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建平
规划过程
1957年,我在省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公司任技术业务副经理,11月份接到通知要我去省化肥厂筹建处工作。心里真舍不得离开这条件优越的工作岗位,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服从组织是我的天职,组织上调我去,是对我的信任,是一种光荣,我毅然去了。1958 年1 月上旬,我参加了联合选址复查工作。这次复查是在省委工交部副部长张维兹和省工业厅副厅长倪松茂(张、倪均为化肥厂筹建处领导)率领下,组织了冶金部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化工部中小型氮肥厂厂址复查鉴定小组、电力部上海电力设计院、城建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铁道部南昌铁路管理局、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古田水电站和省钢铁厂筹建处、省化肥厂筹建处等单位一行50 多人前往三明地区进行的。我虽然从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图和过去选址资料里对三明略知一二,但没有预料到如此穷僻。下得火车来,一进站,整个候车室还不到15 平方米,一盏马灯,在风中摇摆,灯光忽闪忽闪,户外风雪呼啸。我们踏着小径,走向渡口,摆渡过河,对岸便是三明县城关。县城之小正如所说“小小三元县,几家豆腐店,街头磨豆腐,街尾听得见”。小小县城,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客人,县里招待所容纳不下,只好分住在事先准备好的宗祠庙宇里。复查组在三明,对白砂、长安堡、列西、列东等处作了较全面深入的勘察复查,对水厂进水口还专门雇了小船,测量水深,取了水样,详细调查了水文资料。因为当时化肥厂拟生产氯化按和纯碱,盐是主要原料,因此1 月中旬继续前往厦门选择盐场场址,并对三明厂址反复进行了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了《 福建省三明工业区厂址联合复查及厂区初步安排意见》 ,与会者一致认为三明厂址面积大,沙溪河的盆地中间穿过,列西一片可作为工业生产厂区,列东一片可作为生活福利区,鹰厦铁路由列西一片中部纵贯南北,南永公路沿沙溪河右岸通过,交通堪称方便;古田水电站一级已经竣工,三级正在兴建,电力相当充足;沙溪河最枯流量每秒26 立方,水源十分充足;地处山区腹地,远离沿海前线,符合中央精神,是比较理想的工业建设基地。会上对列西工业区作了初步安排,张维兹同志还特别强调,工业区必须本着统一规划、相互协作、综合配套的原则,避免过去各自为政,各搞一套。原鹰厦铁路以西设钢铁厂,以东设化工区有化肥厂、石灰氮厂,并设热电厂为全区供电,为化肥厂供汽;白砂、长安堡附近设机修厂,以工业区维修设备为主;沙溪河最深水岸边设水厂,为全区供水;翁墩设水泥厂,为处理钢铁厂、化肥厂、石灰氮厂废渣服务,戏称水泥厂为工业区的“马桶”。这便是列西工业区布局的轮廓方案。
选址结束后,张维兹和倪松茂两位领导,感到搞好工业区总图规划十分重要,决定派出徐启发(电力)、吴仲影(土建)、张鸿坤(机械)和我四人,由我带队,前往大连化工厂、吉林化肥厂、吉林石灰氮厂,深入现场、参观考察,学习有关生产工艺、供水、供电、总图布置等经验并搜集图纸资料。白天我们深入现场学习,请厂里分管生产领导、总工介绍厂里情况和技术关键、经验教训,并且白天、晚上我们都可以到资料室摘抄有关数据,查阅有关图纸。当时那种无私援助的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方便。为了抓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就住在厂部无暖气装置的宿舍里。那时正值数九寒天,厂区内外白雪茫茫,我们白天顶着风雪进厂,晚上踏着冰雪归宿,实在冻得够呛,幸亏厂方为我们添加了棉被,才得以度过寒夜。我们一直工作到除夕才回到福州,在龙潭角下船时,天已经很黑了,到处找不到交通工具,只好步行,到家时已是大年初一了。