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三明是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中央留守红军、闽赣红军、闽北红军和地方游击队等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持,在三明地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全民族抗战时期,三明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浪潮,形成了以永安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中心和以大田为代表的抗日反顽斗争中心两条战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工委创建南沙尤根据地,建立革命武装,带领三明苏区人民继续斗争,为配合解放军解放闽西北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对三明苏区人民实行报复性屠杀和抢掠焚烧,苏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期间,宁清归苏区成为中央苏区最后的堡垒,方方领导的红九团和黄立贵领导的闽北独立师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持,活跃在宁化、建宁、泰宁、清流、归化、将乐、宁洋、永安、大田、三元等广大区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斗争,始终红旗不倒。
最后的堡垒
1934年10月6日,中革军委向驻守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队伍发出三封转移密电后,各军团先后从各驻地出发向于都方向集结,开始战略大转移。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随着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清剿”,形势日趋恶化,三明各苏区主要地域全部失守,各地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全部转入农村和山区开展游击斗争。11月7日,归化失陷,闽赣军区十八团500多人在归化激战后退往宁化,部分归化县苏机关人员和游击队则撤到龙栖山一带游击。26日,清流失守,除保卫局长梁国斌率保卫局战士及游击队、少先队少部分人突围,撤往宁化外,大部壮烈牺牲。29日至30日,驻守宁化的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机关人员、省军区的4个团以及从归化、清流撤下来的干部和武装人员3000多人先后退出宁化城,经巫坊、中沙转移到湖村、泉上,转入艰苦曲折的游击斗争。与此同时,宁化县机关干部和家属也分批撤离县城,留下宁化游击队坚守县城。撤离的队伍途经官家坊、沙罗坝等地时,与闽赣军区红军后方医院的医务人员、伤病员及警卫连会合,分多路上了田螺髻(今宁化县方田乡泗坑村)。12月1日,宁化县城失守。后退到田螺髻的300多人整编为宁化游击队,经常活动在方田、村头、李七坑等百余个大小村庄开展游击斗争。随着斗争环境的不断恶化,游击队处境日益艰难。1935年4月25日,因叛徒告密,游击队驻地处于敌军层层包围中,经三昼夜的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大部分游击队员壮烈牺牲,少数人员突出重围,转战闽西,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随后,宁化县苏维埃政权终结。
红九团的游击斗争
红九团即福建军区红军第九团,1932年秋,在上杭与连城交界的矶头村成立,下属三个营,全团1500多人。为加强统一领导,中革军委规定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九团直属中革军委领导,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方方被调到红九团担任政委。1934年4月,中革军委在瑞金叶坪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九团,挺进敌后,担负中央苏区东线的游击任务。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加紧对苏区的“清剿”,形势日趋恶化。连城被占领后,福建省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朱森率明光独立营进入岩连宁游击根据地与红九团会合。朱森忠实执行“左”倾路线,致使部队遭受损失。为保存有生力量,1935年2月,方方获知张鼎丞回永定打游击的消息后,决定红九团第一、第三营和明光独立营向龙岩方向行动,第二营仍坚持在永安进行游击。之后,红九团主力在永定下洋长岭与红八团胜利会师。4月,中央分局代表陈潭秋在永定召开闽西南各地党政军领导人联席会议,传达中共中央给中央分局关于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的电报指示精神,并成立以张鼎丞为主席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闽西南地区的对敌斗争。
会后,罗忠毅、方方率明光独立营回到岩连宁地区,与原在此战斗的第二营会合。不久,原闽赣军区第十七、十八团余部也辗转来到岩连宁边区。三支部队会合后,坚定地执行正确的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紧紧依靠边区人民群众,以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分散保存力量,避开强敌,集中兵力打击弱小之敌,集小胜为大胜,粉碎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清剿”。1936年2月底,红军游击队在永安小陶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截敌军后方辎重队,缴获几十匹马和大量的弹药,并在连城马池塘伏击敌军,缴获百余支(挺)枪支。随后,连续在清流下洋、古泽源一带活动,一举袭击了龙岩溪口镇,歼敌1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由于红军游击队在岩连宁地区声威大震,并开辟新据点,建立了较为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和地方武装,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使自身得到发展和壮大,从而赢得了“红旗不倒”的美誉。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拯救民族危亡,闽西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开赴苏皖抗日前线。
闽北红军的游击斗争
1935年2月,中共闽北分区委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转变组织方式、斗争方式,开展游击战争的电报指示精神,将红五十八团、闽北独立团、分区警卫连、贵溪游击队、崇安独立营等合并重建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下辖4个团,共4000多人。3月,黄立贵率闽北独立师向将乐、邵武、泰宁边境三角地带挺进,在安仁、泽坊、芹洋、长甲、正溪、孔坪等地创建了游击根据地。
1935年8月,为适应新的斗争环境,闽北红军游击队实行“向敌后挺进,开辟新的游击区”的方针。黄立贵率领独立师第2纵队在邵武、顺昌、建阳边区建立游击根据地的同时,向将乐、建宁、泰宁地域游击,经过一年的斗争,在将建泰区域开辟了游击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将泰邵县委和将泰邵游击队,成立了中共建泰县委等地方党组织。闽北独立师在将乐、泰宁、明溪、沙县等地广泛地开展游击斗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袭击泰宁北乡保卫团团部,与国民党军激战;攻打归化夏阳紫云台驻敌土堡;夜袭国民党建宁县第二区区署并活捉区长,开仓放粮、救济群众;智擒将乐大源长甲村敌哨兵,包围保安队队部,打击敌人并缴获战利品。同时,在游击斗争中,还发动群众,建立农会组织,发展游击武装,吸收贫苦农民加入游击队,不断扩大游击根据地。至1936年底,在闽赣边界形成了20多县的闽北游击根据地。
1937年3月,黄立贵、马长炎各率闽北独立师第2纵队一部和第5纵队,在将乐万安游击根据地会师。随后,闽北独立师第6纵队也从顺昌抵达会师地点。会师后,三支队伍进入建宁进行整编,将第5、6纵队合并为第6纵队,黄立贵师长兼第2纵队队长,率部挺进建泰邵边界地区活动;马长炎任第6纵队政委,坚持以将乐为中心,在将建泰游击根据地开展活动。
1937年春,国民党军大举“清剿”,独立师受到很大损失,黄立贵带领余部分散进行游击活动。同年7月13日,在福建邵武富屯溪沙子桥陷于国民党军队重兵包围。在突围作战中,黄立贵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1938年1月,闽北红军游击队除留下少数武装在闽北坚持斗争外,将主力1300多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奔赴抗日前线。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