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茶叶和油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e三明   2020-09-12 20:32:38  市委政研室    阅读

市人大常委会课题组

 

为落实市委九届九次、十一次全会精神,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推动三明茶叶和油茶(以下简称“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课题组先后赴尤溪、大田、宁化等“两茶”主产区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考察调研部分生产基地,组织“两茶”生产企业、合作社、技术干部召开座谈会。同时,听取市政府和有关县、相关部门关于“两茶”产业工作情况介绍,走访市直有关部门和销售公司,深入了解掌握我市“两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报告如下。

一、“两茶”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0年8月9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大田元沙茶厂时作出重要指示“政府要重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在茶产业方面加强引导,向生态、绿色、有机方向发展;茶叶产品要深度加工,开发社会多层次所需的产品,真正达到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山区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把“两茶”产业作为老区苏区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产业来抓。一是加强政策保障。出台《三明市油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实施意见》《三明生态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突出三明“林深水美茶香”优势,为“两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强化项目带动。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面积10万亩,清洁化改造茶叶加工厂房10万平方米;实施大田县省级现代茶业产业园、泰宁“茶香金湖”等5个投资超千万元的茶叶产业重点项目;新建高标准油茶基地8.45万亩,建设木本油料示范基地3.92万亩,为“两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重视品牌推广。实施“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战略,培育了尚书品、大田美人茶、尤溪红茶、尤溪绿茶等4个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和江山美人、红边茶、状元茗等一批知名企业品牌,提升了三明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尤溪、清流、大田等油茶重点产区相继荣获“中国油茶之乡”称号,尤溪、宁化、清流等3县列入国家油茶发展重点县。“沈郎乡”山茶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淮土茶油”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截止2020年6月,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1.61万亩,产量4.55万吨,茶叶毛茶产值29.9亿元;油茶种植面积93.69万亩,产油量0.87万吨,产值19.41亿元,“两茶”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二、当前我市“两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茶叶产业方面

1.基地建设基础较差。我市许多茶园品种老化,作业道路、排灌等设施缺乏。不少茶园的海拔、坡向、地形、土壤等种植环境不够理想,先天不足。一些茶园甚至就在交通要道两边100米范围内,受粉尘、尾气污染影响,难以出产优质茶青。

2.优质茶叶比重不高。我市高端茶、名优茶制作技艺精湛或工艺研究造诣较深的制茶大师少,一定程度制约了茶叶产品品质提升、传承创新、品牌打造和提升。大多数制茶企业加工环境较差,生产加工设备较为落后,工艺不精,标准不严,机械化、智能化推广应用不足,优质茶叶比重不高。

3.品牌营销力度不足。我市茶叶毛茶平均产值仅65元/公斤左右,茶叶生产销售主要还停留在加工毛茶和少量精品茶上,77.8%的茶叶为毛茶销售,其中86.2%的毛茶销售市外作为外地知名品牌的原料,自身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精品茶基本局限于本地市场,缺乏像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漳州水仙等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公共品牌茶叶市场。本土茶企、茶农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闯劲不足,营销人才匮乏,销售网络体系建设滞后。

4.产业引导有待加强。我市茶叶产业整体发展宏观规划指导不足,比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田间生产管理工作,但对加工、销售环节的指导不够,对开发茶叶食品、饮料、保健品等新消费领域引导不足,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组团发展。如我市茶企、茶叶合作社、茶农可以共同使用尚书品、大田美人茶、尤溪红茶和尤溪绿茶等区域公共品牌,但各地在产品质量上监管不够严格,部分茶叶产品质量低下,影响了公共品牌整体形象。同时,调研了解到,我市一家奶茶店平均每天要消耗2公斤以上茶叶,全市1085家奶茶店每年至少消耗800吨原料茶叶,但使用的茶叶多来源于浙江、广东,本土茶叶尚未引导进入此消费领域。

油茶产业方面

1.中低产林占比较大。我市有超过60万亩中低产油茶林,占总面积三分之二,建园基础差,品种良莠不齐。大部分油茶园缺乏科学管理,导致油茶树长势弱、产量低、“大小年”严重。全市油茶林平均每亩产油仅9.3公斤,与正常亩产40公斤的可能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2.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油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在良种选育、丰产栽培、下游产品研发等方面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农户普遍缺乏施肥、修剪、防病虫害等过硬的栽培管理技术的指导。精深加工技术力量不足,大量的茶饼、茶壳当作肥料、燃料使用,缺少进一步加工利用,仅个别企业生产涉及香皂、洗护、化妆、保健品和医药中间体等初级产品。

3.产品质量缺乏保障。我市约有300多家油茶榨油小作坊,年加工浓香型农家土茶油约0.67万吨,占全市总量的77%。但大部分小作坊精深加工不足,仍以传统的木榨或机榨为主,工艺简单,出油率低,质量没保障。产油茶饼霉变现象时常发生,存在黄曲霉素污染的风险。