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我们对大中型化工厂的布局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为日后厂区总图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8年4月,为了更好地组织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大会战,省委决定成立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委员会,为党政合一的领导机构,直属省委、省人委领导,任命张维兹任书记兼主任,范元辉、侯林舟(当时为三明县委第一书记)、孟健任副书记、副主任,委员由钢铁厂、化肥厂及主要施工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我也由化肥厂筹建处转到建委的办事机构工作。届时各厂的设计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化肥厂由省里和化肥厂筹建处抽调技术人员,分赴南京永利宁厂、北京有机化工设计院、大连化工设计院,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进行设计。而其他如钢铁厂、水厂、铁路改线等项目,领导上决定派我代表建设单位与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铁道部第四设计院进行联络,一方面为建设单位提出设计要求,另一方面将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的情况反馈给三明建委。为了学习工业厂区的总图设计,还专门派出徐震寰、梁超灏、薛昭时等人住在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一边向他们学习,一边将钢铁厂、化肥厂、石灰氮厂、热电厂等单位的总图,汇总绘制出列西工业区的总图。当时我来回穿梭于武汉、南京、上海、福州之间。因为专业太多,技术性强,我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了解各厂生产工艺和铁路建设的知识,才能比较准确地提出设计要求。这项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如向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委托设计三明铁路改线方案时,虽一再要求将铁路改线沿山边走行,但铁道四院则坚持沿沙溪河边走行,将三明工业厂区与生活区切割开来。他们认为该方案土方少、施工快、投资省。最后请示省人委领导同意后,只好将就铁道四院的方案。今天看来虽然省了、快了(铁路改线于1958年9月动工1959年4月竣工),但对城市环境(安全、噪音、污染)的影响是长期的。如今三钢西面山坡建了密密麻麻一片建筑物,今后要改造,难度就更大了。
1958年6月10日,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破土动工。省委、省人委考虑到既然三明工业基地条件较好,全省工业有适当集中于三明建设的必要,既可加强协作又可节省投资。除列西建钢铁厂、化肥厂、石灰氮厂、热电厂、水厂、机修厂、水泥厂,列东建冶金矿山设备厂外,又增加了电缆厂、水轮机厂、特殊钢厂等。建设项目一再加码,三钢规模不断扩大,施工队伍则调来西北建筑三公司、东北冶金安装八公司,9128部队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工地人口迅猛增加,致使三明的生产、生活资料十分紧张,客运、货运拥挤不堪,文化娱乐、医疗保障更难适应,吃、住、烧柴非常困难,原来沙溪河两岸第一重山的片片松林,被居民偷偷砍伐作了燃料。三明建设缺乏城市依托的问题突显了出来。三明建委的领导预感到,工业区的建设必然带动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必须有规划有秩序地进行。就在这个时候,上海闵行一条街城市建设经验见诸报端,刚好华东局在上海东湖招待所和锦江饭店召开审定建设项目会议,我省由许亚副省长带队,三明建委张维兹书记率领有关厂的同志和我参加了会议,趁此机会专门参观学习了闵行一条街的建设经验。回到三明,建委召开了城市建设规划会议,议定了“二五”期间人口发展规模为15万人,决定建设一批集体宿舍的具体位置,列东最早建的八座楼就是那时兴建的;并仿照上海闵行一条街的建设经验,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六统一的高度集中办法。会上决定成立城市建设处,统管这项工作。
