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红色三明 | “少共国际师”战斗之湘江战役

e三明   2021-04-09 12:15:06   阅读

“少共国际师”战斗之湘江战役——生死存亡、悲壮惨烈

1934年10月,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10月12日,正在广昌、石城一线设防的“少共国际师”奉命撤出防御阵地,转移到于都东面的桥背、马头、新田坊一带集结。10月14日,红1军团政委聂荣臻亲临“少共国际师”驻地,为全体指战员作政治报告,这实质上是一次长征出发前的政治动员。11月底,蒋介石调动3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布下围堵红军四道封锁线。补充了2000多名战士的“少共国际师”与红1师、红2师担负起掩护中央纵队的任务。红军到达湘江,“少共国际师”由此迎来更为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红军到达湘江时,湘江上游的水面虽然不宽,但水深流急,不能泅渡,渡口又只有两个浮桥。红1军团和红3军团主力渡过湘江后,一右一左,顶住4个师的湘军和5个师的桂军。而“少共国际师”并未渡江,奉命以1个团直扑全州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5军团佯攻以牵制全州敌人,另外2个团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构筑阵地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保卫湘江界首渡口,以血肉之躯誓死掩护中央主力红军强渡湘江。红军火力弱、弹药缺、兵力少,且历来长于野战,阵地防御无疑对红军极为不利。面对敌军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红军也只能眼睁睁地等到敌人靠近,再用刺刀、手榴弹和敌人近战,由此导致红军的损失十分惨重。但为了掩护主力过湘江,“少共国际师”在师长彭绍辉、政委萧华的沉着指挥下,进行了整整5天的阵地防御战,用鲜血换来了每一分每一秒,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过江。

12月1日下午,天色快昏黑的时候,敌人沿湘桂公路猛攻,“少共国际师”已经面临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于是全师赶快收缩兵力,跑步渡河。红1军团领导见形势危急,为防万一,派兵重渡湘江接应“少共国际师”过江。师长彭绍辉、政委萧华率领主力渡江以后,发现还有1个团没有过来,而敌军已逼近渡口。根据军团部的命令,不容许他们回头去接应这个团。当他们翻越了大王山到达油榨坪集结时,这个团竟神奇地出现在面前。原来,他们被敌人切断后,从层层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奋勇抢渡湘江,甩开了敌人的尾追,并连夜强行军赶上了师主力部队。

湘江战役中,面对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少共国际师”是最后过湘江的部队之一,虽拼死实现了战略意图,但伤亡惨重,仅剩下2700余人。战役结束后,在湘江转弯处的岳王塘,由于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很多都汇到这里,湘江水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灰色。当地百姓由此有了“三年莫食江中鱼,五年不饮江中水”的说法。

供稿:三明团市委

新媒体编辑:鲍林玲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