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红色三明 | 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斗争

e三明   2021-03-26 11:32:03   阅读

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西北特委和闽西北游击支队,广泛发动群众,建立贫农团,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积极开展城市地下工作,建立革命的“两面政权”,改造大刀会,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迅速打开三明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南沙尤根据地的创建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顽固派全面部署对闽西北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围剿”。1945年5月,根据福建省委“保存老区,必须退出老区”的指示精神,闽西北游击队与省委派出的武工队在尤溪、大田交界的石头坑纸厂会合,成立闽赣边挺进游击队,挺进闽赣边。9月,由于闽西北特委及挺进游击队在大田龙门战斗的失利,特委书记林大蕃等牺牲,革命骨干受到重大损失,党组织和革命武装遭到严重破坏,大田、永安、漳平、宁洋等隐蔽根据地因此丧失,三明革命斗争蒙受重大挫折。10月,根据福建省委指示,闽西北党组织以南沙尤工委为基础,工委下辖南(平)尤(溪)边委和沙(县)顺(昌)区委,重新组建中共闽西北特委,蔡敏任书记、林志群任副书记,特委机关设在沙县高桂(今高桥)乡的隆兴洋。并同时组建了闽西北游击支队,林志群任支队长。从此,闽西北革命斗争的活动中心从大田转移到以沙县为根据地的南沙尤地区。面对艰难而严峻的形势,为尽快恢复革命力量,重建后的闽西北特委和闽西北游击支队着重开展了广泛性的群众工作和统战工作,在沙县富口、高桥等地各村建立党支部、贫雇农小组和抗丁队,领导群众进行抗丁、抗粮、抗税斗争和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开辟南(平)沙(县)尤(溪)到闽赣边的秘密交通线;采取建立“两面政权”、改造“大刀会”扩大革命力量等富有特色的斗争形式,建立和扩大隐蔽根据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闽西北特委迅速在南沙尤地区打开了新的局面,根据地扩大了,游击武装大为加强,形成了以沙县高桥隆兴洋为中心的南沙尤根据地。


    随着南沙尤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闽西北特委做出“关于派骨干到基点村组织贫农团,为开展爱国游击战争做好准备”的指示,各地纷纷建立贫农团,随之掀起了广泛的群众性抗丁、抗粮、抗税和减租减息斗争,尤其是尤溪连云贫农团的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连云村是尤溪往返南平、沙县的必经之路,也是南沙尤革命据点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闽西北游击队活跃在沙县、南平一带,连云群众深受影响。1945年,连云发展地下工作者13人,他们积极配合游击队,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捐粮捐款等革命活动。1947年9月后,根据闽赣边地委指示,闽西北游击支队第一武工队队长蒋荣德来到连云领导组织贫农团斗争。是年冬,蒋荣德在贫农团成员林立水家召开了贫农团主要骨干会议,确定了贫农团的斗争方针:发动群众,进行抗丁、抗税斗争,让贫苦农民获得切身利益。随后,贫农团配合游击队先后镇压了3个地主恶霸,打击其嚣张气焰,革命力量得到加强。同时,惩治了顽固不化的地主、恶霸保长包国成,国民党区分部书记林腾芳等人,领导群众进行针锋相对的抗租、抗丁斗争。1948年7月后,由于贫农团斗争不断扩大并取得胜利,遭到土豪劣绅和国民党保安队的疯狂报复“围剿”,加上个别贫农团成员被保安队收买反水,致使20多名贫农团骨干分子及贫农团成员相继被捕,遭敌杀害。连云贫农团从1945年建立到1948年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历时3年,拥有成员217人,在15个自然村开展抗租、抗丁等斗争,沉重打击了地主恶霸,在尤溪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三次挺进闽赣边

1945年5月,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中共福建省委果断做出了“保存老区,必须退出老区”的指示,派遣黄扆禹、游栋(刘发海)率领武工队,前去大田与闽西北特委游击队会合,组建挺进队,迅速挺进闽赣边,由此既可保存闽西北现有地区和游击队的实力,又可恢复建宁、泰宁等地的老苏区,开辟闽赣边新区。但挺进队没有立即执行省委的指示决定,在离开大田之前,频频进行军事冒险行动。特别是1945年9月发起龙门夺枪战斗,30多名游击队指战员经过九天九夜的浴血奋战,大部牺牲,少数负伤、被捕和失散,导致中共闽西北特委和游击队遭受重大损失,第一次挺进闽赣边行动被迫中止。


