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 | 山美水美,常来常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e三明   2020-09-09 20:31:38  三明文旅    阅读

我一直好奇

秋水共长天一色

究竟是怎样壮阔的画面

直到看见了这幅照片

将乐常口村的常上湖

它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

叫做镜湖


图 林文斌摄


我猜这是上帝偷偷

遗落在人间的一面镜子吧

为了时时刻刻偷看一眼

留存于常口的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园林式的环境

别墅式的民居

城市化的设施

湖光山色、莲叶清风

欢迎来到位于

“美丽中国·深呼吸第一城”将乐县中部

坐落在金溪河畔

玲珑秀丽的

常口村


图 林文斌摄






它被更多人所认识却

缘于一个故事

让我慢慢说给你听


1997年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

来到了常口村

眼前清澈的金溪,对岸青翠的群山

让他情不自禁地殷殷叮嘱: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山区要画好‘山水画’,

做好山水田文章”


没有华丽的辞藻

总书记用最质朴的几个字

形容常口的如画风景


常口村村规碑


淳朴的村民

记住了总书记的嘱托

常口村把讲话精神融入村规民约

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常口。


从“三无村”到“明星村”


水泥路没有

新房子没有

能亮的路灯更没有

它曾经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


村庄旧景


穷则思“变”

有人打起了常口山水的“坏主意”

但长在悬崖峭壁上的植被

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

村民们陷入了两难


是总书记的一番话

让这片醉人的山水得以留存

从整顿村容开始到改制集体林权

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日子慢慢在变好



如今的常口村焕然一新

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明星村”

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

“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省级园林式村庄”

“省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端上旅游“绿”饭碗


好山好水好空气

这片“幸存”的绿水青山真的成为了金山银山

让村民端上了脱贫致富的“绿”饭碗


图 林文斌摄


以常口村为中心,

村集体统一规划开发

回头山、常上湖、云衢山等旅游资源,

建设“两山理论”学堂、森林步道、河滨酒店、民宿等


常口村风光


2019年4月

常口村被列入

“全福游、有全福”旅游精品线路。


2019年9月

省旅游集团投资6亿元,

在常口村建设森林康养休闲旅游项目。


2019年12月

常青旅游区获得了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依托高唐镇常口村的常青旅游区,镶嵌在金溪河畔,与省道204线毗邻,距县城15公里。景区内山峰林立,溪流密布,森林覆盖率达82.1%,年平均气温19.8℃,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康养“八度”优势,是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正逐步形成森林驿站、森林禅院、森林氧吧、森林美食等森林康养产品体系


山美水美的常口村

究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

走,青青带你去看看



常上湖




常上湖风景区位于高唐镇辖区内,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玉华洞毗邻,是一处休闲、度假的胜地。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2.3%。湖光山色共一体,百鸟长天齐飞翔。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人乐山水,和谐共生。潭池水清蔚蓝,天晴时蓝天白云和周围的山倒影在水中,和周围的山体、怪石、植被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仑美奂的画卷。



证觉寺




证觉寺,位于将乐县万全乡常口村的太平山麓,又名证果寺,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较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早288年,据说福州鼓山上的寺院就是仿照证觉寺建成的,所以民间素有“先有将乐证觉寺,后有鼓山涌泉寺”的说法。



回头山




回头山又名“蜡烛山”,是一处休闲、度假的胜地。十里平湖,波光粼粼,浮银跃金。远眺依山傍水的回头山,犹如“白银盘里一青螺”,小巧俊秀,绿意盎然。走在通往回头山那如弓横跨的悬索桥上,清风徐徐,凉气幽幽,沁人心脾。



云衢山漂流



图 林文斌摄


云衢山漂流,被称为“悬崖上的漂流“,全长3.2公里,落差116米,顺着急流而下,穿梭于峭壁峡谷间,既能体验到飞流直下、与浪共舞的激情碰撞,又能感受到迂回曲折、平塘戏水的欢愉情调,还能欣赏到夹岸古树参天、翠木茏葱的原始生态景观。



油菜花海




春天,别忘了常口还有一片油菜花海在等你!花季从3月持续到4月,届时还有亲子游园活动、皮划艇体验、稻草人观赏、农耕文化展示学习与体验、农家小吃品尝、风车景观路、农特产品展销等多种精彩活动等你体验。


交通指南


市区驾车经福银高速将乐口下左转进入204国道,行驶10公里到达。行程96.8公里,约1小时22分钟。


山美水美,常来常新

这里是,将乐的常口村

走近它,去听一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来源:三明文旅综合将乐在线、福建纪检监察
本期编辑:傅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