也在这一年冬天,三明建委向省委、省人委提出在三明设想建市的计划,并提出了三明建市的总体规划原则。认为三明是沙溪流域较为开阔的河谷地带,应该像多瑙河沿岸布达佩斯城市那样,把三明建成美丽的河谷带形城市,河西岸为重工业区,以三钢、三化为主,热电厂、机修厂、水厂作为工业区公用服务工程,何东岸徐碧一带建重机厂、特殊钢厂和轻工业区,富兴堡一带为轻工区,列东为行政中心和生活区,下洋和城关为生活区,两岸修建几座大桥,连通工业区和生活区的交通往来,沿河修滨江大道,江滨辟为公园。张维兹书记还强调,重工业与轻工业必须协调发展,男女职工要基本均衡。这便是最早的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原则。
1959年初,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委员会改制为人民公社后,贺敏学副省长非常重视三明的城市规划,嘱咐和关照三明人民公社筹委会专门向国家城建部门请来城市规划专家,帮助三明搞好城市规划。我有幸参加了这项工作,一方面向各厂搜集资料,了解其生产规模、厂址范围、职工总数和发展可能,一方面为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和生产厂区占地面积作出预测,并考虑环境容量的限额,以确保城市环境质量。专家们作了实地考察,并根据三明建委提出的三明城市规划原则进行了论证分析,基本上采纳了三明建委的规划设想,于3月份提出了《三明城市总体规划意见》,划定列西为重工业区。各厂布局完全按照三明建委的设想,在长安堡一带划出三明铁路编组站和仓储区的位置,梅列西边山麓留出总降变电站的地块;对列东、徐碧、富兴堡、城关、下洋、江滨公园、滨江大道的布局,也同意三明建委的设想。这次规划对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和环境容量指标作了控制性规划。但对环境保护、三废处理,由于当时全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未作出明确规定,这是当时规划中最大的缺陷。
1961年中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省委和市委对三明城市规划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感到有必要调整,请中建部、省建委率市建委、市城建局组成一个规划小组,对原有的《三明城市总体规划意见》进行了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发展,作了必要的调整,为人口发展规模适当压缩和延缓,对停建的工厂的列入规划,对道路网络作了必要的调整和修正,完成了粗线条的城市总体规划。但对环境保护问题仍未作出明确规定。这个问题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污染突出了,出现天上三条龙—白龙、黑龙、黄龙,水上三条龙—黑龙、黄龙、花龙,才逐步引起重视。
建设过程
工业区建设破土动工后,施工大军从四面八方调集三明,人员骤增,吃、住、烧等生活问题十分突出,生产所需钢材、水泥、设备、砖、瓦、灰、沙、石、土器材也十分紧缺。三明建委一面立即动员各厂、各施工单位,自力更生、搭盖工棚,白手起家、土法上马自烧砖瓦、采石挖沙,发动三明县农民大种大养,解决蔬菜、副食品、土器材;一面请求省里支持,动员全省支援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调进粮、油、肉、鱼、菜和各种机器、设备、建材。依靠全省共产主义大协作无私支援,依靠工地广大员工艰苦奋斗的革命干劲,依靠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土洋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打响了这场工程浩大的施工战役。
三明建委为了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施工,组建了施工指挥部,下设三个工区,一个加工厂,一个直属工地。第一工区负责水厂、电厂、化肥厂、石灰氮厂的施工,第二工区负责机修厂、冶金矿山设备厂、特殊钢厂的施工;第三工区由三钢、一公司、冶金安装公司组成工区指挥组,负责三钢的土建、设备安装、炉体砌筑等施工任务;加工厂负责预制构件、木材加工、钢筋、钢结构制作、门窗加工等任务,直属工地主要负责厂区道路工程。我当时在总工程师室工作,主要抓总图规划,与一公司召邵基昌总工程师和王克竞副总工程师,以及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郑总工程师共同商量解决一些工程技术和工程质量问题。