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三明市金属制品厂

e三明   阅读

(余震岳

岁月如歌,几位满头银发的老同志相聚在一起促膝谈心,回忆四十多年前从上海迁厂来三明的一幕幕往事,不禁浮想联翩,十分感慨。那难忘的年代,难忘的历程,难忘的精神,使我们这些身临其境的人们铭记在心,也感染激励年轻的一代不忘历史,珍惜现在。

三明市金属制品厂是1960年第一批从上海搬迁来三明的工厂之一,它的迁厂过程及来三明后的艰苦创业历程,是当时上海迁明企业的缩影。回顾当年,在荒坡上建厂;如今,金属厂的旧址已成为高楼林立的“文笔小区”,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迅速是令人惊叹的。

整厂搬迁支援福建

三明市金属制品厂在上海时原名中国金属制品厂,其前身是1940年何氏兄弟开办的一个小厂,解放后生产有所发展,公私合营时的资产将近20万元,职工50多人,合营后为上海市重工业二局建筑五金公司属下的中心厂,生产铰链(合页)等建筑用小五金,那时的公方代表是许荣培,工会主席是束国先。后来生产发展了,出口任务又大,原定要在上海浦东扩建新厂,因国家暂时困难而暂停。厂里的生产任务饱满,产品质量也好,正在这个时候,华东局应福建省委的请求,决定从上海搬迁一些轻工企业到福建三明支援工业建设。金属制品厂就成为首批搬迁三明的工厂。

1960年12月12日,上海市有关部门作出了决定,厂党支部书记束国先接通知后,立即带了二人到三明实地察看。虽然当时三明的条件十分艰苦,厂房和宿舍都没有,每人每月才供应二两食油,但祖国建设的需要高于一切,“上海要支援全国”,“上海的工人阶级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不讲条件,坚决响应号召,20日左右回到上海后,立即召开支部党员会议统一思想,说干就干,随即召开全厂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决定加班加点首先完成全年的出口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再放假几天,做举家迁厂的准备。1961年1月12日,全厂职工和家属及在其他单位工作的配偶到厂里报到,那时厂里已有职工120多人,加上家属和在其他单位工作的配偶,迁厂总人数达300多人。由于人数比较多,家属中有老有小,春节又快要到了,为了能安全迁厂,厂里派了四名党员两名团员提前到三明,安排第一批迁厂人员到三明后的食宿,交通工具由福建省驻沪办事处负责联系安排一个硬卧车厢和一个硬座车厢。1月23日,由党支部书记束国先带领的第一批搬迁职工先走,副厂长袁仲熙留在上海带领第二批人员负责装运设备材料和行李。第一批人员于23日在上海北站乘上了南行的列车,老人和小孩坐硬卧车厢,其他人员坐硬座车厢,上车前厂里准备了路上吃的食物,当列车缓缓驶离站台时,车上车下一片唏嘘声,很多人流下了惜别的眼泪。别了,上海!金属制品厂的职工满怀着上海工人阶级支援福建工业建设的激情,奔向千里之外的福建省工业基地——三明。

金属制品厂的搬迁,从动员到离开上海,仅用了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全厂职工响应号召,离别亲朋好友,离开繁华的大都市,举家南迁到人地生疏的山区新城,这种风格和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任劳任怨艰苦创业

