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伟
同志,当你吃到甜津津的三明食品厂的糖果糕饼时,你可曾知道,制造甜点的主要原料饴糖的一段来历?当然,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了解它;但是试制饴糖的朱全丰老师傅的勤勤恳恳的劳动热情和工作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朱全丰老师傅50多岁了,硕长的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待人诚恳的忠厚长者。食品厂的职工们都异口同声地这样称赞他。
老 将 闯 关
话还是从头说起:去年5月,朱全丰由上海疗养回来,那时食品厂也由上海迁来不久,这个厂在上海时,饴糖是由饴糖厂供应的,三明没有饴糖厂,因此必须自己动手。朱全丰回厂后就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心想:生产饴糖不但过去没有干过,甚至连看都没看过,一句话:心中无数。可是他又想到能不能生产饴糖,是食品厂的生产的一道大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要影响生产,于是,就向上海松江县饴糖厂要来一张生产过程图,凭着他们一股闯劲,要闯过这一关。
朱师傅找来了一个小罐头和一块过滤的白布,开始土法上马试制饴糖。但结果,制出的却是一些像浆糊一样的酸酸的东西,第一次试验失败了。这时党支部书记就跟他讲述了一些技术革新的故事,告诉他:要试制一样新的东西,并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而是要经过刻苦的钻研,不断的试验,最后才能取得胜利。党的支持和鼓励,使朱师傅增添了无限的力量。这时,车间有的工人有些灰心,他就不断鼓励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他们,和大家团结一心,搞好试验。
一次、二次......的试验,朱师傅显得瘦了,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下,不要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干。领导上也来劝慰他,要他不要着急,慢慢来。可是,他仍是苦心琢磨,不断地试验,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但总还是想不出个道道来。
有一天,朱师傅到城关加工厂去磨麦芽,看到那里做的饴糖质量很好,朱全丰差一点叫起来了,他立刻找到加工厂的师傅们,向他们“取经求宝”。回来后立即进行,结果做出的饴糖颜色透明,质量也符合要求,第一批饴糖制出来了。但是,老将作风一向踏实,他没有因此满足,每制成一批饴糖送到生产车间后,总要征求一下使用者的意见,发现什么缺点,就在下一次生产时想办法解决。
“朱师傅,实在好!”
朱全丰现在虽然不在饴糖车间了,但当我们和这个车间青年女工林足娥谈起他时,林足娥喜笑颜开,用那种特有的声调,眼望窗外的蓝天说:“朱师傅,实在好。”为了使记者相信她的话,她再三再四地这样说着。
“就说我们刚来的时候吧”她滔滔不绝的谈起来了:“那时,我们几个新女工,都有点不安心工作,又是孩子拖累,又觉得工作生疏不会干,朱师傅那时是我们车间主任,他老是找我们谈心,说他爱人也有孩子,也在工作,并介绍她如何处理小孩问题。在生产上更是尽心教导我们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困难,不知怎地,我们个个不安心的都自然而然地安下心来了,觉得和朱师傅在一起干活,心里很慰贴,说实在的,朱师傅对我们真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坐在一旁的来燕平同志打断她的话:“朱师傅虽然不在这里了,但是,饴糖生产上许多具体问题我们总喜欢去请教他。老师傅爱厂如家,现在在仓库工作,也搞得井井有条,120斤的一包大米总是亲自送到车间。前天,山洪爆发,上车间(饴糖车间在山上)的路被路旁沟泡得泥泞不堪,老人家一声不响,拿了锄头把小沟修好,怕的是工人上下滑倒,年青工人很感动,他们说:“朱伯伯真关心我们。”
朱全丰老师傅在生产中总是拣重活自己干,生产空隙就打扫卫生,拍苍蝇,保食品卫生,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喜欢找他谈心,他很乐于帮助同志。有的青年工人遇到困难,思想上一时有疙瘩的,他就耐心引导他们,把自己在旧社会当学徒的苦楚,把新社会的幸福讲给他们听,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搞好工作。就是这些看来平凡而不平凡的事迹,朱师傅为对生产、对同志都有帮助的人,成为全市工厂企业先进生产者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代表,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原载1961年5月1日《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