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丨25年实践案例之⑭:大田生态茶产业
e三明 2022-03-21 08:57:27
阅读

春意盎然的屏山乡大仙峰美人茶核心生产区。(林跃 摄)茶园春意浓,茶农采茶忙。3月17日,在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生态茶园,茶叶吐绿,嫩芽争春,元茗茶场负责人田尔光正在忙着制作明前茶。
“县里特别重视茶产业发展,我们加大了生态茶园建设,抓标准化管理、抓品牌化创建、抓茶旅产业融合,创立‘五龙山’茶叶品牌,产品销售到了江浙沪等地。”
田尔光说。

五龙山生态茶园(广平镇党政办供图)
2000年8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同志在元沙村考察茶产业时嘱咐,茶产业要向生态、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向深度加工发展,提升茶叶质量,打响本地品牌。牢记嘱托,大田县立足高山生态资源,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茶旅融合发展,拓展茶产品营销方式与渠道,把大田美人茶产业作为全县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大田县立足高山生态资源,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茶旅融合发展,拓展茶产品营销方式与渠道,把大田美人茶产业作为全县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去年3月,习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这也为大田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大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涂东明说。大田县是“中国高山茶之乡”“中国美人茶之乡”,荣获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等荣誉,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0万亩,现有茶园85%的面积适制美人茶品种,美人茶年产量约占全国美人茶的70%以上,滋养出了大田美人茶的“三贵”特质。
“我县将重点从基地建设、质量安全、品牌推广、线上销售、产业融合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茶企茶农增产、增效、增收’。”
涂东明说,坚持走好“三茶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打好文化牌,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助推乡村振兴,让大田美人茶成为“福茶”的一张靓丽名片。
俯瞰美人茶园区。(林跃 摄)
在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中,大田县深化“一业一策”,实施“专班”服务、“专策”支撑、“专款”扶持、“专场”推广、“专园”集聚,牵头制订了省级《美人茶》团体标准,参与《国家茶叶公园标准及评定》的制订,进一步拓展茶产品营销方式与渠道,全力打造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大田美人茶区域公用品牌。
目前,大田美人茶已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大田县进一步扩大大田美人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高山茶文化节、国际茶日、开茶节等系列活动,开展茶诗、茶歌、茶故事和茶艺大赛、斗茶赛、制茶大师评比、茶叶包装设计等各类茶事比赛,启动全省“大田美人茶”摄影赛,拍摄茶主题院线电影《禅茶》。以茶为媒,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以茶聚商,撬动绿色产业发展;以茶润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以茶聚财,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效益的多赢,提升大田美人茶美誉度和影响力。大田县组建专家团队,开展科技精准帮扶,聘请国内知名茶叶专家团队担任科技特派员,成立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大田美人茶研发中心,对接龙头企业,通过“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指点,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推动大田美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数字茶园工程”,通过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技术,实现对土壤检测、品种管理、产品可追溯茶的全程监控、溯源和科学管理,开展智慧茶业和数字茶园的研究,为推动茶叶全产业链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培育茶业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热爱茶、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批集种茶、制茶、评茶、说茶等各项技能于一身的本土实力派制茶师、评茶师和名匠,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新茶人”。

近年来,大田县持续拓展闽台合作,助力两岸茶业融合发展。围绕美人茶产业发展,引进台湾优良茶品种,建设高标准闽台茶业合作推广示范基地;依托闽台人才交流计划,与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专业培训机构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加强闽台茶文化交流,定期开展茶文化交流、“茶王”竞赛等活动,促进两岸茶产业优势互补。“目前,全县现有台商合资美人茶企8家,种植美人茶茶园面积1.8万亩,产量920吨,产值2.18亿元。”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茶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大田县没有穿新鞋走老路,而是强化茶科技对茶产业、茶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实施品种改良,打造智慧茶园,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坚持走“三茶”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大田美人茶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游古村落·品美人茶”茶旅融合示范线路,让茶叶成为老区苏区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金叶子”,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大田记者站:郑宗栖 林生钟
新媒体编辑: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