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e三明   阅读

刘裕信

1961年夏天 ,我从北京钢院冶金系毕业,分配到三明钢铁厂 工作。

当时三钢已初具规模,按照年产20万吨钢的能力,炼铁、炼 钢、轧钢三个主要工序基本配套,厂区厂房配置有序,宿舍、总厂办公楼在山头,大都是三四层的楼房,结构较简陋,而食堂、会议室、 电影院、工地工人休息室都是毛竹棚。据工人介绍 ,毛竹都是自己到虎头山后面砍来的,每人每次要砍 3-5根,并扛回来。这种竹棚用竹篾作墙,糊一层黄泥,屋顶先铺一层油毛毡 ,再铺上茅草,茅草也是就地取材,到后山去砍。竹棚面积都盖得较大,都是工人自己搭盖的,炼铁厂历史上第一个工亡的工人林金发,就是在搭竹棚时,屋顶的一捆油毛毡滚下来砸死的 。

建厂初期,三钢的干部、职工来自四面八方。行政管理干部由 省里调派几位厅地级干部,如孟健、马鸣琴、郭金海、高振洋、牟星五等都是三钢早期主要领导,还有一部分县区级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北京军区有200多名军官(空军部队)也转业到三钢工作;技术干部除了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外,大部分通过冶金部由老厂调来;焦化、炼铁主要由本钢、鞍钢;炼钢由上钢一厂;轧钢由上钢三厂。工人的主要来源是沿海地区招收部分青年工人和福州部队的复退军人几百名,这些人都要赴马钢、本钢培训半年。那时沿海地区没有搞建设,找工作很难,所以闽南一带有这种说法:来三明工作就像“过番”(去南洋 、香港)一样。另外还有一支生力军, 就是修筑鹰厦铁路的民工。铁路修好后,四五千人转到三钢参加基建挖土方,平整土地。当时有人统计过:三钢13000名干部、职工,除了西藏外,全国各地都有人在三钢工作。真是“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就是建设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建设一家中型钢铁联合企业,结束福建省“手无寸钢”的落后局面,把闽西北这座偏僻的小山镇建设成工业基地“小三线”。

我到三钢后,分配到炉前沙池。当时炉前工主要是复退军人和闽南招来的青年工人,而沙池抬铁工则是修筑鹰厦铁路民工转来的。三钢基建结束后,2000人转到原料场,400多人到高炉车间,从事一些较简单的体力劳动。修筑铁路的民工主要来自沿海地区:福安、福鼎、宁德、闽侯、长乐 、晋江、厦门等。这些同志都是一些十分朴素、诚实的劳动者,身体很棒,劲也大,一般人都可以挑二三百斤,甚至三四百斤。他们热爱劳动,把劳动当成自己生活第一需要,干起活来都像小老虎。那时工人待遇都很低,一般工资32-43元,学徒工不到20元,没有奖金,没有保健,但大家都能不计报酬,安心工作,服从领导,服从分配,真正做到不怕苦、不怕累。

当时高炉用潘洛铁矿来的低品位矿石,1960年以后搭配 20% 的土烧结,焦炭则用武钢小焦搭配土焦,1960年以后用本厂红旗三号的焦炭。原料场焦炭、矿石、石灰石全部用人工搬运、装卸,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60年5月1日,组织三明全市工农商学兵各部门机关干部 1万多人在三钢进行夺铁大会战,勉强达到日产500吨,但没办法巩固,一般只能日产150200吨。高炉装备水平低,设备简陋,堵铁口用蒸汽炮,没有开口机,打开渣铁口全部用人工 。铁水流到沙池铸成铁块,用人工打碎后,抬到车皮上去。劳动强度大,事故也比较频繁,有时铁口堵不上,铁水跑大流,炉前、沙池一片火海,渣铁铺天盖地。在班组长、老工人带领下,大家发挥了“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战斗精神,清理走一堆堆炉渣,搬走一块块大王八铁,保证高炉正常生产。记得有一次跑大流,渣铁流到铁路上去,全班三十多人下了大夜班干到中午12时才干完,把渣铁全部清理走,才回宿舍休息,大家没有一句怨言。

我和这些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他们对我很照顾、爱护,不让我干重活,大一点的铁块不让我抬,我只好找其他活干,如准备工作、清理工作,勤快一些,可他们在班前、班后会上却经常表扬我,我感到自己已被工人们所接纳。这对我这样一个刚走向生活的青年来说,是多么大的鼓舞!

由于原燃料条件差、运输条件差、管理落后。生产率低,生铁成本高达400-450元/吨,而当时一些老厂成本才85-100 元。生产越多,亏本越多,尽管当时有人说要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但长期亏本经营,总是挺不住。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加上当时形势严峻,所以省委决定三钢下马。2号高炉、炼钢、轧钢在1961年相继停产;1号高炉坚持一年多于1962年6月24日最后也停产 。三钢正式下马,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也告一段落。炉前工基本上都下放回家,大家真是依依惜别。我虽然按政策被留下来,但工厂已停产,今后怎么办?出路在哪里?感到十分困惑。1963年,我和部分留厂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奉派到上钢一厂工作、学习,1966年9月奉调回厂参加复产筹备工作,以后又是十年动乱,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70年代中期我担任高炉值班工长,80年代初调到炼铁分厂机关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一直到1997年7月退休也没有离开过炼铁厂。几十年来,我对当年参加三钢建设、创业的劳动大军总也不能忘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普通劳动者,但他们结合在一起,便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真是敢叫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我总感到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他们差距很大,他们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净化了我的灵魂,总在激励、鞭策我,给了我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