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位印尼华侨小英雄纪实

e三明   2022-05-09 11:47:11   阅读

中印友谊源远流长

中国与印尼人民友谊源远流长,从印尼爪哇和苏门答腊岛出土的中代陶瓷片证实,早在汉代,就有华侨在印尼;隋代的中国史书上就有了记载中国与印尼的苏门答腊、巴厘有友好交往;唐代,大唐和尚义净就到印尼住了12年;宋代赵汝适著的《诸蕃记》就详述了印尼“三佛齐王国来华朝贡”“待中国商贾如贵宾”;元代在泉州设立市博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大批闽粤商人来往于刺桐港与印尼之间;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国与印尼的海上贸易推上新高潮;进入十八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崛起,荷兰殖民者武装占领了印度尼西亚,开始了长达数百年残酷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印尼人民和华侨的反抗。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十天中屠杀了手无寸铁的印尼华侨一万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红溪惨案”,但当时清朝的乾隆皇帝却不敢过问,华侨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大批农民和小工业者破产,民不聊生。而荷兰殖民主义者趁机诱骗他们到印尼做苦力。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来到印尼偏远的山区谋生。

印尼是位于赤道线上的“千岛之国”,华侨们在烈日的煎熬下,在荷兰殖民者的皮鞭下,种植橡胶树、烟草、甘蔗,源源不断地为殖民者的橡胶厂、雪茄厂、榨糖厂提供原材料,许多华侨就像被榨干了汁的蔗渣一样客死异邦。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侵占了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广大华侨和印尼人民并肩战斗,打退日本侵略者,迎来了印尼的独立。

印尼是在1949年摆脱荷兰殖民者的统治宣布独立的。同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经过了八年抗战和四年国内革命战争而宣布成立。

1950年,中国与印尼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尼总统苏加诺对印尼华侨奉行友好亲善的政策。1955年,举世闻名的亚洲会议在印尼的万隆召开,周恩来总理出席会议,宣布了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各国的一致好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了亚非国家的共识,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提升了。中国和印尼两国政府签订了有关印尼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1958年,经两国政府批准,另有100万人加入印尼国籍,成为印尼公民。

 

风云忽变枪声响起

苏加诺总统的亲华政策在印尼受到陆军和右派势力的强烈抵制,他们逼迫苏加诺总统制定了一系列反华条款,例如“禁止华人经营‘亚弄店’”等。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些迹象预兆着一场反华排华的风暴就要到来。所以,1960年第一批爱国的青年就回到祖国求学。

1965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政局动荡,印尼军人势力控制了首都雅加达和其他城市,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捣毁印尼共产党总部和其他群众团体办公处,查封了许多左翼报刊,关闭了许多华人机构和学校,同时煽动反华情绪,制造反华事件——史称“印尼政变”。政变爆发后,印尼各大城市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反华、排华暴行。许多华侨的商店、房屋、汽车被烧毁,大量财产被抢劫,不少侨胞惨遭杀戮……大批华侨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世世代代居住在印尼的华侨遭受迫害和摧残,蒙受屈辱。大批的华侨领袖被杀害、被关押,各地的华人社团被强制解散,各地的华侨学校被关闭。

1966年3月26日,棉兰华侨中学被宣布停办,老师和同学被强行驱赶出校园。在这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棉兰华侨中学学生会主席余亚周和一批同学,则坚守在母校的学生宿舍楼里,勇敢地担负起守卫母校重任。余亚周鼓励护校的同学说:华侨学校是华侨子弟学知识的圣地,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学习的权利。

