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民
近年来,市农科院以“建设一流科研院所”为抓手,强化担当作为,扎实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人才聚集、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成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农业科研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一)科研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十三五”期间,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楼;投入“双创”资金1000万元,建设三明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植物成分检测与提取公共服务平台;投入1100万元,建设三明“中国稻种基地”项目水稻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投入500万元,建设国家抗稻瘟病水稻育种创新(科研)基地项目;投入1000万元,建设药食菌物智能化栽培试验场和实验室平台;投入250万元,建设茄果类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还建设1600平方米的花卉、药用植物组培快繁实验中心,5万平方米的智能化农业设施大棚,具备了特色现代农业科研创新研发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等一系列政策,以建设特色鲜明、人才集聚、技术优势突出的“一流”科研院所,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需求导向、市场运作、机制灵活、充分自主”的创新思路,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印发市农科院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三明市农科院加快创新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等支持市农科院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薪酬分配自主权、优化经费管理、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扩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自主权、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细化政策措施,为推进市农科院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成为国家首批杂交水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单位,并被省科技厅列为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被三明市委市政府列为市“六大产业”研发平台之一,建立了方智远院士工作站和谢华安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获得各类成果奖10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36项(一等奖6项),是全省唯一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已选育出140多个良种,累计推广应用达14亿亩,新增产值800多亿元。近年来,还建设了“兴农谷”众创空间、“兴农科创”“星创天地”等一批“双创”平台,为农村创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不断提高服务创新创业活动的综合实力,发挥创业承载、支撑服务、活动组织、资源整合、辐射带动“五大功能”。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科研+企业”积极鼓励科技人员服务一线基层,加速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科技人员和成果拥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涌现出“农兴种苗”“卉之源”“灵兰农业科技”等一批科特派创业典型。
(四)服务“三农”成效进一步凸显。以建立健全科特派工作机制为抓手,选派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服务“三农”工作队伍,选配了44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建立菜豆、黄精、兰科植物、重楼、淮山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5个省级科特派团队,在永安安砂、清流设立科特派服务工作站。2016年以来,连续承办了三届由省科技厅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农业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会,累计向农业经营主体展示推介名特优新品种3000多个,科技扶持带动350余家经营主体,签订了112项成果转化合作协议,推广新品种面积45万亩,总产值超过1亿元,有效解决了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2009年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先进集体,2019年10月再获国家科技部表彰。
(五)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多措并举创造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 ,通过科研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在职硕士、博士,已有30多名科研人员攻读了中国农科院、华中农大、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并获硕士、博士学位 。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扩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自主权,按不高于核定编制数5%的比例设立流动岗位,自主聘用高层次人才入职兼职,按同类人员标准设定流动岗位人员工资报酬,大力引进食用菌、生物技术、蔬菜、花卉、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领域的台湾高层次人才,三年内不少于10人,并将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的薪酬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对与市农科院签订连续工作不少于3年聘任合同的全职聘用人才,在聘期内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短期柔性引进的人才(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按每人每年3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在全院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以中科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谢华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专家、优秀人才和劳动模范。现有高级职称31人(正高级9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台籍客座教授2名,博士4人(引进台湾大学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43人。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不适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不接地气,实用性弱,支撑产业升级的技术偏少.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脱节。如,药用植物学科研究已开展多年,但在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方面定位不准,目标不明,措施不够有力。又如,新建立的药食菌物学科如何快速发展,再振三明真菌雄风,需加快研究探索。
(二)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仍然不完善。各级特别是一些职能管理部门,对中央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出台的政策措施把握理解不一致。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不相适应,存在重成果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发明等现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之间缺乏联合协作机制,创新激励合力和活力未能有效地显现。
(三)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待遇低。由于地处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的闽西北山区,在引进人才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难度更大。领军人才匮乏,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缺乏,不能适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和“三农”工作的要求 。农业科研人员待遇低,同时受专业技术岗位名额限制,科研人员职称晋级聘任矛盾较集中,科研人员应有的待遇难以落实。
(四)农业科技创新支持项目少。由于地市级农科院所缺乏“知名”“大牌”专家,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使得国家的科研项目大多重点支持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地市级农科院所能立项的难度较大。科研立项政策导向也以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创新主体、市场导向为原则,一大批科研机构育种人员到种业企业,导致地市级农科院所科研立项支持问题更加突出。
(五)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因地方经济薄弱,多为吃饭财政,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问题,而“打仗”的经费主要依靠向省上争取。对一些积累了大量种质量资源育种项目,由于没有资金的持续支持,也处于弃之可惜,维持艰难,拓展无力的境地,一些新、奇、特的新品种引进与栽培项目,也因为很难争取到资金支持而无法开展。
三、建设“一流”科研院所的探索思考
(一)制定“十四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根据三明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结合市农科院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和目标任务。规划用5年时间,实现“五个一流”目标任务,即建成具有一流的研发能力,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成果转化机制,一流的文化建设,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地市级农科研院所的领先行列。
(二)认真组织实施,创造“一流”业绩。在水稻选育种、加工专用型辣椒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技术、淮山药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红掌、非洲菊花卉新品种选育进入国内领先水平。在瓜类、辣椒、水果玉米选育技术、药用植物选育及生产转嫁栽培技术、精品花卉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技术进入全省一流。在水稻产业、蔬菜种苗、精品花卉、道地药材等领域科技成果直接转化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年产值实现2亿元。集聚一批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具有凝聚力、创新力强的创新团队。提升农创文化园,凝聚奉献“三农”、服务社会、追求真理的核心价值的三明农科人文化;建设具有健全的科研激励机制和崇廉尚廉敬廉的制度文化、与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标识文化,以及环境优美、和谐宁静、特色突出、形象鲜明的园区文化。
(三)以项目为抓手,筑牢科技创新基础。一是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把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性研发平台,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全市农业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实力。二是区域优势农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根据我省、我市的区域生态特征和市场特色因素和本院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争取在蔬菜、淮山 、药用植物等领域成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单位,提升农业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项目。以杂交水稻国家级原种扩繁基地和中国稻子种基地建设为基础,逐步建成和完善若干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基地、育种基地、蔬菜育种基地、花卉试验示范基地和药用植物园等基地园区。四是农业科技服务平台项目。建成和完善以农产品加工研究开发、植物成分检测实验、海西农作物品种引种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大中专院校教学实践基地、三明市生物医药服务中心等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五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项目。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在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自办、合办、技术参股等方式建设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加快成果培育与推广,加速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市场化和效益化。
(四)实施“五项工程”,提升综合实力
1.科技创新工程。一是自主创新。重点加强水稻新品种选育、蔬菜、花卉、药用植物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和旱粮作物新品种选育等五大学科建设。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前沿高新技术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面统筹布局全院科技创新工作。二是体制创新。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学科建设创新。进一步凸显三明市农科院研究特色,强化优势特色学科,逐步壮大新兴学科,为我市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平台建设创新。以三明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基础,建成和完善若干能够支撑各学科开展研究的实验中心和科研示范基地。
2.服务“三农”工程。按照“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让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真正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的要求,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3.人才兴院工程。以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综合管理“三支人才队伍”为主线,集聚和培养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科研成果突出、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拔尖人才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的人才队伍。
4.合作交流工程。加强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专家、成员单位、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与地方的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5.文化建设工程。把实施创新文化建设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建立激励创新、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并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文化体系。
(作者单位:市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