那时初到三明的人都对三明有一个深深的印象,那就是“晚上一大片,白天看不见。”就是说那时的三明,晚上灯光闪烁,有高有低的灯,星罗棋布,好像有许多高楼大厦遍布在沙溪两岸,但到了白天,并没有看到什么高楼大厦,看到的只是丘陵起伏的建设工地和城关、列东、列西简陋的民房,还有建在高地上的房舍。金属制品厂的职工坐火车抵达三明站时,受到三明市机械工业局局长贾元兹等同志的迎接,他们从火车站出来,第一次看到横卧在沙溪河上的浮桥,在新奇的心情中走过浮桥,到了城关,在汽车中心站对面的螺丝厂简易宿舍里暂住了下来,由于住房太少,不少人又分散住到了皮鞋厂、粉干厂等好几处地方。在安顿下来后,贾局长对束国先同志说了把螺丝厂并入金属制品厂的意见,螺丝厂是1960年9月从上海搬迁来的一家20多人的里弄小厂,负责人是陈惠珠,螺丝厂一下子增加那么多人,水电供应都成了问题,厂房和宿舍都没有建好,他们就自己动手,从汽车中心站的水井安装水泵接通水管,又砌了“老虎灶”烧开水,职工和家属有了开水供应,再把电线接上,这就可以“安度春节”了,也有了起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春节前几天,第二批迁厂人员在袁仲熙厂长带领下也到了三明,接着家具和行李也到了,没有汽车装运,全厂职工人人参加,到火车站去抬行李。春节一过,设备陆续到达,上海闵行电机厂支持的40台电动机也到了,汽车中心站支持了汽车,职工就自己动手,装卸设备。因为运输工具不足,几十箱生产上用的模具,都是靠大家从火车站抬回来,从火车站来回搬运,肚子饿得走不动,吃了一些东西再去干。安装冲床等设备没有水泥来做基础,就用铁路枕木架起来做临时基础,这样也就可以先生产了。生产上用的氧气因氧气瓶太少,供应不上,就主动帮助三明化工厂修复氧气瓶上的气阀螺丝,这就有了氧气瓶,供应解决了,也从此与三明化工厂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厂里还主动为重机厂和铁路系统生产非标配件,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当时生产方向未定的困难情况下,金属制品厂主动找活干,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条路。那时厂里既要坚持生产,又要自力更生节约开支,上级拨给的25万元迁厂费用,精打细算地使用,计划经济时代购买设备要有指标,别的工厂放弃了的设备指标,厂里就争取过来用迁厂费用去购买,这笔珍贵的迁厂费用就几乎都买了生产上需要的设备。

1961年夏天,用木材去协作搞来的三个车皮的水泥到了,天又快要下雨,厂里迅速组织了40多人,从下午6时一直干到半夜12时,把150吨水泥全部抢运了回来,浇捣设备基础和铺水泥地面要用黄砂,全厂职工天天早晨5时起床,到沙溪河边去挑砂,每人5担,坚持在上班前完成任务。就是这样,在生产和生活都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全厂上下,团结一致,发扬了主人翁的精神,发挥了技术力量比较强的优势,主动找活干,不但战胜了困难,而且成了三明地区几家大厂所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厂里的干部吃苦在先,在困难面前更是艰苦,粮食定量低于工人,家属吵、小孩病,一直坚持工作不泄气。经过顽强苦干,工厂在迁厂后站住了脚跟,迁厂当年就略有盈利。

1962年,国家仍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工厂相继精简下放。上级指示,金属厂也要压缩部分职工。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实在没有办法压缩,市里领导也松了口,问厂里能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做到不亏本。厂里立即开了支委会研究,强调了关键是要有生产任务。同时通过讨论,做出以下决定:一、千万百计的找生产任务,人家不能做的我们要接过来做;二、节约开支,厂里把费用压下来,只保工资;三、如果一时发不出工资,就暂时先欠着,大家可以在食堂吃饭,记上账,以后再结算。在困难面前,全厂统一了思想,决心团结苦干。到三明化工厂去运氧气,不用汽车用板车,固定两个职工绕道列东大桥到化工厂去拉,上下午各一次。生产上用的小设备,能够自己造的,决不依赖他人。红印山宿舍区的土方,都是清早或晚上,组织职工在业余时间去开挖。经常加班加点,厂里没有什么报酬,只是给加班的吃一顿稀饭。这样苦干了一年,终于盈利8万多元。

脚跟站稳了,逐渐迈开了脚步。厂里不但形成了螺丝螺帽的生产线,还开发生产铁皮锁和钟牌铁包锁。1963年,在省里的支持下,又着手筹建铝制品车间。生产精铝制品新增的一台40吨拉伸机到了,在运回厂里时,因为机身重10多吨,下洋的公路木桥,承受不了,就自己动手用木料去加固木桥,让平板车能安全通过。生产铝锅用的卷边机、打眼机等小设备,全部自己制造。只用了三个月,不同规格的铝锅就生产出来了,填补了省内的空白。厂里的机加工能力比较强,不仅承担了几个大厂的非标配件,还服从全局需要,接受了军工生产任务。厂里曾先后组织精干的技术力量,为260半自动步枪制造了部分模具,还试生产了六○炮瞄准镜,后来又用了五个月时间,制造460高射机枪的部分模具,保证了高射机枪按计划打响。当时的金属制品厂,生产任务是多方位的,这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母鸡生蛋”一分为四

