就有1户是烈军属。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同参军、父子上战场等许许多多的动人事迹。
  这和当时宁化苏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关于扩大红军的号召,广泛开展扩红突击运动密不可分。
  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是当时我们党和苏维埃的中心任务。曹发伙在他的《回忆录》里就有关于当时曹坊开展扩红运动的一些描写。
  当时的曹坊可以说算是“边区”,“上通宁化,下达长汀,是重要的咽喉之地”,与当时还是白区的里田终日发生冲突,来往担架运输人员和军队络绎不绝。
  “1931年,中央领导倪志侠、毛泽覃到曹坊开展突击扩红工作,成绩很大,每次扩红数十人,由他率领到前线参军参战。”
  扩红歌曲可以说是当时扩红运动的真实写照,如今,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割掉髻子当红军》: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
  在曹发伙的回忆里,也有关于扩红歌曲的描述。
  “当时新战士集中到区,穿起新军衣军帽,格外英武。召开茶话会,妇女唱歌欢迎。”
  妇女部长廖玉英唱:“勇敢同志到前方,勇敢同志前方去,消灭敌人一扫光。”倪志侠同志打尺板帮腔:“送郎去当兵,你莫挂在心,不为功不为劳,都是为穷人。劝妹回家庭,工作要加紧,我到前方坚决杀敌人。”
  送新战士那天,锣鼓喧天,曹发伙的老婆童莲香主动担当慰问队长,带着妇女队送新战士到县里,负责为新战士洗衣、做饭、打擂茶等勤务工作。
  中华苏维埃革命战争公债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筹措反“围剿”革命战争经费而发行的公债。公债的发行对稳定苏区财政、支援革命战争、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当时曹坊百姓购买公债支持革命的热情也很高涨。“我们全区购买公债,超额完成任务。曹蛮嫂砍柴卖了钱买公债,曹隆经种菜卖了钱买公债。”曹发伙在《回忆录》里随意的举例,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不仅如此,当时,曹坊人民做了大量布草鞋慰问红军,几天之内做了数千顶斗笠,送到前线,送粮任务也是很快完成。
  红色曹坊,为保障红军给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4 消灭“童子军”和“打土豪”纪事
  在长征前,红军在宁化也发生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役,其中就和“童子军”发生过很多次摩擦。
  这里说的“童子军”并不是字面上意义的队伍,而是在当时具有迷信色彩的一支反动统治的武装部队。
  曹发伙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时“童子军”十分猖狂,到处设立神坛,通过迷信活动和压迫群众当“童子军”来达到他们反动统治的目的。当时的迷信组织有“童子军”“大刀会”“一心会”“红带会”等,“童子军”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组织。该组织通过鼓吹修习法术后具有刀枪不入、打不死的功效来迷惑群众,嚣张异常。
  曹发伙就曾被童子军刺伤过。他清楚地记得,1934年4月15日,那天夜里,曹发伙被人刺了两刀,黑夜里,他连刺他的人都没看清楚。后来,曹发伙听前面战场回来的同志说,当晚,是“童子军”袭击,他们裹着乌梭布,上身赤膊,穿着短裤,脸上涂得糊涂,一片符贴在嘴唇上,手持梭标,齐心冲锋。
  “童子军”还在红军攻打永安、贡川、田源、田口等战役时,对红军的前进进行阻挠。当时独立七师下决心要消灭“童子军”,动员群众捐出废铁,在宁化塔下街开炉打马刀。
  由于受到迷信蛊惑,“童子军”成员凭着对自己“邪法”的自信,在作战时只会懵懂冲锋。在遇到“童子军”的时候,我方只需要齐心作战,他们的“邪法”就被突破了。不到几个月,红军就将他们消灭了。其中宁化城关一战,杀到“童子军尸积遍野”,之后,连永安、归化也差不多没了“童子军”的踪迹。
  关于“打土豪”,曹发伙回忆,当时苏区财政困难,所以要到白区捉土豪筹款。他们在游击队中选调勇敢的同志组成一个班,备好枪支弹药,组织成立突击队。当时,游击队副队长曹富生担任突击队队长,由区主席曹盛福、国民经济部长曹发家率领,深入白区内部,打游击扰乱敌人。
  突击队假扮商贾、农民,在夜间出动袭击。安乐有土匪几百,突击队只有一个班,每次战斗的时候,突击队员们采取不时换地方打枪扰乱敌人的游击战术,致使敌人晕头转向,自相残杀,最后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
  突击队行动敏捷,利用游击战术捉到许多土豪地主,向他们筹款,解决了苏区财政上的困难。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刘岩松/文 林文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