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 (整理)
福建省三明齿轮厂,以福州机床厂齿轮工段为基础内迁三明组建而成,隶属省重工业厅,是我省第一家齿轮加工专业厂。1966年7月,福州机床厂的齿轮工段开始内迁三明,由林凤章同志带领肖纪为等八位同志组织筹建。同年10月,正式建立“福建省三明齿轮厂”,从福建农械厂、三明机床厂抽调一些业务骨干充实职工队伍,同时,向社会招收百余名职工。当年12月,设立金工、热工两个车间和厂办、生产、财务、人保、供销、总务等六个职能科室。
创建时期,百端待举,困难重重:厂区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有时在白天还能看到野猪在长满灌木的山坡上奔跑,老蛇出没厂区更是屡见不鲜。职工们住工棚,路不平,灯不明,生活用水还得靠肩挑手提,有时想看一场电影还需跑十几里山路才能如愿。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厂领导们既要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又要抓设备安装进度和新工人技术培训。大家群策群力,采取了“因陋就简、先易后难、土洋结合、逐步发展”的建厂方针,使建厂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广大职工为了实现早日投产的目标,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安装设备:肩扛手撬,置脏、苦、累而不顾;立杆架线:视险、危、难而无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和各种困难与挑战。在挑战面前,大家鼓起勇气,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渡过并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1967年,“文化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也波及齿轮厂,生产秩序曾一度受冲击,企业陷入半瘫痪状态。“文革”期间,尽管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十分不利,但厂领导仍然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在认真保证职工思想稳定的同时,积极组织职工学技术,学文化,从而使企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1967年3月,齿轮厂就向社会提供了第一批产品——福州机床厂C617车床齿轮与花链轴,为企业创业发展史画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1969年,生产出一批五级蜗轮付,为我省生产精密齿轮实现了零的突破;1971年,年产值达百万元,首次扭亏为盈,翌年,开始向国家上缴利润;1974年,齿轮厂改造成功国内首台超音频感应热处理加热设备;1976年,全国高热频处理设备改造现场会在齿轮厂召开,超音频感应热处理加热设备改造成果被列为全国推广项目。
1976年10月,十年“文革”结束了。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的生产形势出现了转机,年产值升至230多万元,职工人数也逐年增加。1979年开始试制ZL40,ZL50轮式装载机齿轮与花键轴。1980年,由于国家实行调整方针,齿轮厂面临着一个新课题:即由原来国家下达指令性指标生产转为企业实行“找米下锅”,以销定产。这一变化,使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齿轮厂一时难以适应。企业顿时跌入低谷,年产值在130万左右徘徊。饱尝企业为自己“找米下锅”的艰辛之后,为寻求一条能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新路子,1983年,企业领导审时度势,适时把握时机,主动与厦门工程机械厂建立了横向协作关系,开始批量投产ZL40,ZL50装载机齿轮与花键轴,从此,齿轮厂步入了以主机厂为依托,抓管理,上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发展阶段。企业产品陆续荣获省优产品称号,省第一,二届工业博览会银奖,以及市、省级先进企业。1990年,被有关部门授予“国家二级企业”荣誉称号。
1993年元月17日齿轮厂开始乔迁。迁厂目标的实现,增强了企业的生产能力,适应了主机厂的发展需求,同时,住房条件、工作环境的改善,也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生产热情。在1994年国家大中企业排序中,齿轮厂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认定为福建1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的第89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管理优秀企业”。1994年下半年,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市场出现疲软,国家信贷政策也进行了调整,企业技改还贷负担加重,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在困难面前厂领导清醒认识到,只有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为市场提供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采取种种措施,逐渐摆脱了企业步履艰难的困境。
1998年6月,经上级批准,对企业实施体制改革,企业更名为:三明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改制后。理顺了内部关系,盘活了企业资产。公司领导多次深入市场进行调查,审时度势,敏锐判断机械市场的发展走势,适时扩大生产投入,使企业生产形势得以好转。当年实现扭亏为盈,盈利2.9万元。为做强做大企业,公司采取多方筹资的办法,主动出击。2001年至2004年启动和完成了总投资4000万元的三期技改项目。购置一百多台关键设备,迅速达产达标。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企业发展速度名列福建省机械行业前茅。在此期间,公司重视抓好产品的质量工作,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并取得显著成效。公司“明齿”牌变速箱被国家检测中心评定为一等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公司不断提高职工的收入。2005年4月,为了使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在三明市和漳州市政府的支持和批准下,三齿公司与上市公司—龙溪轴承股份有限(集团)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公司成为龙溪轴承集团的控股子公司。龙溪集团入主公司后,一方面继续加大技改的投入,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管理有了逐步的提高,产品研发有了一定的进步。
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齿轮厂已从初期的150多名职工,两个生产车间,49台设备,固定资产250万元,年产值仅有8.7万元的小厂,发展到今天:厂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含陈大厂区和高源新厂区),拥有职工500余名,各种专业技术人员120多名,7个生产车间,9个职能部室、各类设备470台,总资产2.1亿元,年产值12000多万元的中型企业。产品也由原业的机床,农机齿轮扩展到工程机械、轻纺机械、汽车、摩托车及多品种齿轮箱、齿轮产品。工程机械齿轮和机床齿轮还随主机远销美国、德国、埃及、澳大利亚、菲律宾、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定信誉。
(陈子根据齿轮箱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