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清流县林畲镇清流(华润)红旗小镇建设有序推进。
红旗小镇为央企华润集团与清流县共建,建设内容为:以中央红军村林畲村为核心,着力构建红色体验带、绿色融合示范圈及蓝色畅享生活圈。
近年来,林畲镇在挖掘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有思路,有做法,红色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毛泽东旧居广场(邓文桂 摄)
龙头引领
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
去年,林畲镇在红色旅游发展工作方面做了一件大事——把3A级景区红色小镇委托给第三方企业运营。
林畲红色小镇景区涵盖了毛泽东旧居、红军夜校、红军医院等红色遗址群。一直以来,景区管理运营都由当地政府负责,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景区的软件,运营服务方面却一直是短板。
如何才能把红色景区运营好,做到既有质量,又有带动效应。经过多方考察、探讨,最终,林畲镇决定,引进龙头企业,将景区产业化运营。
引进的第三方公司在林畲成立了初心小镇公司,这个公司的前身是在厦门做体验式研学的旅游企业。公司入驻后,规划实施了初心小镇研学基地建设,在基地内设置“红军勇士营”“过草地”“飞夺沪定桥”“攻占腊子口”等体验项目,让研学的学生及游客体验红军生活、战斗之艰辛,感受红军勇于拼搏的精神。
初心小镇公司对毛泽东旧居遗址群红色研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设计,包含对导游进行专业化培训、对毛主席铜像的献花仪式按程式化进行规范等。
引进企业运营红色景区后,林畲红色景区名声远扬,附近省市级单位以及县、市参观研学团队络绎不绝。“去年七八月份,最多的一天来了20多辆大巴车,加上零星散客,毛泽东旧居内及广场上,聚集了1000多人。”讲解员蓝苹说,最多的一天,她接了6个团队的讲解任务,到了下午,不得不用金嗓子喉片撑着。
红旗小镇夜景(邓文桂 摄)
初心不变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清流县温郊乡温家山至林畲郊井的红军古道上,双人合抱的红豆杉高大挺拔,雨后的原始森林,被雾气充盈,一棵棵参天大树在雾中若隐若现。天空被高大的树木枝条割成了一绺一绺的蓝绸缎,斑斑驳驳的光点散射下来,随着树叶的摇曳,宛若大片《阿凡达》的梦幻场景。
绿树掩映间,一支队伍列队走在古道上,密林里不时传来红色革命歌曲的歌声。
重走红军路,体验当年红军“路隘林深苔滑”的行军艰辛,是林畲镇党性教育“1231”模式中的一个项目。
红心不变,代代相传。如何才能让林畲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果?林畲镇一直在探索……
近年来,林畲镇依托毛泽东旧居省级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清流监狱警示教育基地、中华桂花文化园廉政教育基地等一批党性教育资源,创新党建“3@N”阵地教育模式,以鲜活生动的现场教学和参观学习,以及鲜活的警示教育事例,提升党性教育的效果。其中,“3”即毛泽东旧居、清流监狱警示教育基地、桂花园廉政教育基地三大党性教育阵地;“@”有召唤、提示的意思;“N”即为所有党支部或所有党员。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党员干部对党性教育需求的进一步提升,林畲镇对党建“3@N”阵地教育模式进行升级版打造,又创新出林畲党性教育“1231”模式:一节红色党课;两次红色体验(重走红军路、初心小镇拓展训练);三场党性教育(毛泽东旧居红色教育、清流清风馆廉政教育、监狱警示教育);一次新农村参观学习(石下村乡村振兴建设参观)。
红色教育党建教育模式效果如何?数据会告诉我们答案,据统计,去年,前来参观及接受教育的人员近10万人次。
清流县红色文化宣传队的志愿者在林畲镇毛泽东旧居广场演唱革命歌曲。(林文斌 摄)
红色旅游
带来人气带动增收
在毛泽东旧居广场前50米左右,一个店铺广告牌十分醒目,“红小厨1号”几个大红字招牌非常亮眼。
过去,这个饭庄叫佳佳饭庄。近两年,很多外地客人到林畲,都是冲着红色资源来的,镇里一些有红色文化元素的饭店,大多生意很好。
于是,饭店老板余莲着手进行店名的更改,“红嫂饭庄”“炊事营”……大家提出了各种意见,但就是没有一个让她满意。最后,“红小厨1号”入了她的眼,“这个名字有诗意,1号店寓意也挺好。”余莲说。她认为1号店生意红火了,说不定林畲的饭店就会无限“扩红”, 到时候,红小厨2号、3号……也许就都出来了。
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落脚点还是要促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红色旅游的人来了,吃住行游购娱都会发展起来。
说到红色经济,经营林畲红军民宿的吴总有话要说。“旅游客餐做得挺多的,特别是每年6-8月,来参观学习的人特别多。”吴总说,他的民宿入住率十分高,饭店生意也不错,“都是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效益。”
当年路隘林深战鼓催,如今红旗如画谱新篇。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林畲镇的红色产业发展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作者:邓文桂 巫建辉)
新媒体编辑:童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