    1946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福州召开抗战胜利后的首次会议,决定以武装工作队的形式,再次挺进闽赣边,恢复以建宁岭腰为中心的闽赣边老苏区和开辟新区。3月中旬,中共福建省委派遣建(瓯)松(溪)政(和)特委书记陈贵芳、特派员黄扆禹组织精干武装,经南平与闽西北游击支队在沙县隆兴洋会合,组成以陈贵芳为队长的闽赣边挺进队,准备第二次向闽赣边的泰宁、建宁挺进。4月中旬,挺进队从隆兴洋出发。由于挺进队人数多、目标大,加上雨季,尽管昼伏夜行,仍然暴露了目标,一路遭敌围追堵截。最后,在泰宁、建宁、明溪、将乐边境与敌周旋了一个多月,但仍未甩掉追击之敌,加上给养困难,内部对行动意见不一致,挺进队无法前进,决定放弃原挺进目标,秘密后撤返回沙县根据地。挺进闽赣边的行动再次被迫中断。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中共福建省委于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在古田县大陆村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将中共福建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区委员会,各特委改为地委,做出了《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的决定》。1947年3月,中共闽西北特委改为中共闽赣边地委,王一平任书记。4月初,闽浙赣区党委派王一平等带领50多名武装人员和唐仙有率领的建松政根据地的小部分武装在南平的白塔乡上坑村,与闽西北游击支队会合,组成闽赣边游击纵队,决定第三次挺进闽赣边,恢复闽赣边老苏区,开辟新苏区,向江西发展,争取与赣南连成一片。同时,组成了以蔡敏为书记的中共江西工作班子,随纵队出发,计划到达闽赣边后转往赣南开展工作。出发前,由于纵队急于“公开亮旗号”,急于“立即挺进江西”,决定公开挺进,因此制定了以里应外合的手段夺取国民党南平县西芹沙门军用仓库的枪支弹药,沿途打下沙县夏茂、明溪盖洋、宁化泉上的单纯军事冒险计划。行动中,因内线反水告密,派出做内应的人员被捕,目标暴露,大批敌军向纵队猛扑而来,计划落空,行动失败,导致第三次挺进闽赣边的行动也被迫中止。


    纵观1945年5月至1947年7月先后三次的挺进闽赣边行动,游击队都做了极大努力,经历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但都未获成功。其失利的主要原因:一是敌我力量悬殊;二是缺乏群众基础;三是领导指导认识上的错误。尽管如此,但挺进队后两次行动却在一定程度上使游击队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总结了教训,丰富了斗争经验。同时,沿途所到之处以实际行动宣传了游击队,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

 城工部的建立及其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革命工作的领导,1947年1月,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决定在中共闽江工委的基础上成立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部,简称城工部。2月,城工部召开干部会议,提出了开辟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使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包围之中的任务,同时做出了《关于加强城市工作的决定》。为此,中共闽江工委、城工部先后派出徐仁忠、傅孙焕、廖怀玉、何有礼、吴启江、张子谦、陈宗圭、简印泉等人分别到沙县、尤溪、三元、将乐、泰宁、宁化、明溪等县开展活动,建立交通站,发展党组织。在沙县,傅孙焕、何有礼、张子谦等先后建立了沙县城关党支部(后改为虬南党支部)、管前党支部、沙县师范附小党支部以及多个党小组,并建立了中共沙县下南区委。在尤溪,廖怀玉组建了中共尤(溪)德(化)永(泰)工委,隶属于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工委成立后,建立了多处活动据点和联络站,发展党员,办夜校发动宣传群众,开展各种斗争,发动工人争取合法利益,揭露国民党特务的破坏活动等。在泰宁,陈宗圭成立中共泰宁城市特别支部,发展地下党员28名,利用编辑的合法身份登载抨击时弊文章,宣传进步思想。据统计,城工部人员在三明区域活动期间,先后发展中共党员100多名,建立了11个基层党组织和3个党的外围组织,为后来尤溪、宁化、清流、明溪等县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1948年1月后,在中共闽浙赣省委领导下,中共闽赣边地委认真吸取三次远离根据地单纯进行军事行动挺进闽赣边的教训,紧紧依靠南沙尤根据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统战工作,大力教育争取国民党下层人士,逐步建立革命的“两面政权”,精心改造大刀会,扩大游击根据地,壮大游击纵队力量,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做好准备。


    建立革命的“两面政权”   早在1944年,南沙尤工委就在统战工作中建立革命的“两面政权”,取得宝贵经验:在南平土堡乡,对乡长、县参议员、乡代表会主席及保长、开明绅士等统战对象,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结拜兄弟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使其心悦诚服地站到共产党一边来,土堡乡成为白天是国民党、晚上是共产党,表面是反动政权、实际是共产党控制的“白皮红心”的特殊政权,顺利地开展了各项“合法的”“非法的”斗争。1946年4月,重建后的闽西北特委将这一经验推广到沙县境内,通过对部分地区的乡长、保长、甲长的教育,争取其与共产党游击队秘密合作,促其采取两面方法,晚上事先通知贫苦农民躲兵、抗税,次日再带国民党人员抓丁、征税,并掩护地下党和游击队活动等。1948年春,闽赣边地委(4月后改为闽西北地委)进一步总结“两面政权”的宝贵经验,号召党员干部、纵队指战员认真学习并在全区推广这一经验,对各统战对象开展艰苦细致的工作,采取“派进去拉出来”的办法,把国民党基层政权都改造为“两面政权”。后来这个办法推广到沙顺边、沙南边、沙尤边广大农村,并在沙县、顺昌县交界的十多个乡、村都建立了“两面政权”,有力支持了地下党和游击队的工作。这也是闽西北地委建设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中的一大特色。


