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林地无偿捐!三明的他将一生与青山为伴

e三明   2021-03-17 16:12:45   阅读

   春去春又回。1月19日上午,在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一场简单的捐赠仪式正在进行。

原三元区岩前林业工作站站长王源楠将其在万寿岩遗址公园内栽种的40亩、价值百万的林地无偿捐献给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同时还受聘为该林终身志愿顾问。这片林地因此被命名为“源楠林”

走遍荒山荒地,辛勤耕耘数十载;价值百万林地,无偿捐献一瞬间。

王源楠在林地、苗圃中忙碌

万寿岩里的植绿人

时间回溯,“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2000年1月,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万寿岩从开矿的炸药包下被抢救出来,得以整体保护。

爆破硝烟散去,万寿岩如何进行保护?如何重新焕发生机?

王源楠在万寿岩遗址确定保护之初,便在当时文管所的确认下,担下了复绿种林的重任。在荒地上做足绿色文章,在遗址核心区部分区域种植苗木,帮助缓解原三钢开采矿区绿化的压力。

王源楠修剪林木

“神仙担着两座大山要去东海建一个‘桃花源’时,挑到岩前上空,扁担折断,两座山落在岩前境内,一座就是万寿岩。这是小时候听老爷爷讲的故事,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把万寿岩周边修复起来,让它变绿。”王源楠说。他率先承包了40余亩的荒地,2005年初开始了植被恢复和绿化工作,从此在万寿岩山脚下,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为了找到适合生长的树苗和植物,王源楠仔细研究了万寿岩遗址古生态环境植被的大致情况,根据船帆洞发现的39个不同科属的孢粉,挑选紫薇、火棘、桂花等树苗进行栽植,希望可以在这里重现旧石器时代以来的生态植被。

如今,2020年获批4A级景区的三明万寿岩文旅小镇已经初步成型,王源楠依旧经常思索着景区林地的布局、植物的配置和空间结构。“这里可以设计一条幽静绵长的林荫小道,可以直通湖边。那边可以添置一些湖边座椅,让游客们在此休息,晒晒太阳。”随着他的目光向前远眺,波光粼粼的湖面镶嵌在葱茏绿意中,宛若繁星闪烁。

数年如一日的工作,王源楠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不断在景区内通过投绿、造绿、扩绿,扩大绿化面积,通过复层种植结构展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景观,一步一脚印地推进“增绿增效”工程。目前,镇区滨水景观带、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新建片林总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

王源楠先进事迹曾多次被本报报道

经过努力,光秃秃的荒地初显生机,各种树木摇曳生姿,已经通过林业部门验收的面积40余亩,林地价值已达190多万元。

绘绿荒山志不移

“这里是片火棘,是一种很好的春季看花、冬季观果植物。”83岁的王源楠,脚步依旧稳健,走在林地里,神采奕奕地向记者介绍林木。

“还记得小时候,漫山遍野都是又高又粗的树木,周围都是虫飞鸟鸣。可后来,树砍完了,鸟也飞走了。”谈到这里,他的神情变得黯淡。

抱着绿化荒山、振兴林业的理想,1956年,他跨入福建林校的大门。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大山的怀抱,开始了数十年“绿色拓荒者”的生涯。

为了念好“山水”经,王源楠积极投身于山林中,向荒山要效益。他每天起早摸黑,从优树选择、果实采摘、种子处理、药水浸种、温室催芽再到土壤消毒、播种、苗木生长期施肥、病虫害防治乃至越冬休眠期,他都要详细地记录各种数据,连育苗用的活烧土都要化验。

美国国家林业局官员与王源楠考察团一行交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低质量的苗木影响了植树的成活率,身为科技员的王源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自己办苗圃。在争取到2000元建苗圃的资金后,靠“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采用平山头填山坳的办法,一点一点地规整出土地。到1987年,十几年中平整出苗圃地150亩,并在120亩地上安装了固定喷灌。

王源楠在观察林木生长情况

创业之初万事艰难,搞喷灌,在现在看来不是难事,可当时费尽周折。为购买一吨钢管要跑上好几天,要从区林业局打条子到市林委去转单,再到南平去看铁管规格,最后去省林业厅拿批条。当时班车少,每到一处就要花费一到两天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林业站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数百万株高质量用材林苗木。

深情播洒林海间

踏遍青山,播散绿意,王源楠绿了山头白了头。

1987年春天,岩前林业站的建设刚刚起步,他时常感到腹痛,顾不上去医院检查,仍坚持每天上山头、下苗圃。直到冬天病情恶化,身体分外难受,说话发不出声来,他才不得已去了医院,经诊断患了肠癌。

术后不到一个月 ,他急忙着出院返回了大山,奔波在林地山场。由于劳累过度,导致并发症,出院不到半年又进医院动手术。待身体稍稍康复,他投身于荒山中,持续与病魔抗争。1997年,奇迹发生了,经复查,他体内的癌细胞消失了。他将生命给予了绿色,绿色也同样给予了他生命。

如今,虽然他已经退休了,但是依旧离不开大山,离不开林业科研工作。他走进一个个苗圃,指导林业工人掌握科学的育苗方法;走进一间间实验室,讲解苗木组培的关键技术;走进一个个山村,向村民们解释食用菌生长的种植技术。“老王对工作勤勤恳恳,即使退休了还经常到站里指导年轻人工作,不愧是我们的老站长啊!”与王源楠共事30多年的同事邓善顺谈及他,连连称赞。

王源楠的头像被印在“共和国建设者”专题邮票

如今,漫步在岩前镇,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村相依的森林生态网络已然形成,置身各村落,满目皆绿树,幽然山水景致之间,“森林城镇”正在悄然给岩前村民森林康养、宜居环境事业释放更多绿色红利。

多少载春秋转瞬即逝,王源楠一生与青山为伴,他的眼中,一座座青山绿涛滚滚,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茂盛树林在阳光下闪耀着绿色的光芒。采访结束告别后,只见他骑着电动车在一片树林掩映中远去。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林馨怡

新媒体编辑:宋焮烨(实习生)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