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产品共生共荣的三明机床厂

e三明   阅读

(郑训兴

按照省政府关于“小三线”建设的统一部署,以“先治坡后治窝”的原则历经八个月的筹建,终于在1966年2月建成,粗具搬迁条件。由福建机器厂抽调400名各类管理人员与技术和生产骨干,且调拨基本成套的机械加工设备,还由漳州内燃机配件厂抽调近40名人员。两支队伍加之各类设备浩浩荡荡的汇聚到三明陈大,这个边远的山区小镇,组建了现在三明机床厂的雏形,诞生了福建省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综合能力较强的设计、制造各类铣床的专业厂。

忆往昔,40多年的风风雨雨,机床厂有过辉煌,也历经波折,但总是在波浪式的发展,螺旋式的进步。这得益于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以铣床产品为中轴线的发展理念。主导产品确立、发展及其间的升级换代,不断夯实了企业的发展基础,也为进一步拓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奠定了良好的条件。所以,产品与企业的共生共荣在三明机床厂的发展史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简易万能的诞生

迁厂时就有比较明确的产品发展方向,即:建成铣床专业厂,由于铣床是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因此,在建厂初期就是按小而全的思路来配备比较完善的工艺装备:从毛坯制造、机械加工、整机装配、零件表面处理以及工卡量具的生产等一应俱全。这虽然不符合工业化大生产专业分工的要求,但确实适应了在当时条件下新建企业尽快拿出产品的需要。

1966年2月开始搬迁,五一劳动节前要拿出简易万能铣床的样机,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搬厂尤如异地大搬家,那种场景可想而知,但要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内拿出新产品,这对所有三明机床人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因为这需要过“三关”:一是人员安定关。别说从省会城市来到这边远的山区小镇绝大部分人的不安心,就连当时基本的生活环境都令人堪忧!路不平、灯不明,车间、宿舍道泥泞,在这样情况下不抓生产搞试制,其难度不言而喻。但要在短期内完成新产品试制任务, 这道难关必须过!因此摆在厂领导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尽可能解决职工生活中受普遍关注的难题。二是设备安装关。大量的设备从福州运来,需要安装调试,尤其是大型的和精密的设备安装难度大,调试要求高,且专业的维修人员不足,整个车间就像一个工地,在机修车间领导的统一指挥下,由安装师傅与本机床的操作者密切配合,打一场保安全、保质量的设备安装大会战为新产品的试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三是生产准备关。这是最关健环节,因为所有职工都没有从事机床生产的工作经历,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生产工人,都得重新摸索机床生产从毛坯制造、零件加工、部件分装、整机总装的特殊性与关键环节。虽然产品图纸是现成的,但熟悉图纸、编制工艺设计工装、制订定额等环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就要求全厂上下,不但要抓好各自工作进度,而且要关注前后工序的有机配合,尤如弹钢琴,要在短时间内熟练地弹出一首和谐动听的协奏曲谈何容易,但是机床人做到了,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奋战三个月,终于实现了拿出择机向“五一”献礼的豪迈誓言!

