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山(整理)
三明农药厂,原是厦门海防前线的杏林农药厂,1965年迁来三明,历经数十年艰苦奋斗和风雨曲折,成为三明市化工行业一个举足轻重的企业,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厂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艰苦创业的结晶。今天回顾创业的足迹,令人振奋,使人深感精神的力量。只有不忘历史,才能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崛起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在厦门前线的杏林工业区里正在筹建一座电解食盐的化工厂,为了平衡食盐电解后产生的氯气,需要相应建设一个农药车间,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形势的变化,电解食盐厂还未投产就于1959年下马了。于是,杏林工委决定将原农药车间与杏林纯碱厂合并。1959年7月29日,在风景秀丽的杏林湾,新车间破土动工了,这就是杏林纯碱厂的鱼藤精车间。
参加鱼藤精车间建设的几十名干部、工人日夜奋战,只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车间主厂房的建设,并于8月底开始安装由上海农药厂无偿提供的一套生产鱼藤精的旧设备,9月下旬结束安装,立即试车生产,利用上海农药厂运来的半吨鱼藤精根及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原料,于9月29日生产出第一批2.5%鱼藤精乳剂。鱼藤精乳剂的试产成功,填补了我省不能生产农药的空白,使工厂成为国内最早生产乳剂型农药的厂家之一。产品一投放市场,立即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由于鱼藤根要依赖进口,三氯乙烯的供应也十分困难,生产受到限制,1962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杏林纯碱厂也下马了,鱼藤精车间得以保存,并更名为厦门杏林农药厂。
当时的杏林农药厂,只有20多名职工,由于时值国家困难时期,所以生活条件很艰苦,生产设备简陋,劳动环境也差。但全厂职工艰苦奋斗的精神十分可贵,没有夹套反应釜,就用大木桶做成夹套,里面套上铁罐当反应锅,没有搅拌机就用木棒人工搅拌,进料的运输没有汽车,全靠碑头生产队的九架牛车和厂里仅有的两辆板车,整个厂没有一幢职工宿舍,有的租住农民的房子,有的住在破庙里,也有的栖身在锅炉房旁搭盖的工棚里,干部们的办公室更是简陋,虽有几张破旧的办公桌,但由于没有椅子,大家都坐在装文件材料的木箱上办公。尽管这样艰苦,全厂上下仍然无怨无悔地努力工作,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了新发展,1963年,又开发了50%煤酚皂溶液和2.5%D.D.T乳剂新产品,总产量突破500吨,产值近100万元,创造了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万元的奇迹。接着又建立了乳剂车间,生产太古油,作为D.D.T和鱼藤精的乳化剂,职工人数增至51人,成为我省第二个生产农药的厂家。1964年,正在崛起的杏林农药厂,又得到了福州大学师生的大力支持,对工厂设备进行改造,以迎接生产的新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迁厂
正当全国胜利渡过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开始走向复苏、繁荣的新阶段时,海峡两岸的局势又紧张起来,炮声隆隆威胁着厦门周边从事和平建设的人们的安全,当时许多人认为厦门是海防前线,不适合发展工业,而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当时被称为“小三线”,省内许多骨干企业都集中在那里建设,为了支援“小三线”的建设,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杏林农药厂搬迁到三明市。1965年4月23日,厦门市化工局就杏林农药厂迁厂一事举行专题会议,并作出决定:派杏林农药厂党支部书记王治忠同志于4月27日前往三明市,做新厂的选址和建厂工作,由厂长吕碧芳同志具体负责迁厂前的动员和设备搬迁及生产组织等工作。与此同时,三明市委也积极筹划,于1965年4月28日决定成立三明农药厂筹建处,办公地点设在市工业局,刻发了公章,市委书记耿书亭、副市长余震岳亲自带领筹建处王治忠、王炳坤、林天任、王永嘉等同志,踏遍三明市郊的山山水水,选择最合适的厂址。最后选了陈大和徐碧两处作为比较厂址。经过论证,徐碧的厂址交通方便,面临沙溪河,水源充足,又处在三明市区的下游,距离厂址下游的沙县城关也有25公里,虽然厂址狭长,但具备企业发展的潜力,周围2公里内又没有居民点,不利因素是地处三明市区主导风向的上方,工厂的废气可能给市区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但随着三废治理的不断完善,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在权衡了利弊后,于1965年6月7日正式确定厂址设在徐碧的岩埔。6月10日,即由省化工设计院杨翼汉工程师率领的设计组进点开始扩初设计工作,他们与厦门勘察设计院的同志一道,冒酷暑,涉泥塘,在山坡上进行细致的勘察测量,加班加点进行计算和拟定设计方案,经过反复比较,用了20多天时间,完成了扩初设计。并于1965年7月4日通过了会审。接着由省化工设计院和厦门勘察设计院分别负责工艺设计和土建设计。土建设计于7月5日开始,经过40多天的日夜苦干,于8月12日至14日,分别对鱼藤精车间、乐果车间、供水系统、福利区等项目进行会审,土建设计的总面积(不含福利区)为2967㎡,设计总投资为81.4万元。