4.存在“卖油难”风险。通过收集天猫、京东等网络平台油茶销售数据分析,相比湖南、江西等地油茶产品,我市售价要明显高于其他外省,线上销售竞争力较弱。目前全国油茶种植面积已将近7000万亩,3到5年后将进入丰产期,届时全国茶籽油产量将超过120万吨。我市茶籽油产量成倍增加后,按当前70%产量自产自销计算,全市每年人均需消耗5公斤以上茶籽油。因此,未来如何开拓茶籽油市场,寻找新的销售渠道需要提前未雨绸缪。

三、我市“两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茶叶、油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脱贫致富产业。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9年9月17日到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2020年4月23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女娲凤凰茶叶园,考察调研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情况。不久前,还专门致信祝贺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在农民增收、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补齐短板,持续推动、久久为功,推进新时代三明“两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政策引领上推动“两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致富产业

1.做好“十四五”规划。一是看清“两茶”产业潜力所在。我市山地资源丰富,具有生态比较优势。茶叶如果能通过提升品质,平均每公斤毛茶价格由现在的65元提升至100元,将新增产值15.9亿元,茶叶产业毛茶总产值将超过45亿元。油茶通过提高单产,实现亩产30公斤,将新增产值33亿元,油茶产业总产值也将超过50亿元。通过提升提高“两茶”产业,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新增纯收入2000元以上。因此,发展“两茶”产业潜力巨大,是巩固我市老区苏区脱贫成果,加快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重要致富产业,必须切实加以重视。二是科学谋划发展主攻方向。要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以“稳定‘两茶’面积,提升茶叶品质,提高油茶单产”为近期主要目标,在基地建设、生态栽培、清洁加工、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切实做好规划。

2.推进集约化经营。一是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建立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共同发展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零星抛荒“两茶”茶园集约化经营,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二是建设一批“两茶”产业专业村、产业园。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服务集合、企业集中,加快建设一批区域性、规模化“两茶”产业专业村、产业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领生产、加工、科技、管理、营销等环节,实现产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3.加大政策扶持。一是抓好谋划对接。策划一批“两茶”生态茶园建设、良种选育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山地小型机械研发推广应用、三明油茶研究中心、油茶低产园改造、油茶小作坊规范改造,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等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省“十四五”专项规划。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支持我市的老区苏区扶持政策。二是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好《三明市油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实施意见》《三明生态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针对“两茶”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政策措施,对引领“两茶”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更多的扶持,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从优化结构上促进“两茶”产业发展高质量

1.优化茶园建设。一是选好“风水宝地”。根据茶叶油茶不同生长特点、栽培目的,科学分析海拔、土壤、光照、温湿度等种植大小环境,选好“风水宝地”建设生态茶园。淘汰受汽车尾气污染、粉尘污染、工业污染和存在生态风险的茶园。二是加快良种选育推广。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推广工作。加快推广黄玫瑰、金牡丹、梅占等高香型茶叶优良品种。加大力度选育本地适生丰产的龙眼茶、红皮桃茶、红花油茶等优良无性系,以及具有特殊药用价值或观赏价值的优良无性系等油茶品种。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旧茶园基础设施改造,拓宽茶园作业道路,安装喷灌等设施,建设一批环境生态化、品种良种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的优质茶园。

2.改善产品结构。一是坚持乌龙茶、绿茶、红茶为主的多茶类开发。突出茶叶“好生态”特质,有针对性的引导农户生产美人茶、红茶、绿茶、岩茶,进一步巩固我市茶叶现有市场地位和优势。二是实现既是“名茶”更是“民茶”。走品牌化、大众化、差异化之路,以大宗茶优质化为目标,支持茶企根据不同茶类茶叶内涵物质特点,改进制茶工艺,突出自身特点,提升茶叶品质,克服过渡包装,保持适中价位,迎合大众消费需求。三是迎合市场开发新式产品。鼓励茶叶企业开发奶茶、果茶等新式茶饮料。利用茶多酚、茶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开发茶保健品、茶食品等。支持油茶企业开发生产香皂、洗护、化妆、康养产品和医药中间体等油茶产品。

3.提升产品质量。一是坚持清洁化生产。推进全市茶叶、油茶初加工设备改造,规范小作坊生产工艺,使用智能化、清洁化、自动化加工机具设备,使用电、气等洁净能源,实现清洁化生产。二是建设集中加工区。以大田屏山、吴山为中心建立大田美人茶加工区,以尤溪台溪乡为中心建立闽中红绿茶加工区,以泰宁梅口乡为中心建立闽北乌龙茶加工区等若干茶叶集中加工区和尤溪、大田、清流、宁化等若干茶籽油集中加工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从而提升“两茶”主产区整体加工质量。三是建设产品可追溯体系。支持“两茶”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一品一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及各生产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诚信企业,诚信产品。

