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根良)
我来三明之前,在上海永久皮鞋厂工作。厂长邱云龙,我是厂工会主席。当时厂址在上海市虹口区汉阳路124号,该厂是一个公私合营的小厂。1956年,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将杨浦区私人皮鞋作坊组成杨浦区第12皮鞋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为地方国营上海永久皮鞋厂。全厂有职工70人,主要生产男、女各式皮鞋,由上海皮鞋批发部经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960年根据上海市皮革公司及上级领导指示,我厂需要支援福建内地建设,并无条件支援三明轻工业建设,邱云龙厂长首先找我谈话,问我有没有什么困难,并叫我带头动员,我当时二话没说表态支持。随后我去每个家庭走访,登门做思想工作,介绍三明有山有水,空气清新,是福建省的工业基地,很有发展空间,当然困难是难免的,奇迹靠自己去创造。经我们再三做工作,除了几个老弱者之外,有64名职工来三明支援山区建设。
1961年初,我带领第一批10多名职工先到三明。当时是晚上,三明的夜景不错,灯火明亮,高低不一,夜景好看,但到第二天早上,开门一看,前后都是山,大家唉声叹气,心都凉了。我也是第一次出远门,人生地疏,首先自己先要安心,然后稳定工人们的情绪。比起大上海的条件,三明要艰苦得多,刚来时,一无厂房,二无职工宿舍,只能暂住在城关木器厂对面一个小山沟里的原三明市工业局宿舍楼。工业局颜家祥局长,还有曹科长说先安定职工人心:一是吃;二是睡;三是生产。当时又是困难时期,在这样情况下,我就带几个职工上街买了锄头、镰刀等工具,带领党员、骨干到皮鞋厂后面山上开荒、种菜、种地瓜,当时每人定粮只有20多斤,吃不饱,在上海有34斤,所以一些工人掉眼泪,每月每人按户口分配几只糠糕还算是好东西了。工业局叫我们厂里组织几个身体强壮的去明溪挑“死角粮”(当时没有公路,粮食运不出来),后来我们组织了10多个职工走山路去明溪挑“死角粮”,时间约半个月,帮助解决一些吃的问题,给食堂增加点补充。
我们第一批到三明后几个月,还在上海的职工也陆续到三明(包括张国平书记、邱云龙厂长)。因为没有厂房,临时安排在红印山那里生产(据说是金属制品厂,因为他们还没从上海迁来),过了一段时间,又搬到大众旅社下面的工业局厂房。刚来时生产方向还没有确定,内销销路还没打开,我和张书记二人去福州省外贸公司联系出口任务。外贸公司经理知道我们是上海迁来的,支援福建内地建设,很支持,叫我们回去做样品,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我们生产的产品,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就拿到了几百双皮鞋的定单。大家很高兴,这是迈出的第一步,省外贸安排一些福州兄弟厂的定单给我们生产,就这样生产逐步走向正常、稳定,渡过一段时间。我们注重培育开发设计队伍,招收了一些设计人员,组织几个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开发设计小组开发新产品,参加每年两届的春、秋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一次广交会上,成交了一万多双皮鞋。全厂职工很振奋,这样生产就日益兴旺,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每年还有不少回头货(即好销的鞋子补货),新、老客户也逐渐增多。在国内市场方面,我们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也研制一些适合内销市场的产品。经过不断努力,销路也逐步打开了,产品销往大连、沈阳、鞍山、青岛、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有一年开发的“国际旅游鞋”畅销全国,产品供不应求,很多客户到三明排队等待发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职工从60多名发展到400多名,后来与香港、省华福公司成立中外合资“三福皮革有限公司”。
(作者系原三明市皮鞋厂厂长、书记、三福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