设计工作还没结束,土建队伍就已进入工地,风餐露宿,开始了会战,当时的施工条件差,硬是靠手工操作,让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1965年7月23日动工的包装和成品车间,仅用了34天,8月2日动工的鱼藤精车间于11月初建成,8月13日动工的乐果车间于11月26日竣工。这样的速度,足以说明当时土建队伍的忘我建设的精神。土建于1965年底基本完成,总建筑面积3882㎡,占地面积3806.5㎡,工程造价25.292万元。
设备安装从1965年开始,省安装公司三明工程处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也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用简陋的吊装设备,人拉肩扛,把数百吨重的设备运到现场,逐一就位。在农药厂全厂职工的协同配合下,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乐果生产线的安装任务,于1966年4月6日顺利投产。
在三明是加紧新厂的建设,在厦门是紧张的老厂搬迁。要从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搬迁到一个交通较为闭塞的新开发的山城,是多数人所不愿接受的。但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创建一个新型的化工农药基地,领导带头,书记王治忠率先到了三明,厂长吕碧芳,安顿了年幼的孩子,带领大家北迁,许国武、杨国基、杨彩章、邱思溪等七人都举家上路,全厂51名职工不提条件,义无反顾地告别了风光旖旎的鹭岛,来到地处小三线的三明,他们只带了简单的行装,却把数十吨重的设备完好无缺地运抵三明,争分夺秒地让鱼藤精车间迅速投产。那时的厂区,一片荒凉,野兽经常出没,福利区还没有建好,职工就住在公路旁的工棚里,竹片编的墙,睡通铺,晚上背着步枪值班,没有办公桌椅,就用木箱代替,在高低不平的泥路上滚运设备,常常是一身泥水,可是全厂职工没有退缩,任劳任怨地拼搏。从1965年4月决定迁厂到1966年4月三明农药厂投产,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和75万元的投资,1966年的产值就达到158.91万元,创利20.5万元,这在我省化工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多、快、好、省”的先例。
迁厂前后的这种热情工作,艰苦创业,公而忘私,清正廉洁的精神和作风,是十分可贵的。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全厂职工奋发图强,使企业在困难中前进,不断地发展壮大。
曲折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对于三明农药厂的冲击也是十分严重的。文革开始的前三年,两位主要领导靠边站,连续不断的“斗、批、改”造成管理混乱,物耗增高,产品质量下降,连续三年亏损达到37.2万元。1972年后,当时的厂领导汤文典同志冲破阻力,起用知识分子,生产形势逐渐好转,先后开发了黄磷、五硫化二磷和磷酸等新产品,还根据市场需求更迭农药品种,技术员王永嘉引进了乐果项目,把40%乐果作为主导产品,当时的生产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每天要将20~30桶原油滚到百米外的调剂工序,倒入调剂锅中。夏天,工人们汗流夹背,臭气熏得人头昏脑胀,冬天,天寒地冻,原油在桶内凝固,要用热水化开后再倒进锅中,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产,大家都任劳任怨,坚持年年刷新生产纪录。乐果产量从1966年的136吨提高到1973年的597吨,1974年增至1022.02吨,到1976年又增至1258.05吨。增产意味着企业的发展,也有力地支援了农业。与此同时,还开发了50%稻瘟净和40%马拉松及90%敌百虫等新农药品种。
1971年4月21日,三明市革委会决定将三明市电化厂并入三明农药厂,同年,开始着手设计氯碱生产线。1972年2月,进入边基建边安装阶段,参与安装的职工,在运输工具极其缺乏的情况下,每天用原始落后的工具和板车,往返几十里,从火车站把几百吨的钢材和设备运回厂区。在正式试车的关键时候,车间主任江振南,技术员曾文忠、鄢礼姺等同志,连续半个月吃住在车间,许多同志一天10多个小时坚守在岗位上,氯气把人呛得咳嗽呕吐,林宝金等同志还曾连续几次昏倒在岗位上,大家还是没有被吓退,依然坚守岗位认真操作。在福州二化十几名师傅的指导和协助下,试车成功了,当第一批蓝紫色的液体流出时,疲劳的脸上露出了欢悦的笑容。烧碱和氯产品的投产,使工厂走上了磷、氯、碱初步配套的农药化工同时发展的道路,年产值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同时,氯碱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纺织、印染、造纸和化工等工业的发展。