经过五、六年的艰苦奋斗,厂里形成了标准件、精铝制品、铸造、金加工和光学仪器等多条生产线。加工能力基本是配套的,又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企业管理也比较到位,成为三明市的一家颇具实力的工业企业。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在几年建成的生产线中,能成批生产的钟牌铁包锁,虽然在上海、江苏一带很有市场,但因我省商业部门不收购,也就没法通过商业渠道进行调拨。厂里不能自产自销,所需的原材料也要计划供应,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把已经形成半自动生产铁包锁的生产线停了下来。后来这套设备移交给二轻部门,也因多种原因没能继续生产。铝锅生产的命运也差不多,也因为商业部门不肯收购而受到影响。为此而不得不调整生产方向,转生产313厂的手榴弹箱上的搭扣和手榴弹金属环。面对当时的情况,厂里在省、地、市的领导和支持下,凭借自己的实力,积极寻找机会去开发新产品。

1966年初,省里决定发展新兴工业,在市里的统一规划下,厂里接受了批量生产六○炮瞄准镜的军工任务。上级要求单独建厂,厂里就于1968年分出40多人,配上比较强的技术骨干,利用富兴堡往中村方向去的一处部队营房,组建了三明市光学仪器厂。市里用一流的进口设备装备了光学厂,又调配了光学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以适应军工生产的需要。这是母鸡生下的第一个“蛋”。

厂里原来生产的螺丝螺帽是非标准的,为了生产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件,厂里自己制造了搓丝机、滚丝机、攻牙机等多种专用机床,还添置了35吨冲床、60吨冲床及磨擦压力机等大设备。这也引起了省重工业厅的重视,要把省内的标准件生产定点在三明,也列入新建项目,拨给专款。为此,市里在富兴堡靠近光学厂的地方划出了土地,开始了标准件厂的建设。同时,厂里以本厂为主,在上海市有关工厂的协助下,制造了可以生产大规格标准件的双动压力机。1969年,在厂房和宿舍建成后,条件已经成熟,市里决定把金属制品厂的标准件车间人员和全部设备,配上管理干部,共140多人,与市五金厂分出来的标准件生产人员合并独立成厂,这是母鸡生的第二个“蛋”。市标准件厂在独立设厂后发展很快,成为省内最主要的标准件生产厂家。

1967年底,为了省内机械工业的配套,省里要求金属制品厂试制生产卡盘和活络顶针等机床附件。这种机床附件虽然东西不大,但精度要求高,从铸造、机加工到热处理,生产难度较大,为了省内机械工业的配套,我厂从全局出发,甘当配角。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技术干部和技工去上海参观学习,回来后自己动手搞土设备,并配齐了热处理设备,还充实了铸造力量。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厂里自力更生造出了锻、铣、内园外园、无心磨等专用机床数十台,先集中力量试生产四爪卡盘,再试生产难度较大的三爪卡盘,最后试生产活络顶针。当批量生产的合格的机床附件出厂时,全厂为之振奋。生产方向定下来了,1973年,金属制品厂改为机床附件厂。这是省内唯一生产顶针和卡盘的专业厂。就在1973年,市里又决定把厂里已经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铝制品车间划分出来独立成厂,定名为三明市铝制品厂,由储水根担任党支部书记,罗文娟担任副厂长,划归市二轻局领导。母鸡又生了一个“蛋”。

“母鸡生蛋”,一个厂分为四个厂,是当时国民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金属制品厂的发展历程,就是三明市地方工业起步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辛勤奉献情系三明

金属制品厂自1961年搬迁来三明,经过了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从一个生产建筑小五金产品的企业,逐渐壮大成一个实力比较强的能够挑起重担的机械加工企业,除了党的领导,各方面的支持和班子的团结,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厂里职工任劳任怨,齐心合力的政治素质和在技术上不断钻研,力求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迁厂以来,工厂发展了,一个厂分为四个厂,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这些辛勤奉献的成果,充分表达了金属制品厂职工建设三明的深情。

厂党支部书记束国先同志于1971年调到市重工业局工作,厂长袁仲熙同志一直在厂里工作到1979年退休。他们十几年来同全厂职工一起在上级领导下,尽责尽力,同甘共苦,为三明市的地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奉献,现在不少职工的生活虽然并不宽裕,但回首往事,为了支援福建,建设三明,他们无怨无悔。

1982年,机床附件厂又更名为三明市冷气机厂。地市合并时,冷气机厂划归三元区管理。

(作者系原三明市(县级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