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 年, 随着第一、二、三次反“ 围剿”取得胜利, 中央主力红军在三明西北部开辟了建 (宁)泰 (宁)将(乐)和宁(化)清 (流)归( 化) 两块革命根据地,并与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三明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7月后,中央红军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极大地推动了三明苏区的发展,扩大了三明苏区的版图, 三明苏区进入鼎盛时期。
三明苏区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央红军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它的创建与红军的军事斗争密切相关。随着根据地和红军队伍的日益发展壮大,三明区域的建泰将和宁清归苏区逐步形成。


1931年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 围剿”取得胜利后, 红一方面军分兵在江西和福建边界加紧发动群众, 开辟新区,筹集经费, 以便打破敌人的再次“ 围剿”。之后,红十二军一部和红四军一部分别进入宁化、清流边区和建宁西北乡活动, 开辟宁清边区红色区域和建宁西北游击区。1月中旬,在红十二军一○一团的帮助下,清流里田和宁化淮土、曹坊、武层等区相继建立了红色政权。随后,许多乡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色区域迅速扩大,一个以宁化曹坊为中心的宁清新苏区开始显现。与此同时,红四军第十师一部从南丰的傅坊分两路进入建宁西北地域。红军进入建宁后,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筹集资财、扩红、建立政权和组建游击队等工作,帮助桂阳、里心、宁源等十几个乡村建立了农会、贫农团和临时红色政权——乡革命委员会,并组建了桂阳游击队和宁源游击队,开辟了建宁西北游击区,为创建三明苏区打下基础。



蒋介石对赣南、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 “ 围剿” 失败后, 随即着手部署第二次 “ 围 剿” 。1931年5月16日, 第二次反 “ 围剿” 战役打响, 红一方面军按照 毛泽东的“ 诱敌深入” 作战方针, 从江西富田打起, 由西向东一路横扫,取得白云山、白沙、中村和广昌战斗的胜利。 四战四捷后, 毛泽东在广昌城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三次会议, 决定即刻挥师东进, 进击建宁城。5月31日拂晓起, 红军分三路向建宁城发起总攻,经与敌激烈战斗, 陆续攻克敌军外围阵地, 对建宁城形成四面合围之势, 敌五十六师师长刘和鼎落荒而逃,下午6 时战斗结束。此役共歼灭敌第五十六师4个团, 俘 敌3000 多人, 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当晚, 毛泽东和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城。 “ 建宁城战斗” 是第二次反 “ 围剿” 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仗,也是红军在三明境域内取得最大胜利 的一仗。至此,红一方面军五战五捷,由西向东横扫 700 里, 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 “ 围剿” 。之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 “ 围剿” 》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建宁大捷为建泰将苏区和宁清归苏区的形成与发展扫清了障碍, 打开了通道。同时,在这场战斗中缴获的无线电台和山炮直接促成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和山炮连的诞生。

建宁大捷后, 红军按原计划迅速占领建宁、 黎川、泰宁 3 县全域和邻近泰宁的将乐、邵武、光泽 3县的部分区域, 随即分兵开展筹款、 建立政权和党团组织、打土豪、分田地等工作。至 6 月中下旬,建宁建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和 5个中心区、70 个乡红色政权组织;泰宁县也先后建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和 5个区、38 个乡的革命委员会;将乐县北部地区建立了隶属泰宁县革命委员会的余坊、马岭、泽坊等 3 个区革命委员会及所辖各乡革命委员会。建宁、泰宁各区乡,普遍开展了打土豪、分浮财、焚烧地契债约、扩红筹款运动,建宁还初步 按“ 原耕不动,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的原则( 出自1929 年7月在上杭召开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 土地问题决议案》)分配了土地。
6月中下旬, 蒋介石开始部署第三次“ 围剿”。6月20日至22 日,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省南丰县康都镇先后召开总前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和总前委第九次会议, 总结第二次反“ 围剿”经验,部署第三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决定红三军团先以全部向将乐逼近,驱逐周志群,占领将乐、顺昌两县,筹款60万。 按照总前委的部署,红三军团六师政委彭雪枫率领第七团,于 22 日从泰宁兵分两路进占将乐城。23 日,彭德怀率军团大部开进将乐,并率军团部进驻县城。28 日,将乐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至7月上旬末,除北部隶属泰宁县革命委员会管辖的 3 个区外, 将乐县又先后建立了黄潭等7个区和 53个乡(村) 的红色政权, 并在 21 个乡(村)进行了插标分田。
至此,建宁、泰宁、将乐 3 县的绝大部分区域建立了红色政权, 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并连通成片,形成了建泰将苏区。

1931年 6 月20日至22日, 红一方面军总 前 委先后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和总前委第九 次会议,决定:红四军、 红十 二军和红三军团分散在闽西北地 区,筹集第三次反“ 围剿”作战经费。6月底7月初,根据敌情变化, 毛泽东在建宁4 天内给红十二军军委、 谭震林政委, 红三十五军军委及闽赣边工作委员会周以栗书记,接连发出了 3 封指示信, 强调红军的中心任务是做群众工作和筹款,又划定各部队的筹款区和工作区。工作区域要分配土地,建立政权;筹款区域只打土豪、筹款和做宣传,不分配土地,不建立政权。根据指示信要求,红四军、 红十二军按照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部署,陆续分兵进入宁化、清流、归化开展工作。
6月下旬,红十二军相继解放了宁化北面的中沙、河龙、水茜、湖村和宁化县城,帮助建立了曹坊、 禾口、淮阳区苏维埃政府;红四军十一师进入清流东北面,解放了林畲、蛟石等地,并帮助林畲、孙坊、 石下等乡村建立了红色政权; 红四军十三师进入归化西南区域及现三元区岩前地域开展筹款活动,发动群众开展“不完粮,不完土豪的债” 的抗租、 抗高利贷斗争,并指导当地党组织开展政权建立工作。
7月上旬, 红军相继解放了归化、 清流县城,成立了归化县革命委员会和清流县革命委员会,又陆续成立了一批区、 乡基层红色政权和贫农团、 工会、 农会等组织, 红色区域进一步扩大。
至此, 宁化、 清流、 归化 3 县红色区域基本连成一片, 宁清归苏区业已形成。
无线电总队和山炮连的诞生地 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 围剿”白云山战斗中缴获敌公秉藩师的一部 100瓦大功率电台发报机和敌军全部密码;在建宁战斗中缴获敌刘和鼎师的两部15 瓦电台和两门山炮 ,敌无线电台人员全部投诚。
5月31 日建宁战斗结束当晚,毛泽东在建宁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 前委第五次会议, 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两个山 炮连及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总队,下设5个分队。6月初,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和红一、红三军团山炮连在建宁成立。无线电 部队进驻溪口青云街杨家屋并开办了无线电培训班,总部电台设在青云岭青云阁。6月2日,在建宁的红军总部电台收到了江西兴国总后办事处发来的电报,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异地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结束了红军没有无线电通信的历史。 与此同时, 红军最早的两个山炮连也在建宁溪口百尺台建立军事训练基地,对炮兵和各部队军事干部进行训练。红军有了炮兵如虎添翼, 山炮在攻防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编辑: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