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钢恢复生产前后的冶金机修厂

e三明   阅读

(胡明增

1960年省冶金厅和冶金工业部经过协商,决定在福建省顺昌县富文镇合办富文冶金机械修造厂。

富文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以及机床、滚齿机、锻锤、化铁炉等80多台设备,皆是从三明(列西)冶金安装公司加工厂迁入的。当年六月,已有职工700多人,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富屯溪北200多米的荒地上,自己动手修建了机修、铸造、铆锻等车间。并用毛竹和油毡纸搭盖了简易的办公室和宿舍。需用的木材,是经县政府批准,动员职工从20多里的北山扛来的。

我是1961年底从省冶金厅调入的,安排做厂办公室主任。

当时冶金工业系统,在全国有八个冶金机械修造厂。按照产品分类,富文厂的定点产品有减速机(PM等二种型号、500m/n以下的)、水平钻机、3374型悬挂式砂轮机、轴流式风机、架空索道抱索器、走行滑轮,以及机械备品备件等。当年九月,在北京的订货会议上,富文厂就承接了300多吨加工件订单。全厂职工经一年多的努力,基本上按合同,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1961年,实现利润60.7万元。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县粮食部门逐步减少职工的粮食定量,食油从每人每月供二两减为零。不少职工得了水肿病。厂虽然采取一些措施,成立食品加工厂,用大米、面粉掺野芭蕉根,烤面包供应职工,还动员职工家属到山旁和小河沟附近开荒种蔬菜地瓜,但仍未能解决问题。不久,自备的二台柴油发电机中,有一台坏了,电力不足,柴油也供应不上,古田水电站距离富文90多公里,短时间内不能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因此部分职工到省里请愿,省委钟民书记派工作组进厂了解情况。后由省派员和冶金工业部商定,富文冶金机械修造厂撤销。工厂1700名职工,调包头钢铁厂500多人,调邵武晒口煤矿200多人,下放回乡近500人,调沈阳冶金部东北办事处和嘉兴厂10多人,调三明钢铁厂480多人。

1962年11月,在厂处理善后过程中,我被派到三明钢铁厂,经厂党委副书记、厂长王传威指定,由办公室副主任杨文安、人事处长李恩想和我三人共同研究拟定迁厂方案。经现场考察后,由我写出安排部署意见。

当时三明钢铁厂已停厂下马,仅留有技术骨干和外省籍的部分老职工600多人。设炼铁、炼钢、轧钢三个管理区,负责维修护理停厂设备。

接着,我们几人立即去三明建筑公司,商议建机修、铸造和锻压车间,以及‘小高炉’的职工家属宿舍事宜。按照建筑公司的意见,我到福州找贺敏学副省长,汇报情况后,他当即批给300吨水泥。

1963年五~六月份,富文厂搬迁至三钢厂的人员和机械设备,已陆续进入三钢场地。

这时,省已拟定了三明钢铁厂两个厂名:三明钢铁厂和三明冶金机械修造厂。

1963年八月,冶金工业部在鞍山胜利宾馆召开备品备件订货会议。厂派我和技术人员党栋令同志去参加。经当面和刘彬副部长汇报后,他同意三明冶金机械修造厂继续完成上年度未完成的合同订货,以后每年可继续参加订货会议。在那次会议上,和几个大钢厂还签订了一些备品备件的加工合同。

1964年,在上海衡山宾馆开订货会,又接了鞍山钢铁厂的大批订货,并接受了几个大钢厂订购的炉底运输机链条(这种炉底链条,过去都是从前苏联进口的,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停止了供应,从1964年以后都由三明冶金机修厂加工),以及起重设备走行轮等。还有矿山使用的多种规格的锻钢球,为工厂创造了可观的利润。

这时,三明冶金机械修造厂既要完成省外订货,也要加工炼钢车间的电弧炉和西德进口1.2吨真空感应电炉需要的备件,还要生产C620车床、牛头刨床、砂轮机等设备。按照计算,三明冶金修造厂,从1964年到1970年,每年皆可实现利润400多万元。

为提高机修厂的生产能力,以后几年里又陆续购进了大立车、单臂钻床、20吨拉床和3.2米滚齿机等设备。

1965年,建立了生产线材的二轧车间。当年,就接受部里的来坯加工钢材5万吨的任务。

有一年,我在北京参加部的排产会议。厂基建部门叫我申请几百吨高质量的耐火砖用来建厂内66型25孔炼焦炉,部供应局表示无货源。正巧,洛阳耐火材料厂急需加工铜螺母,我们为他们加工铸造,他们也为我们解决了耐火砖。

1966年5月(或6月初)《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登载了三明钢铁厂建立机修网络和恢复生产的报导,在全国冶金企业引起了反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生产受到一些影响。1967年4月,成立了三钢厂革委会。

1971年3月省委派建设兵团李干副司令为厂革委会主任,后又派田世兴副司令为厂临时党委书记,颜红副政委为副书记。并带有师团级干部20多人,到各分厂任职。

1973年下半年和1974年初,在厂的军队干部陆续调离三钢。省委和军区又派三明军分区第一政委宋顺义和政委范增智为三钢厂的第一书记和书记,1975年5月又调回部队。

我认为,这些军队的干部,在三钢的工作是得力的,作风是正派的,正确处理了两派的不同意见,认真地贯彻“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这阶段,三钢厂的生产是比较正常的。几个主要建设项目:3#高炉、料仓加固改造、31.5米跨度行车的原料场、铸铁机、喷吹粉煤、烧结扩建、6000立米制氧机、氧气顶吹转炉、薄板车间、650m/m轧机,都是这个时期建成的。大部分职工都怀念这些军队干部。

1971年9月,我被任命为三钢生产处处长,1974年初,我和李恩想被省委任命为厂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初,省委任命郑重同志为三钢厂的党委书记,同年7月调离。接着省委又任命姜瑞峰、李达、王芳芹三人为党委副书记,我和李恩想、何大安为党委常委。

以后几年,我还是管全厂的生产,安排年月份计划、调度、销售、质量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我进过厂的学习班,到650车间当过工人,还负责过厂基建处工作有近一年的时间。

1981年11月调离三钢,省委任命我为龙岩钢铁厂厂长。

(作者系原三钢革委会副主任、三明钢铁厂副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