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安市鸟友微风和老朱先后在当地燕南街道洛溪村拍摄记录到燕隼,这是燕城“燕”鸟的第14名新成员。永安别名燕城,缘由巴溪和九龙溪汇聚于西门桥形似燕尾,下游称为燕江,城因而得名燕城。永安现已拍摄记录的野生鸟类有309种,其中鸟名带“燕”的,有14种,涉及4目6科。
▲燕隼(刘永生/摄)

燕隼,隼形目隼科,体长28~35厘米,体形比猎隼、游隼等都小,为小型猛禽。但它当仁不让的成为燕城“燕”鸟家族中的老大。其余13种“燕”鸟中,体型最大的为普通燕鸻和白额燕尾,它们体长约为27~28厘米,最小者应当是淡色沙燕和小白腰雨燕,它们的体长在11~14厘米。

燕隼上体为暗蓝灰色,有一个细细的白色眉纹,颊部有一个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颈部的侧面、喉部、胸部和腹部均为白色,胸部和腹部还有黑色的纵纹,下腹部至尾下覆羽和覆腿羽为棕栗色。飞翔时翅膀狭长而尖,像镰刀一样,翼下为白色,密布黑褐色的横斑。翅膀折合时,翅尖几乎到达尾羽的端部,看上去很像燕子,因而得名。繁殖于欧洲、非洲西北部、俄罗斯等,越冬于日本、印度、老挝、缅甸等地,在中国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栖息于接近林地的开阔原野。捕食小鸟和大型昆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除燕隼外,永安带“燕”字的野生鸟类还有金腰燕、家燕、淡色沙燕、烟腹毛脚燕、白腹毛脚燕、灰背燕尾、白冠燕尾、小燕尾、燕雀、小白腰雨燕、白腰雨燕、白喉针尾雨燕、普通燕鸻。其中金腰燕、家燕大家比较熟悉,常筑巢于房前屋檐下,与人最为亲近。小白腰雨燕成群栖息和活动,有时亦与家燕混群飞翔于空中,飞翔快速,捕捉蚊等膜翅目昆虫为食。近年来,它们在永安城镇高楼筑巢栖息的较多。

烟腹毛脚燕、白腹毛脚燕和小燕尾在永安目前仅见于天宝岩保护区,前两种属于迁徙过境的鸟类,后者季节性垂直迁徙较明显。灰背燕尾和白冠燕尾更是天宝岩保护区的常客,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白腰雨燕、白喉针尾雨燕和淡色沙燕在飞行中捕食各种昆虫为食,前两者在永安均为罕见。

燕雀主要以草子、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则主要以昆虫为食。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普通燕鸻,形态优雅,栖于开阔地、沼泽地及稻田。善走,头不停点动。飞行优雅似燕,于空中捕捉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