    改造大刀会  中共闽西北地委除了取得建立革命的“两面政权”的成功经验外,还成功地争取、改造了大刀会,使之转变为革命力量。1948年底,闽西北地委副书记林志群深入隆兴洋,经过一段时期艰苦细致的工作,采取“旧瓶装新酒”的办法,与大刀会首领结拜兄弟,通过结盟,取得大刀会头目和骨干的信任后,对他们进行了党的宗旨和党的政策的宣传教育。最终,大刀会首领将其控制的各山头、据点的大刀会组织和成员名单全盘交由林志群接管。接管大刀会后,闽西北地委对其进行成功改造。鉴于大刀会基层骨干和成员绝大多数为贫苦农民,便将他们改造成武装民兵;将大刀会分散在各地的联络点连成一片改造为游击根据地;在隆兴洋及周边几个村庄分别成立抗丁队、尊老会、妇女会、贫雇农小组、统战工作小组等,让大刀会骨干或成员在其中担任职务,甚至委以重任;组织“示范大刀会”,从富口、罗溪、通门各村抽选年轻力壮的贫农团成员50多人作为骨干,经短期训练后,以革命歌曲替代迷信咒语,既握大刀长矛,又配备枪支武器,以灰色面目频繁活动于郑湖、碧溪、吕洞溪等地农村。经过接管、教育、改造后的大刀会,面目一新,作为革命武装的一部分,配合游击纵队的军事行动,成为纵队的得力后备军。

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

   1948年2月,中共闽赣边地委召开地委扩大会议,认真传达贯彻中共闽浙赣省委关于“消灭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摧毁反动政权,建立民主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加强了南沙尤根据地建设。4月,根据中共闽浙赣省委决定,中共闽赣边地委改称为中共闽西北地委,闽赣边游击纵队改称为闽西北游击纵队,林志群任闽西北地委书记兼闽西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政委。之后,闽西北地委和游击纵队以攻打乡、镇公所等方式,有力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从而打开了三明群众性爱国游击战争的新局面,闽西北游击纵队也从隐蔽斗争迅速转向公开的游击武装斗争。


    富口除“三霸”1948年5月21日,沙县富口圩日,闽西北游击纵队经过周密策划,挑选暨文海等6名指战员,在群众指引下,分三组化装进入圩场,紧盯陈章臣、陈章炎、邓秀扬等横行四方、民愤极大的“三霸”;王德标率领十多名游击队员埋伏在乡公所后山;林志群、唐仙有率主力隐蔽在土桥附近,准备接应打援。一切安排妥当后,游击纵队的指挥员发出暗号,各小组分别迅速行动,在圩集上一举击毙“三霸”。王德标带领的机枪小分队,听到枪声后迅即下山占领了富溪乡公所并解除警备班武器,缴获长短枪20多支、子弹千余发、手榴弹11箱、民团枪支16支。紧接着游击纵队在圩场召开群众大会,游击纵队司令员林志群在会上历数了“三霸”罪行,略述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提出实行“六废”(即废除征兵、征粮、征税、田租、高利贷、乡保甲制度)政策,号召贫苦农民组织并行动起来,“除恶霸、挖蒋根”,推翻国民党基层政权。


    高桂战斗  1948年12月30日,国民党当局在沙县高桂(今高桥)乡抓了一批壮丁并关押在该乡的乡公所里。当夜,闽西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林志群亲自指挥两个支队和自动前来参战的武装民兵约500人包围了乡公所的碉堡,剪断敌人的电话线,围攻一昼夜,攻下碉堡,国民党沙县保安队员40多人缴械投降,被关押的30多名壮丁全部得救。在围攻碉堡的过程中,游击队还打退了夏茂增援之敌。此仗共缴获长短枪40多支、子弹1000多发、手榴弹15箱、民团枪械14支,俘虏乡长及保安队员40多人。高桂战斗是闽西北游击纵队由分散游击战向集中攻坚战的开始。

三明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5月,人民解放军入闽后,在大好的革命形势鼓舞下,闽西北游击纵队在沙县进行了整编,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之后,闽西北游击纵队全面出击,和闽西北城工部组织一起,紧密配合人民解放军,以武力或和平的方式解放了闽西北各县,建立了人民政权,迎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源:三明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编辑:徐丽贤 宋焮烨(实习生)



来源:三明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