就这样,过三关,攻难关,不知度过多少难忘的日日夜夜,第一台简易万能铣床终于试制成功!也因此,后来将来“五一”做为机床厂的建厂纪念日。

联合设计与鉴定

简易铣的试制成功并逐年投入批量生产,使机床厂开始能制造铣床的初级产品,也逐渐步入全国铣床生产专业厂的队伍。此后,我厂经常派技术人员到北京、齐齐哈尔等老大哥厂里去学习取经,向北京机床研究所和铣床所的专家请教。由于建厂初期,我们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并长期从事设计工作的老技术骨干,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得到赞许,也从中了解了行业发展的动态。尤其是后来有幸应邀参加全国铣床产品联合设计,这为我们这个山区小厂、新厂开始步入行业大家庭,提供了多么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加万能铣床四大系列,八台择机的联合设计不是参与企业的目的,目的是能在之后参与试制,并最终确定为定点生产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场设计能力与制造水平的综合考验。没想到在这场与同行的竞技中,三明机床厂靠着其真诚与实力,终于脱颖而出,在联合设计之后获得了试制一号万能铣床的资格,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不仅是对我厂参与联合设计技术人员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我厂具有生产与解决试制过程中现场技术问题实力的认可,经过近一年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号万能卧式升降台铣床终于试制成功,并按要求送至南昌,参加八台试制择机的联合鉴定。由全国相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行业的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统一评审鉴定。在这场类似现场大比武的鉴定中,我厂试制的择机,无论在零件加工、装配精度,还是外观质量方面都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同行们也开始知道,在福建三明还有家不容小看的机床厂!

定点生产与国家计划

历经了一场全国联合设计新产品试制和国家级鉴定的成功喜悦,三明机床厂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产铣床是我们永恒的发展方向。有产品才有企业,产品好企业兴,产品与企业共生共荣才能奋发出生命之光!由于鉴定的顺利通过,我们取得了生产一号万能铣床的优先资格,后经原国家计委批准后,起初的一号卧铣与之后的一号立铣就落户在三明。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里,机床厂就再也不愁没产品、没市场了。

从简易铣到万能铣,机床厂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一条生存发展之路。此后还成功地进行了万能铣的改型、平面铣及其各类专机的开发,形成了以万能铣为主导、平面铣及变型产品一起投放市场的多元共存的产品发展格局。

借船出海与出口许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号万能铣床无论从质量的提高和性能的完善以及市场的开拓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深受用户的青睐和同行的认可,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们是身居山区的新企业、小企业,全国绝大多数对铣床有需求的用户根本不知道,更不会主动上门。况且部属的同行大企业均有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畅通的市场渠道,作为山区鲜为人知的小厂在后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是很难分得一杯羹的。这对于年轻的,出生时就靠计划喂养的我们来说,无疑将面临着一场生存的严重考验!如何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当时的三明机床厂先后采取了两大战略措施并取得了成效。一是:“借船出海”。那时的同行大企业凭借其独特的知名度占据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对出口积极性不高,而我们急需开发新市场,但出口没途径怎么办?找外贸,尤其找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利用他们对国际市场需求特点的了解,我们提供优资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使他们感到既没有风险又有利可图,于是有了兴趣,这样“借船出海”的尝试终于取得了双赢的结果。经过几年的配合,出口公司有了积极性,还不断组织产品出国参展,主动开拓新市场,国外经销商也在出口公司的带领下来厂参观、洽谈。万能铣床终于打开了国际市场,出口地从发展中国家拓宽到发达国家,出口国也从一个拓展到40多个。许多国家的经销商,从此认识了“三明铣”。借船出海的战略使三明机床厂实现了两个市场一起抓,并取得让同行刮目相看的成效。二是“出口许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机床出口开始实行许可证制度。原先出口量少或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大厂,申报的积极性不高,三明机床厂却把它当做事关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尽管取证的程序复杂,考核内容和检验项目甚多,且要求高。但我们发动全厂上下共同努力,严格按验收标准的要求,每个岗位、每道工序、每个零件自查不足,认真整改,从管理环节到生产环节、从零件加工到整机装配,从厂长到工人,环环、件件事都落实到相关岗位人的职责中。由于这种全面、全员、全过程的企业管理与产品质量的对照检查,为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终于在全国铣床行业中第一家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出口许可证!这也为三明机床厂稳定与继续开拓国际市场优先走过了绿色通道。

总之,历经艰辛,经受风雨的三明机床厂之所以还在不断地发展,它不但饱含着几代机床人的心血与奉献,也展示了产品与企业共生共荣的历史足迹,深刻揭示了产品、市场与企业三者之间的丰富内涵!

(作者系原三明机床厂厂长、三明市政协经科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