企业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也曾发生让人难以忘怀的悲歌。1971年11月23日晚,厂里正在举行批判声讨林彪反党集团罪行的大会,突然从乐果车间传来“砰”的一声巨响,一团大火冲天而起,是硫化物反应锅里的物料冲料起火了,职工们不约而同地奔向火场,浓烟毒雾笼罩着乐果车间,扑灭大火,保住农药厂,保住职工的生命安全,保住国家财产是大家唯一的信念。面临严峻的火势,职工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地与烈火搏斗,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战斗大火基本扑灭了,但硫化物反应锅的温度还很高,仍在进行着激烈的化学反应,由于指挥者的失误,动用了含水灭火剂,致使硫化物与水发生剧烈反应而生成剧毒的硫化氢气体,顿时,毒气把处在灭火第一线的几十位职工熏倒了,虽然经过生死搏斗,保住了工厂和绝大多数同志的生命,但坚守在最前线的黄元英、谢天裕、卢美文、翟建国、陈在文和张铁皋等六位同志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中间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共青团员,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才19岁。这6位同志英勇牺牲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血的教训。
“文革”十年,三明农药厂在受冲击的情况下,在徘徊曲折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血的教训,生产得到逐步发展,企业也成了三明市的一个骨干企业,主要是靠全厂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可贵的艰苦创业的精神。
腾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全厂上下狠抓企业整顿,恢复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技术、生产和安全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恢复了生机,1977年的总产值比上年增加238万元。1978年又比1977年增加了158万元,利税也逐年增加,各项生产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企业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大好形势下,厂里又抓紧对主要产品实行技改,在800吨黄磷电炉项目投产后,五硫化二磷和磷酸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同时扩大了乐果车间,生产能力达到250吨/年。烧碱生产也由原来的年产3000吨的能力扩大到5000吨,不仅满足了本厂的需求,也支援了其他行业企业的发展。从1976年至1983年,全厂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达572万元,这些技改项目都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总产值上升了四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76年的1.4万元上升到1983年的2万元,资金利税率从1976年的5.09%,提高到1983年的17.57%。生产的迅猛发展,新产品甲胺磷和草甘磷的上马,产品结构上的调整,使农药厂走上了农药化工相应配套而又稳定发展的企业发展道路,为自身在改革开放后的进一步开拓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1988年,总产值达到3554.5万元,实现税利74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6625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9.6%,乐果、甲胺磷、草甘磷、黄磷、氯乙酸甲脂、三氯化磷、五硫化二磷、硫脲、乐果原粉等产品产量都创历史新高,硫脲、乐果原粉、磷酸、片碱和精胺等都打入了国际市场,出口创汇103.57万美元。
1988年的三明农药厂,厂区占地19万㎡,厂房建筑面积6万㎡,下设五个分厂12个车间,职工1300多人,年产值近4000万元,上缴利税500万元,企业生产蒸蒸日上,先后获得省市有关部门授予的“先进企业”、“无泄漏工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承包责任制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光荣称号,被列为全国65个农药骨干企业之一,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回顾历史,为的是不忘历史,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与时俱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文根据《发展中的三明农药厂》(厂志,1959-1989)和张依仙、尹君全等同志的回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