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
有效防晒、迅速降温
成了不少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
作为防晒降温的好帮手,
喷雾类产品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防晒喷雾、降温喷雾……
轻轻一按,
就能做好高温日晒防护。
但高效便捷的喷雾产品
实际上暗藏着健康和安全隐患。
这些喷雾产品使用不当会造成什么危害?
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
记者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发现,防晒喷雾、降温喷雾等喷雾类产品热销。价格在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尽管品牌、价位、宣传成分各有不同,但“安全、方便”是它们统一的宣传标语,买家评价中也以好评为主。事实真如卖家宣传的那样“安全、方便”吗? 4月15日上午,市民李妍岩出现了全身起红疹、呼吸困难的症状,她迅速前往三明市第一医院就诊,由于之前没有呼吸道疾病史,在确诊病因的时候费了一番周折。经过医生详细询问,李妍岩才回想起当天她在出门前对着脸部喷涂了防晒喷雾,当时没有屏住呼吸,感觉很呛,很快出现咳嗽、过敏和呼吸困难的现象。 经检查,医生基本可确定李妍岩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是防晒喷雾吸入后,肺部发生过敏性反应,引起肺水肿的病变,从而导致急性过敏性肺炎,全身起红疹的症状则是防晒喷雾中的过敏源引发的。 “直接喷在身上以后出现丘疹”“喷涂在面部后一整天无法呼吸”“喷雾有异味,喷涂后一直打喷嚏咳嗽”……在电商平台上的一款防晒喷雾评价页面,打出差评的消费者都出现了不良反应。由于大多喷雾的使用视频教程中,示范者直接对着面部、四肢进行喷涂,让不少消费者认为这是正确的使用方式,结果引发了健康问题。 “防晒喷雾富含颗粒物,在喷涂的过程中一旦吸入呼吸道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三明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雄辉提醒,在密闭空间中使用防晒喷雾就如同直接往鼻子里喷雾霾一样,喷雾中的颗粒物会悬浮在空气中,即使喷涂过程中做到了闭气,但环境中充满的悬浮微粒不会很快沉降消散,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还是会被吸入肺中。 这个过程中哪怕没有出现咳嗽或不适应的症状,也会给肺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此外,防晒喷雾成分中含有多种保湿、抗氧化的皮肤调理剂和化学防晒剂,这样的化学剂短时间接触可能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但长时间附着在皮肤上,可能因为存在的过敏源引起各种过敏性皮肤问题,使患者脸部出现水肿反应,感觉皮肤有刺痛、灼热的感觉,会引发瘙痒感,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发热、腹泻等不适。 “很多消费者认为防晒喷雾喷完以后洗个脸就不会再留在皮肤上了,这样的认知其实是错误的。”三明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韩素梅提醒,防晒喷雾很难完全清洗干净,需要卸妆,或使用氨基酸洁面奶清洗。 不仅会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影响,喷雾产品还可能是藏在身边的炸弹。 三元区市场监管局药品安全总监张蕾介绍,大部分喷雾类产品中含有丁烷、丙烷、异丁烷等化学药剂,它们是将产品成分推送到喷头形成雾化现象的推进剂,而这些成分有一定易燃和可燃性,如果操作不当或在使用时突遇明火,极有可能引火上身,带来安全风险。 不仅在防晒喷雾类产品中有着易燃成分,近两年在电商平台上出现的“新品爆款”降温喷雾也蕴藏着风险。 网店的宣传视频中,暴晒后烫人的座椅,用这种“夏日神器”轻松一喷,整个车内立即冰爽,电商平台上打着“一喷结冰,快速降温”标语的喷雾产品随处可见,甚至有部分产品号称是“国外进口,绝对安全有效”。这些喷雾真有这么神奇吗? “确实有用,被烈日晒了一上午的汽车座椅喷涂降温喷雾后,温度能从40℃左右迅速降至0℃以下,座椅表面都会结出一层冰霜。”购买过降温喷雾的市民刘兴育表示,在炎炎夏日靠着降温喷雾能让上下班开车时车内温度瞬间凉爽,肉眼可见的降温效果让他在自家轿车的后备箱里囤了整整一箱12瓶降温喷雾。 这些降温喷雾究竟含有什么成分,为何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降温喷雾之所以能够达到降温效果,主要是利用了水雾蒸发吸热的原理。市面上主要有两种降温喷雾,一种的主要成分为水和乙醇(酒精)、薄荷脑等有机物质,水和酒精可以吸附物体表面的热量,当其蒸发时会带走热量,使物体表面感到凉爽。另一种降温喷雾产品成分是高压气体——LPG(液化石油气),它的成分主要是甲醚、丙烷和丁烷,它们具有更低的沸点,能够迅速气化吸热,让物体表面迅速降温,甚至可以达到零度以下的温度。 “液化石油气是极易燃易爆的,其内的丁烷有麻醉作用,长时间接触会中毒,甲醚也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它含有神经毒性,如果大量吸入容易窒息。”据市消防救援支队工作人员介绍,不管主要成分是液化石油气还是酒精,降温喷雾都是通过把这些易燃易爆气体通过加压液化存储在金属罐体中,喷出后迅速汽化吸收周边环境热量,实现快速降温。 然而,这样的降温喷雾,实际上就是藏在身边的炸弹。据了解,液化石油气的最高工作温度是45℃,夏季当储罐温度达到45℃或超过45℃时,应开启储罐喷淋装置。但烈日暴晒下,车内仪表台的温度如果炙烤4小时以上就很容易超过50℃,这时如果车内储存有降温喷雾,就可能发生爆炸。 此外,降温喷雾直接喷向明火或火焰也会直接变成点燃的“火炬”,直接朝皮肤喷涂则可能造成冻伤。 喷雾类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如何避免安全隐患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防晒喷雾喷在脸上时注意不要直接对着脸,以免刺激到眼睛,可以先喷在手上,然后在脸上涂抹均匀。而且每隔2-3个小时就补喷一次,保持防晒效果。”三明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韩素梅提醒,使用喷雾类产品一定不能在密闭的空间中,使用前要将防晒喷雾上下摇均匀,如果防晒喷雾摇晃后喷出来还是呈水状的话就说明已经变质,不建议再继续使用,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当皮肤有伤口、肿胀、湿疹等异常请勿使用,如使用后出现过敏症状时应咨询医生,避免直接喷射于面部、避免用于眼睛周围、黏膜等。 作为具有安全隐患的快速降温喷雾,张蕾提醒,消费者在使用时绝对不能够近距离直接喷到玻璃或真皮皮具上,以免温度急剧降低造成物品进水、爆裂。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特别是安全提示和警示信息,避免因为不正确使用而造成刺激和冻伤的情况。确保使用范围内无明火,如果在车内使用完毕后要及时开窗通风,防止车内易燃组分积聚过多造成爆燃危险。尽量避免选择以LPG(液化石油气)、丙烷、丁烷或者二甲醚等以极易燃组分为推进气体的降温喷雾。夏季车内温度过高,容易使气罐内压力过高造成爆裂,不能将降温喷雾放在车内。
(全媒体记者 陈登达 通讯员 黄黎明 罗小珠) 新媒体编辑:陈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