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义)
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的前身是上海永昌五金厂。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上海永昌五金厂由劳工五金厂、王来发五金厂、顾裕昌五金厂、万兴五金厂、申丰电镀厂、永昌五金厂6个小厂合并而成。
1958年,我从久隆五金厂公方代表的岗位上,调往公私合营永昌五金厂任公方厂长,兼任民兵连长、人事、文书档案保管等工作。在党内任组织委员、统战委员。
1966年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为了支援福建三线建设,全厂职工连同设备迁到三明,落户市郊台江,更名为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填补了三明市电子工业的空白。
闽沪同心缔良缘
1965年,上海永昌五金厂接到上级公司通知,在公司系统中我们厂和曙光锁厂同时被福建代表选中作为支援福建三线建设对象之一,要求我们做好思想准备。厂领导班子讨论后认为:支援三线建设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说光荣,因为这是响应毛主席、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和“省自为战”英明决策的具体体现,是党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责任。说艰巨吧,一是要把全厂职工迁离优越的生产条件,多年习惯和舒适的环境,还得做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二是全厂职工连同设备一起搬迁存在一定的难度,万一人心浮动,将会影响“三线建设”及出口任务的完成。为此我们向公司提出要求。为了对党、对职工群众负责,首先必须派人去迁入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向群众动员才有说服力。公司同意暂不公开宣布,并决定由我带领生产计划员兼团支书朱善政和厂工会劳保委员兼生产大组长季富林同赴三明实地考察了解情况。
到三明后,走访了三明市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人员,得到的初步印象是:三明市领导对党的事业忠诚,工作踏实,具有超前意识,对尖端产品怀有浓厚兴趣,决心大、信心足,是值得信赖的。
到厂区实地观察发现:一、所谓厂房,地处三明市郊台江山边,原为橡胶厂未曾使用,空置的一座空壳砖木结构约为1000㎡的建筑物而已。二、有一座公共食堂和厨房。三、有一个公共厕所。四、交通不便,购买生活用品和儿童上学读书都得涉水过河去富兴堡,或绕道东霞大桥,生产资料短缺。五、气候温暖、冬季少冰雪,昼热夜凉,害虫多、蚊又大。六、没有职工宿舍。我们回沪后即向公司如实作了汇报。公司认为,生产厂房稍作整治可暂行安顿使用,今后逐步扩建,但职工住宿应先行解决,须有安身之地,于是我们与三明代表交换意见后,作了如下协议:
一、生产条件:先行安顿、随着生产发展,可以逐步扩建。
二、职工住房:按实迁统计人数(户数)尽快盖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两栋应急。保证居有其屋,随着生产发展,人员增加,可扩建与改善之。
三、生活福利待遇:保证工资、定粮、福利维持上海标准“三不变”。
四、随迁无业的成年人,符合条件者,就业优先。
五、未完成的生产半成品带到三明继续完成任务。
随后,我们立即在内部做好充分准备。厂党支部在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之前,组成了迁厂领导小组,成员是冯岳胜、沈正义、朱善政、季富林、陈志培五人,每人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我负责日常生产和搬迁工作。朱善政协助分管生产资料的捆扎搬运事宜。季富林协助分管职工生活资料和文书、档案的捆扎搬迁事宜。陈志培科长带领两名助手(虞锡荣、杜产兴)全面负责对外协调。
得知三明的职工宿舍已竣工后,我们召开大会进行动员。我讲了迁厂支援福建三线建设的目的意义,如实介绍了迁入地的地理环境、市场供应状况和气候条件等有利条件及存在暂时困难的现状。会上厂领导以身作则率先表态,将带领全家同赴三明安家落户。动员后进行分组讨论,会议热烈,骨干纷纷表示,决心响应党的号召,职工也热烈发言。会后,大家贴大字报表示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干革命,同时动员自己的配偶、子女,下定扎根三明搞建设的决心。通过各种方式动员,最后落实迁明人员共121人,其中:原厂固定工46人,随迁配偶国企工人13人,临时工8人,未成年子女51人,古稀老人3人。
迁厂小组本着迁厂与生产两不误的要求,尽量把迁厂损失降到最低点,于是我们分头协调做好各方工作。一方面按照生产计划合同量,严格各道工序的配套投料,防止过剩造成积压浪费。对已经够配套量的工序,立即停止再投料,剩下劳力支援其它班组。同时对机床进行捆扎打包,贴上标签,写明货物名称、件数及到达地点。对职工的生活资料分期分批捆扎打包,标签写明户主姓名、物件名称、总件数以及到达新宿舍房号,三明的新宿舍钥匙已预发到户主手中。
挥洒泪水别故乡
难忘的1966年10月22日终于到来了。我们厂与上海立丰印染厂迁厂人员共乘的一列火车,已早早地停在上海北站轨道等候着。候车室、站台上挤满了满怀豪情、准备奔赴征途的人群,各家各户的亲朋好友,聚集到车站送别。人人眼含热泪,依依惜别。有着说不完的话语,互道珍重。在列车汽笛长鸣,缓缓启动,人群频频挥手,告别上海时,有的未被获准随迁的配偶,禁不住放声大哭了起来。
