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耀千)
三明制药厂前身是福建省红卫制药厂。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沙县罗布村迁入明溪瀚仙苦竹坑,定名福建省红卫制药厂。七十年代又从明溪迁至三明台江重建并改名为三明制药厂。我于1972年调往明溪红卫药厂任革委会副主任,后任厂长兼书记,至1984年离厂,在这十几年中亲历了坎坷曲折的创业历程。我曾为企业陷入困境而忧郁,为筹集资金、三材而奔波,为职工们的拼搏而感动,为成功开发新产品而振奋,更为企业的蓬勃发展而欣慰。
现就我所经历的药厂前、中期的一些情况追述如下。
福建红卫制药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末,随着三明市工业城市的崛起,大小工厂如雨后春笋在三明这块大地上开花结果。福建省三明制药厂也应运而生。1965年国家医药局出于战备需要,确定在福建省筹建小三线制药厂。起初选址沙县罗布建造福州制药厂沙县分厂。后因国防工办认为此处不符合战备要求,而明溪瀚仙乡地势层峦迭嶂,苍松入云,山峰交错,更符合靠山隐蔽原则,适合建造“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国防工办制药厂。于是1968年决定改迁明溪翰仙重建,定名“福建省红卫制药厂”,划归福州军区国防工办代管。并从福州抗菌素厂,福州制药厂和地质系统抽调部分干部、技术骨干、老工人,还相继在闽南招收一批复、退军人、知青、待分配的几十名大、中专生共三、四百人,组成首批红卫制药厂职工队伍,参加了早期的生产和基建工作。
1969年8月破土动工。基建工程由省建设兵团设计与施工。工程分为四期完成:一期针、片剂车间;二、三期青霉素、葡萄糖车间、分包装车间和大机修车间;四期庆大霉素车间。1971年一期工程针、片剂车间竣工投产。生产中、西药各种片剂和大、中、小水针剂。产品质量名列全省同品种前矛。相配套的厂部办公楼、职工宿舍楼、小机修车间、仓库、食堂、简易大礼堂等设施一并建成使用。顿时深山沟里出现了药厂的雏型。
然而,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压缩基建项目,批判“大、洋、全”思想。福州军区朱绍清副司令来三明工地视察工作指示,要压缩投资200万元,要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最后签发了药厂二期工程方案。强调要集中力量上青霉素车间,改建大机修车间为葡萄糖车间,庆大霉素车间缓建。1972年1月企业下放三明地区。同年8月省革委会决定红卫药厂二、三期工程缓建。12月又下文调走两台30万大卡冷冻机给永安维尼纶厂,一台20万大卡冷冻机给永安安砂水电站。紧接着三明地革会也从药厂调走202名职工给三明农药厂和尤溪化肥厂。两项调走大量人员和设备,引起广大职工思想不安,人人自危,悲观失望情绪笼罩着整个瀚仙苦竹坑。
1973年6月省革委会又下达“关于红卫药厂几个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确定红卫药厂缓建,调走发酵罐、板框压滤机等部份设备,在厂人员除留下280人维持针、片剂车间的继续生产外,福州抗菌素厂调回65人,其余人员由省、地分配,领导班子人员由地区考虑去向。这份文件的下达,引起全厂职工的思想波动,后来“381”号文件方案未得实施,药厂也幸免夭折。随后地区副书记到厂做安抚工作。全厂职工更加满怀信心地继续奋进在边生产、边基建,以生产养基建的办厂道路上。
我是1972年5月奉调到红卫药厂工作,分管针、片剂生产的。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自1971年至1980年,针、片剂产值累计达5332.18万元,税利526.99万元。在科研开拓新产品方面,1978年10月科技人员试制天麻密环菌糖衣片生产工艺成功,荣获省优产品称号。国内首创新药——山楂精降脂片,1975年3月就组织专人对山楂的结构、内含成份,特别是药用成分的提取开展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剖析试验等。1978年终于试制成功。经省、地、县多家医院临床验证,得到一致好评,堪称心血管病良药。1985年荣获部优产品荣誉称号。
明溪工地终因水、电、交通等问题难于解决,导致青霉素工程无法进行。迫于无奈,1975年只好报请省计委批准改点至三明台江续建。针、片生产直到续建工程全部完工后才归拢三明。
三明市制药厂
三明市台江路位于沙溪河畔,离市区4.5公里,鹰厦铁路绕前而行。这里地形开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水、电、交通条件都很理想。水源充足且无污染,具有得天独厚的制药条件。
1975年省计委批准红卫制药厂二、三期工程改点三明续建。职工们倍受鼓舞,满怀信心地积极投入多项工作。有的参与三通一平、造桥修路、征用土地等施工前准备工作;有的高高兴兴整装分赴外省、市制药厂学习培训有关业务知识和工艺操作技能;有的响应号召,热情参与修旧利废,着手将破旧木工房改建为小型庆大霉素厂房。1978年小庆大投产创效益,支付基建人员的工资和日常费用。小庆大的投产见效益既为日后青霉素的投产提供了岗位练兵的条件,又大大地鼓舞了士气,加速了基建进度。
1980年,厂部从明溪迁来三明。同年红卫制药厂被批准改名为三明制药厂。也是这一年国家为了保证有限的资金能投向更迅速见效的基建项目,决定在福建搞国家无偿拨款改为有偿贷款的试点。三明制药厂被定为试点之一。这一决定对药厂来说是压力但也是动力。它使三药人更加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笔资金和材料。至于三材不足,特别是杉木指标太少,地区解决不了,药厂自己就抓紧时间奔波于有关县市求助,终于及时解决了问题,从而保证了二、三、四期工程于1987年前全部建成投产。至此,延续了21年马拉松式的基建任务才全部完工。明溪针、片剂车间也归拢到三明,实现了全厂大团圆。一座完整美丽的现代化制药厂诞生在三明大地上。一座座厂房、宿合楼拔地而起。生产区、生活区、文体区错落有序地排列分明,多功能大礼堂屹立在厂区中央。各种生活、医疗、文体设施样样齐全。既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又解除了职工们的后顾之忧。
三明制药厂系以生产抗生素为主体的中型综合制药企业,隶属三明市化学工业公司,系全民所有制。全厂总投资2061万元。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设有8个车间、27个部门、科室、一个综合劳动服务公司。有职工1232人,其中科技人员119人,占职工总数的9.66%。主要产品有年产15~40吨的青霉素,500~700吨的葡萄糖,分包装青霉素,粉针剂6000万~15000万瓶,庆大霉素20~40吨,还有各种中、西药片剂和大、中、小规格的水针剂等,共49个品种56种规格的产品。具有门类较齐全,潜能大而活,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1986年市场转型,在不利的形势下,厂里及时调整经营,顺应市场的需求,化解了疑难,转劣为优,发展了生产又取得了好效益。全年产值达2500万元,税利400万元,创汇600万元。
三明制药厂内部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严密。党、政、工、团、妇、民兵、消防队等职责明确各司其职,整个企业管理有序,生机勃勃。历届职代会都提出奋斗目标,一呼百应,群策群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了丰硕成果。总之,在福建同行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效益上,三明制药厂均居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重要的制药基地。厂领导班子满怀信心地规划,至1990年可实现产值4000万~4500万元,税利800~1000万元。很遗憾的是后来因种种原因,规划落空。
80年代期间企业先后被评为“省安全生产单位”、“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省150家重点企业”、“三明市精神文明单位”、“三明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三明市增利1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有三位厂级领导获得奖励(两位获晋升一级奖励、一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位副厂级领导获省、地劳模称号。每年还评出数十名厂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作者系原三明制药厂书记兼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