1958年下半年进入施工高潮,各工区全面展开。三钢是整个基地建设的重点,炼铁车间包括高炉、热风炉、贮矿槽、锅炉房、鼓风机房;炼钢车间包括鼓风机房化铁炉是重中之重。一工区的水厂、电厂为重点以确保水电供应。二工区的机修厂为重点,为三钢投产提供机、电修服务。施工第一步是土石方工程,水厂要从河岸边深挖17到20米直到河床基岩,电厂要搬走小山的一角。难度最大的是三钢,土石方量超百万方,而且炼铁车间和炼钢车间的基柱标高低于地平面七米以下,不得不采取深坑挖土法,虽然雨天要抽水,但可争取提前为土建浇筑基柱创造条件。在工地,9128部队发起了劳动竞赛活动,不久在整个工地全面展开,工地上你追我赶,热火朝天,推行车子化运土、排炮小爆破松土、生石灰松土,大大加快了进度。8月底炼铁、炼钢车间土方完成,12月中旬水厂、电厂土方完成,年底主要施工场地的土方基本完成,随即转入土建施工阶段。对炼铁、炼钢车间和水厂、电厂、机修厂几个重点工程,为了争时间抢进度,普遍大搞快速施工,浇捣钢筋混凝土基柱、浇捣高大的水泵房、吊装机修厂厂房构件、砌筑各式烟囱,经常七八个昼夜连续作业,累了打个盹,人停机不停;设备安装、管道架设往往与土建施工立体交叉作业。真是快马加重鞭,使尽浑身解数。但要完成省委提出1959年元旦出钢的要求,供水、供电是大事,要靠水厂、电厂正式供应根本不可能,只好采取临时供水方案,加快建成列车电站供电。那一段我整天奔忙于水厂、电站、三钢工地之间,用餐无定时,休息无常规,时间稍长,得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直坚持到出钢后才去医院治疗。1959年元月2日午夜,炼钢车间转炉终于炼出了第一炉钢水,确实振奋人心,可惜由于化铁炉装置失灵,第二炉铁水竟冻结在炉内,不免令人大失所望,经过整修改建直到5月才继续炼钢。
经过1958年、1959年、1960年两年半紧张战斗,列西重工业区钢铁厂、电石与石灰氮厂、热电厂、水厂、机修厂、梅列变电站、古南三电网、铁路改线、三明火车站、列东大桥和厂区的工业南、中、北路等工程先后竣工投人使用,列东徐碧重机厂金工车间竣工投产、铁路大桥建成、特殊钢厂房完工,重工业区的建设基本完成。
三明人民公社改为三明市建制后,市委、市人委领导一再要求轻重工业发展要协调,向省里申报,向上海求援。经过不断努力,得到省里的支持和上海市的无私援助,到1961年底,从上海先后迁来三明的有食品厂、金属制品厂、衬衣厂、皮鞋厂、印刷厂、锁厂、针织厂、玻璃厂、橡胶厂、毛巾厂、汽灯厂。这些厂的广大职工,告别了条件优越的上海大城市,千里迢迢来到正在建设的小山城——三明,没有厂房,没有宿舍,一切从头开始,经过他们的艰苦奋斗,终于在三明安家落户,顺利投入生产,使三明的轻工业也逐渐形成气候。
在工业区建设的同时,城市建设也逐步展开。1959年春,我被任命为城建处长,改市后任城建局长,马向荣任副局长。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繁重,全局十来个人团结一心,加班加点,奋力拼搏。首先是对《城市总体规划意见》予以细化,特别是对近期建设的小区做好详细规划,还要对近期建设的道路、桥涵等市政工程和某些建筑物进行施工图设计,并很快组建了市建筑公司、市政工程处,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施工力量。先后修建了滨江路(列东一段)、东新一路、东新二路、东新三路、列西工业区沿江道路和列东大桥头直通三钢的道路,并按照“六统一”的办法,建成列东一条商业街、一所小学、一所医院门诊部。1962年建成工人俱乐部(一公司施工),开始建设三明市人委办公楼(现三明饭店),使列东初步形成一个市中心。随着城市绿化的需要,组建了园林处、苗圃,按照市里“先绿化、后美化”的方针,发动全市人民种植速生树种,林业部门配合提供苗木,并对沙溪河两岸山峦进行封山育林。城市公共交通,从少到多,先办客运,后建公交公司,逐步发展。自来水厂划归城建局管理后,继续完成净水厂基建任务,为城市人民提供生活饮用水。建材工业也归城建局管理,于1959年建成机砖厂。到1962年底,城市雏形初步形成。从一个仅有5000多居民的小县镇(不包括荆东荆西),短短时间内调集十万劳动大军,搬走几百万立方土石方,半年转炉出钢,一年多高炉出铁,两年半建成重工业区,两年多轻工业形成气候,四年光景建成初具规模的城市。这是城市建设史上光辉的一页。靠的是全国、全省人民的无私支援,三明市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全市人民的革命干劲和奉献精神,才谱写了这光辉的篇章。
几点感想