列车在长途颠簸中前进,各家老少挤在一起,互相照顾着,白天还说说笑笑,到了深夜,人们在列车轰鸣声中疲劳得东倒西歪睡着了。经过几十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山城三明。到达三明车站时,早有三明市的领导和各单位的代表们,高举彩旗,手挥《毛主席语录》,敲锣打鼓,列队欢迎。场景十分壮观,等候在火车站外的汽车将人员和随身行李送抵厂区。各家各户手持钥匙寻找属于自己的住所。打开房门,拆解包装箱,安放床铺,清理炉台。
三明市的领导对我们十分关心。余震岳副市长等同志对我们嘘寒问暖,总是出现在最困难的地方,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帮忙,他们手提肩扛、或抬、或托、不怕累、不怕脏,不停忙碌着,直到安顿好后才放心地离开。
同甘共苦谱新篇
到三明初期,一部分同志因水土不服,不适应昼热夜凉温差过大而生病了,但大家都坚持着上班。市领导知道后,带领医务人员到厂慰问,并抽调一名医生到厂为职工现场诊治疾病。后来厂还办了医务所。
用水困难是到三明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自力更生,打井引水,在西边山脚下打出了第一口井,可惜出水量小,质量又差,硫磺味特重。煮水的锅或壶都会附着一层赭色污垢,无法饮用,只好到小河去提水救急。后来,又重新选择井眼,由朱善政亲自指挥,在极短时间内重新打成了一口更大的水井,经闽西地质队化验分析,确认水质合格可用,接着在山上建了水塔,引水入厂。
当时台江属偏僻位置,购买日用品都要过河到富兴堡。我们就利用三钢支援的废电线杆,在水面上架起一座简易桥,沟通了往富兴堡的通道,改变了过河涉水的局面。还利用闲散时间,挖防空洞,平整土地,为扩建厂房、球场、电镀车间创造条件。
人心安定下来后,就分头准备恢复生产,并试制新产品:第一条线是安装设备恢复生产指甲钳等产品,完成 出口任务。同时在全市第一家生产出毛主席像章,供应市场上人民群众的需求,维持企业开支,以老产品养新产品。接下来是试制新产品,从原来生产日用五金转轨为生产电子产品,为了尽快生产出合格的新产品,我们采取走出去(对口参观学习取经)和请进来(吸收专业对口人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认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省、市领导十分关心和支持我厂的新产品试制工作,及时为我厂从市广播站抽调来四名无线电专业中专生,其中陈绳川同志,始终与我们同甘苦共患难,为领导出谋献策。接着省厅又从福州大学分配给我厂18名无线电专业毕业生。形成了我厂职工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结构,增添了新鲜血液,真如老树嫁接了新芽,生命力更强了。市又分配来第一批11名复退军人,充实到各个不同岗位。为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在专业技术方面,我们运用“三结合”法宝,将新生力量与技术老工人相结合增强企业活力。
通过省重工业厅介绍,由老工人和知识分子组成各专业小组到四机部国内独家专业生产电容器的上海复旦电容器厂对口学习取经。原来计划实习、培训三个月,由于对方厂的无保留地配合和我厂职工的认真努力学习,提前学成回三明。比如,从提供产品图纸、实样、工艺流程、材料来源渠道信息、质量注意要点等,毫无保留地介绍给我们;将接近报废的检测设备无偿地送给我厂,使我们在无处购买的情况下,在自己试制时少走了很多弯路;在我们没有原材料试制的情况下,暂借给我们少量必需的原材料。在上海复旦电容器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厂上下和各道工序职工的共同努力,终于顺利试制出小批量的CB-X-365pf单联空气介质可变电容器。
由于厂房简陋,空气污染严重,不符合检测条件,我们因陋就简,从食堂一隅隔离出一小间,稍作改装,成了暂时检测室,产品自检合格后,送交上海复旦电容器厂复检,结果也是合格,新产品试制成功!我们分外的高兴,省、市领导机关送来了贺信,极大地鼓舞了全厂职工的信心。我们正式加入了电子工业行列。经市批准新建一座较为实用的双层混凝土结构多功能新厂房。接着参加了全国(烟台)原材料订货会议,拥有了自己进货原材料渠道,并继续扩大试制项目,一鼓作气,又进行了CB-2X-250pf双联空气介质可变电容器试制,还为南平7783厂配套生产了“天线”“中和”“强放”三种规格的可变电容器,以及充分利用模具、冲压设备能力,批量生产了金属管托、管座等产品。
在企业自身刚走上轨道的时候,兄弟单位,抽了大专生黄衍程到市无线电一厂协助筹建工作,抽调电镀技工尤关根帮助该厂解决电镀不稳定的难题。
老马识途自奋蹄
正当全厂职工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准备向试制270薄膜可变电容器和固体铌电容器冲刺时,社会上涌起了一股夺权风。我当时也受到了打击,厂内个别人认为时机对他有利,蠢蠢欲动,少数不明真相的人也跟着哄闹,厂内便形成了“革”与“保”两派的对立。为避免矛盾激化,我主动站出来接受“批斗”,在批斗会上针对提出的问题,我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对在工作方法上存在的缺点错误就多作自我批评。我“靠边站”了21天,期间,白天开山挖土,晚上接受批判,企业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
真理越辨越明,在事实面前绝大多数同志感觉到这样对“抓革命,促生产”不利。过去曾跟着闹的同志也越来越少了。经过这一曲折,全厂新老职工更加团结,目标一致,同心建设。1969年在三明市企业中第一家实现了大联合、三结合,我在无记名选举中被选为厂革委会副主任,恢复原来工作。
1970年企业改由福建省国防工办领导,与市电工仪器厂合并命名为7782厂。我被调往清流9379厂协助军代表从事兵器工业生产,我便离开了7782厂。
(作者系原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