1966年10月10日,印尼第三大城市北苏门答腊首府的棉兰响起了镇压爱国华侨的枪声。当天下午两点多钟,棉兰军人当局为了破坏中国政府接运受害华侨自愿回国的工作,扑灭华侨反迫害斗争的烈火,捞取欺骗性的宣传材料,在美国人五次前往偷拍难侨照片没有得逞后,竞派出军官和便衣特务到棉兰华侨中学难侨“收容所”,以所谓“检查卫生”为名,强行给难侨们拍摄侮辱性照片。受难华侨们为粉碎当局的政治迫害阴谋,手挽手、肩并肩,把以“检查卫生”为名的两个印尼上尉军官拿杜▪阿赫拉贝、玛尔甘和两个印尼便衣特务团团围住,并向他们发出“不准拍照!留下底片!”的愤怒吼声。拿杜上尉拔出手枪,狂喊:“如不散开,我要开枪了!”随即看守难侨“收容所”的军人开始鸣枪进行镇压。难侨们不顾从头上呼啸而过的子弹,把包围圈越缩越紧。印尼军官和特务在军人枪托的开道下逃走了。一小时后,两辆汽车载着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军警冲进“收容所”,强行押走8名华侨男青年。在宿舍附近,跟随军警同去的一群暴徒,围着毒打另一华侨青年,并交给军人加以逮捕。一群军警押走9名华侨青年后,又一批军警来到“收容所”楼下。这时一向站在反迫害斗争前列的华侨青少年,一个个拥到军警的面前,喊道“你们拍照是对我们侨胞的侮辱,我们抗议你们拍照完全是正义行动,是民主权利,你们没有任何理由逮捕我们!”军警恼羞成怒,抡起枪托,挥起拳头,嚎叫着冲进人群把32个华侨青少年揪出来押进囚车,并把他们押到了棉兰陆军司令部囚禁,其中年龄最小的才十三岁。

 

少年英雄气贯长虹

棉兰陆军司令部的草坪上,四周架起了机枪,军警们妄图用法西斯暴力使41名华侨青少年屈服,一群武装军人发疯似的扑到青少年面前,轮番用钢盔敲击青少年的头顶,用枪托猛击青少年的膝盖骨,用子弹皮带抽打青少年的腰部,把青少年打的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有的被打得双腿不能站立,有的后脑出血,有的遍体鳞伤。军警挨个对41名华侨青少年进行严刑拷问,并荒唐地要华侨青少年说出“谁行刺拿杜上尉”。41名华侨青少年在军警的严刑拷打面前,坚定地咬紧牙关,握紧拳头,强烈抗议他们撒谎和非法毒打。军警们见毒打拷问无效,一名叫沙明 达利干的头目拨出手枪,把枪口对准青少年嚎叫:“难道你们不怕死吗?”四周的军人“刷”地端起枪,把子弹推上膛。青少年面对着他们的枪口,猛地撕开衬衣,昂首挺胸,大声喝道“你们有胆量,就开枪吧!”然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高声怒斥:“你们这些狗东西!来吧,有种的就向这里射击!”那个叫沙明达利干的头目吓得连连后退,腰间子弹带上的几粒子弹都抖落到了地上,其他的军人一个个也把枪放了下来。41名华侨青少年被捕入狱的第二条清早,一群武装军人把41名华侨青少年中的11名女青年从牢房里赶出来。一个个满脸横肉的印尼便衣特务端起照相机又想拍照,女青年们立即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女青年们愤怒的呼喊:“同学们,不让他们拍照!”继而一个个蒙起脸,转过身子,拒绝照相。拍照不成,一群军人冲上去,用皮带抽、枪托捣、皮靴踢,妄图把她们分开。被关在附近的华侨青年见状,挤到牢房窗口愤怒的呼喊:“不准打女人!抗议法西斯暴行!”军人慌忙把11名女青年押回女牢房,然后直奔男牢房,再一次毒打男青少年。男青少年不顾右派军人的毒打,强忍伤痛,高唱中国革命歌曲,进行英勇斗争。这时,正同印尼当局交涉的难侨代表刚好经过牢房前,41名华侨青少年向难侨代表高呼:“坚持民族气节!祖国尊严不可辱!真理在我们手里!我们有伟大的祖国做靠山!我们有7亿祖国人民做后盾!胜利一定属于我们!”难侨代表竖起大拇指,连连点头称赞。41名华侨青少年在狱中,虽然一再遭到印尼军人的严刑拷打,受尽折磨,但是他们心中装着祖国。为了维护祖国尊严,坚持民族气节,他们和军警们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进行六天的绝食。在绝食期间,他们给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控诉印尼军警的暴行,表明他们为维护祖国荣誉、民族尊严,与印尼军警顽强斗争的决心。他们精心刺绣了一面凝结着海外英雄儿女无限深情的红旗,红旗上绣着“毛主席万岁”五个金色大字;还制作了一个大五角星,中间镶嵌着毛主席像,四周拥着41颗小红星,象征着41名华侨青少年心向祖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向往、对毛泽东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为礼物献给祖国。他们集体创作了《我们是誓言》《囚徒之歌》《我们不是犯人》等战斗诗篇和歌词,并谱了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可辱的英雄气慨。41名华侨青少年和印尼难侨的遭遇,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海外和祖国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在海外侨胞的声援和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下,在41名华侨青少年的坚决斗争与难侨们的努力抗争下,粉碎了印尼当局反华的政治阴谋。41名华侨青少年被非法关押40天后,棉兰陆军司令部被迫无条件地释放他们出狱,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正气浩然回归祖国