从科技创新上提供“两茶”产业发展新动能

1.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两茶”人才引进和培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争取更多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两茶”专家学者为我所用。注重引进高等农业院校“两茶”专业毕业生,支持技院、农校定向培养技能性人才。二是鼓励乡贤、青年回乡创业。重视乡贤人才在学识智力、项目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激励奖励机制,激发乡贤人才返乡创业的热情。鼓励一批学习能力强、懂电商、熟悉互联网运用的本土青年回归农村创业发展,破解农业产业用工老龄化问题。三是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注重扶持培养一批制茶师、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等,促进技术传承创新和管理提升。

2.注重科技研发服务。一是创建科研中心和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以提升“两茶”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集中资源规划建设我市“两茶”产业科研中心和成果转化孵化基地,研发一批行业领先科技成果,推动成果转化。建立绿色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开展“两茶”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等技术研究,探索茶叶园套种油茶栽培模式,争取我市油茶科研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二是着力山地小型生产机械和加工机械研发推广。结合我市山地种植环境和“两茶”加工作坊作业特点,加快研发当前“两茶”产业急需的施肥、割草、修剪、采果等山地小型作业设备和高效安全智能的小型清洁化加工设备。

3.推动深度交流合作。一是加大明台科技融合。支持明台企业、教学科研机构和民间组织开展“两茶”产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设立台湾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中心,提升两岸科技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二是开展省内外、国内外合作交流。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两茶”产业发达地区交流学习,建立长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鼓励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探索合作新领域、新方式、新途径。

从品牌建设上实现“两茶”产业发展新高度

1.大力实施“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战略。一是做大做强“三明生态茶”品牌。注重县域特色,打牢基地基础,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登记,持续打造尚书品、大田美人茶、尤溪绿茶、沙县“红边茶”、泰宁岩茶、宁化“孔坑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大力扶持江山美人、红边茶、状元茗等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帮扶更多企业获得SC食品生产许可,取得QS质量安全认证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二是探索打造“三明茶籽油”品牌。以尤溪、清流、大田“中国油茶之乡”,宁化“淮土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基础,突出我市茶籽油产品“生态、养生”特质,探索打造“三明茶籽油”品牌,来维持较高价位。三是促进“两茶”公共品牌推广使用。引导鼓励本地“两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使用公共品牌,实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塑造区域品牌特色,实现“两茶”产品优质优价。

2.抓好文旅元素融入。一是讲好茶故事。正视名人效应,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编导、明星、科学家、作家,编写一批三明生态茶叶、生态油茶故事,策划创作一批茶旅文化演示项目,拍摄一部“三明生态茶”专题片,在《说茶》等电视栏目宣传推介,全方位展示三明生态之美和三明特有的“林深水美茶香”文化。如大田美人茶要真正把茶小绿叶蝉的“神”与果香蜜韵的“魂”讲生动。二是实现茶旅融合。围绕打响“林深水美茶香”品牌,串联大田美人茶、尤溪红绿茶、泰宁岩茶等特色茶产业旅游资源,推出闽学茶文化之旅、美人茶之旅、世界地质公园茶文化之旅等茶旅精品线路。吸引茶叶爱好者参与“茶学研游”,探索以茶为主题的民宿发展。支持大田县华兴镇、尤溪县溪尾乡等地建设油茶小镇、油茶博物馆、油茶主题公园,持续推进“两茶”茶旅融合。三是推动康养结合。大力挖掘“两茶”营养、保健价值,推广健康饮食、养生文化理念及体验,引导市民识三明“两茶”、吃三明“两茶”。要探索“两茶”产业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进一步融入我市全域森林康养战略发展规划。

3.创新品牌营销体系。一是加强展示展销。按照“政府搭台、协会组织、企业唱戏”思路,充分利用我市每年举办的林博会、丰收节等活动平台,配套组织开展“两茶”活动,开展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擂台赛等活动。二是积极拓展市场。发挥好异地商会和“沙县小吃”阵地的作用,组建本地茶叶集团(公司)和营销队伍,每年组织到“两茶”销售带动辐射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北京、山东、西安、郑州等地的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常态化开展三明生态茶、三明茶籽油宣传推介活动,久久为功,常做常新,逐步扩大三明生态茶、三明茶籽油品牌的影响。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挖掘线上营销,发挥抖音、快手、淘宝等新媒体营销和“直播带货”优势,以及央视公益广告、本地“食尚三明”等平台作用,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逐步拓宽“两茶”营销渠道。

 

课题指导:张知通                

课题成员:张运明、余梦华、陈俊华

陈小玲、王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