三明市创建之初,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由于“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思想观念影响太深,城市建设包括文化、卫生、教育、体育、住宅、商店等建设往往很难得到上级拨款,而这些项目的主管单位本身又缺乏资金来源,致于环境建设更未引起重视,这便注定了三明市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者不可能同步,迫使企业自办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自办医院、自办商店,一句话企业办社会,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分散了企业领导的精力,也迫使城市建设因陋就简,简易投产。三明当时的城市道路,基本上是泥结碎石路面,没有道牙,没有人行道,只有边沟没有下水道,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给居民带来极大的不便,许多生活福利、文化娱乐、卫生、教育、商业网点很不适应,人们只好忍着、盼着、无可奈何,说实话当时三明市还是一个大工地!
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带来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大减产,农副产品大匮乏。中共中央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要求以农业为基础,基本建设要压缩,重工业生产要退够,轻工业生产要加强。三明是全省基建重点又是重工业区,正好是调整对象。从1961年精简职工开始,到1962年三钢全面停产,三化大氨厂停建,特殊钢厂停建,重机厂、水泥厂缓建,电缆厂、水轮机厂迁建。精简下来的职工大部分回乡务农,保留下来的骨干留守看厂或去开荒种地,原来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场面,顿时寂静冷漠下来。不顾国情贪大求快的大上,带来伤筋动骨的大下,造成多么严重的浪费!挫伤多少人的积极性!人们心头感到阵阵痛楚,直到1964年基地建设和生产才逐渐复苏。
1966年“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小小三明市当然无法幸免。幸亏托福当时小三线建设的政策,在原来从上海迁来十几个工厂的基础上又迁来纺织、印染、胶合板厂,从福州、厦门和沿海城市迁来机床厂、齿轮厂、工模具厂、锻冲件厂、农药厂,新建了塑料厂、 无线电厂、制药厂,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三明市的工业形成了冶金、机械、化工、电力、农药、制药、纺织、印染、塑料、玻璃、食品、服装、鞋革、木材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这是最大的收获。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文攻武卫”派别斗争,给人们心灵上带来严重的创伤;无政府主义盛行,给生产秩序造成混乱,城市管理失控,市场供应依然紧缺,住宅、学校、医院、商店、文化娱乐场所、市政设施等不足,鸡窝、鸭棚、煤堆随处可见,城市环境脏乱差,环境污染十分突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驱散了 “文化大革命”的迷雾,党的总路线为民富国强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就在这历史转折时期,三明市狠抓了两个文明建设,增加市政设施、住宅、学校、医院、商店、文化娱乐场所的投资,大大改善了生产环境,大搞绿化造林,把森林引入了城市,将庭园引向街道,美化、净化了城市环境,打开城门办商业,繁荣了市场,在此同时又狠抓了清理城市脏、乱、差,提倡团结、创造、求知、务实的精神。今天三明的城市面貌比以前已大为改观,市政设施比较完善,住房面积比较宽松,文化医疗设施齐全,公园绿化环境优美,商品充裕,市场繁荣,堪称文化氛围浓、读书风气好、生活环境优、生产条件良、综合功能全的一座城市。虽然还有一些工厂的污染有待进一步解决,我想,只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步搞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明城市的明天必然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