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生
学 徒 生 涯
1958年8月,我招工到三明水厂,报到后在福州市台江招待所参加集训,9月被派往上海自来水公司第二工区,培训自来水工程安装接水与维修。当时厂领导要求,我们四人培训一年要达到3级工以上技术回厂。到上海是9月30日晚上,第二天正好国庆节,节后就到自来水公司报到。在第二工区培训,按照老企业老规矩,学徒工是首先从打杂开始。他们先安排我们到管件材料场去整理废旧管配件,边打杂边熟识各种管配件名称、规格、用途,也是非常复杂的事。经过一个月打杂后分配到作业班组去,老师傅们也是比较保守的,开始只让看不让我们动,怕我们损坏设备、工具或不安全等。经过我们自身勤奋努力,从小事先做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事事抢着做,得到老师傅们好评。他们看到我们小小年纪能够这样吃苦耐劳,很感动,耐心传教各种技术和各项应该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安全生产方面,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这一年我们的确也吃了不少苦,语言不通,上海话听不懂,生活很艰苦,每月工资才16元,吃饭、穿衣一切都靠这16元,虽然苦些累些,但能学回技术,心里还是很高兴。
自 力 更 生
经过一年多共同努力,我们基本上掌握了自来水管道工程安装维修技术,1959年国庆后回三明。晚上下了火车,没有汽车要走路到厂里来。第二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开门见山,到处都是毛竹棚,一大片厂房,没有一条好路,汽车开过后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泥水路,条条道路像洗衣板。在上海时我们听带队同志讲,三明正在建设成福建省重工业城市,生活、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要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的,请我们要有思想准备,要有吃苦耐劳精神,来建设新三明。但是我们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一个新三明城。报到后我被分配到作业班组去上班,到班组一看,又是一惊,和上海自来水公司比真是天地之别,要工具没有,要设备没有,要管材配件没有。先来三明的几位上海来的师傅看到我们回来很高兴,以为我们会从上海买很多东西回来,没想到我们是双手空空回来。当时是“大跃进”年代,物资供应非常紧张,要买是买不到的。
大家只好靠自力更生。没有工具,我们在上海时参加过大炼钢铁有一点经验,就自己动手建打铁炉,靠土法上马,自己打铁制造工具,打出锤子、钻子、死板手、链条钳等;没有汽车,自己动手制作大板车、小板车;没有吊车自己制作人字架、三脚架,一切靠自己动手。
苦 中 有 乐
先到三明的同志,有的住在农民家,有的住在庙里,后来人多了住不下,就自己动手在厂房附近用油毛毡、毛竹搭盖工棚住,周围用毛竹破开竹片围起来,再用稻草和泥浆糊上就是墙,挡风遮雨。夏天太阳晒房顶油毛毡热死人,自己动手上山割茅草盖在上面就不热了。毛竹片做床,大部分打统铺睡,蚊虫多得要命。当时那个年代上班作息时间说起来8小时制,其实和农民兄弟也差不多,白天除了吃饭时间外就是工作,晚上经常加班到十一二点才休息。从来没有加班费和补休的,每人晚上加班就是2角钱夜餐费,在食堂吃,当时也没人计较。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厂原来有300多人下放后剩下74人,职工还是照常上班,小量供水给电厂、三钢、三化机。食品供应非常紧张,职工生活陷入困境,肚皮吃不饱,上山挖山猪肝、芭蕉头等充饥,自己动手种菜、种瓜、种粮食,很多职工得了水肿病,特别是妻子没有户口的职工,粮食更加困难。开头每月还有每人供应5-10块糠饼,后来连糠饼也供应不了。
留下的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又开始在白沙清水工地日日夜夜大干。土建工程在1962年以前基本建好了,主要是管道和机泵的安装,整个工艺非常复杂,工作很艰难。原来有30多人,管工下放后只剩6人,工作量大,人员少,管配件又买不到,用铜管制作吊装设备全靠人工。木板车当年功劳很大,全靠它。
人员下放后民工也没有了,管道沟没人挖,厂领导组织了机关干部和制水车间下班休息职工挖管沟,各车间、各班组、各科室,分段包干来完成。领导干部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没有一分加班费,工人哪有不服气的。清水工艺安装完毕,接着安装出厂管道,更加艰难,全靠自己力量。先安装通往三化、三钢、焦化厂、三化机,再接着安装通往列西、列东、火车站。没有汽车、没有一部吊车,全部靠板车人工安装。工人上下班没有公共汽车,走路来回,厂里只有几部自行车,但大家仍然干劲足,热情高。
旧 时 技 改
原来火车站到城关没有大桥,清水供不到城关,当时三明地委、武装部、市人委等机关单位都在城关,居民也比较集中,供水主要还是靠当地私人从山上用毛竹管接来用水。由于人口快速增加,毛竹管远远不够供应水量,夏天常常断水,居民、机关单位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1963年夏天,水厂在城关中山路、阳巷路口的河边建了一个临时供水泵房,解决城关用水难题。用两艘木船并起来在沙溪河中抽水供应城关片,从木船上安装水泵接出软性高压橡皮管与河道上铁管连接,因洪水季节比较危险,河水涨高和下降有伸缩。夜间在河边值班也很怕人,因此在河上泵房建好了没人愿去值班,后来我和兰镇彬同志主动要求去。我俩在临时水泵房供水一年多时间。1964年冬天,从火车站到城关由河底安装一条DNlOO清水管,埋在河底,用球形铜接头接到城关,总算解决清水供水问题,临时供水用的泵房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机关和单位用上清水,当地的居民和农民也要用水。可各家各户要安装水管,费用有困难,我们就在居民比较集中的路口安装公用给水站,一分钱2担水,照顾五保户和困难户卖水。接着列东、列西、火车站都安装了给水站卖水,并且给水站水费实行优惠价来扩大用水面。
到了1965年,机关单位在城关红印山一片盖了很多宿舍,这里地形高,自来水直接水压供不到,需在红印山边建一个加压站和300吨高位水库一个。水经过水泵房加压到高位水库再从水库往下供水,按照书本设计需要安装一条进水管,再安装一条出水管,供给各户。当时物资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我看了设计图后反复想,是否可以安装一条可以进水又可以出的水管,这样可以节约一条管。我把自己想法向技术人员汇报,他们听了我的想法后觉得有理,于是安装一条管,水泵抽水先由下面各家各户分走,最后多余的往水库存,到停机再往下送,这样省力气了,也就可以节电。后来我厂又建了四个加压站都是单根可进水又可出水高位水库管。
加压站建好了又是没有人去值班,因为红印山周围都是坟墓和烈士墓,后来我和杨仁诚去值班半个多月,以后陈介华去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