41名华侨青少年随同第二批自愿回国的难侨,于11月20日登上中国政府派往印尼的“光华”号轮船启程回国。12月27日,41名华侨青少年抵达广东湛江港,回到祖国怀抱,然后乘火车抵达北京,廖承志、袁庚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和1500多名首都群众到火车站迎接。12月29日,首都人民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热烈欢迎抗暴斗争胜利归来的41名印尼华侨青少年。陈毅副总理在会上发表讲话,对他们维护祖国尊严,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这批华侨青少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表彰他们的爱国精神,盛赞他们勇敢抗争的事迹。他们的行动不仅感动了整个中国大陆,还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1967年初,41名华侨小英雄从北京南下,前往上海、浙江、福建等省市演讲报告和参观访问,沿途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每到一处都要向当地人民群众讲述自己与印尼军警抗争的艰难经历,感人的事迹激励着各地人民群众。此时正值“文革”初期,流行制作毛泽东像章。华侨小英雄们所到之处,当地就制作发行毛泽东像章,赠送给这41名华侨小英雄和参加集会的群众。上海市为迎接41名华侨小英雄的到来,专门成立“接待华侨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并以他们在印尼狱中刺绣的红旗和五角星图形为蓝本精心设计创作,委托上海工艺三厂特制了一枚纪念章,铝制镀金烤漆,通径3.1厘米,主体设计成一面红旗和一颗金色五角星交叠的图形,正中刻毛泽东浮雕像,寓意“东方升起红太阳”,周围光芒闪烁。在红旗的左上方刻着“毛主席万岁”,大五角星的边缘镶嵌41颗小五星,代表41名华侨青少年,背面铸有“上海市接待41名华侨革命青少年英雄工作委员会”铭文,分三行排列,十分规范醒目。杭州市为欢迎41名华侨小英雄的到来,也设计制作了纪念章,铝制镀金烤漆,长方形,长2.4厘米、宽1.6厘米,上方刻毛泽东侧面浮雕像,背景为我国政府紧急派遣前往印尼接回受迫害华侨的“光华”号轮船,在大海乘风破浪,船身铸有“41”两个醒目的白色数字,指代41名华侨青少年英雄,背面刻有196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社论的标题“海外传来毛泽东思想的凯歌”,以及“杭州(标)”铭文。这两枚纪念章看似普通,实则内涵极为丰富无声地讲述印尼华侨青少年不同寻常的感人故事,默默地传颂着41名华侨小英雄抗暴斗争的英勇事迹,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如今已经十分稀少珍罕,成为这一历史事件是实物见证。

 

事迹传千古精神励后人

1967年,这41名华侨小英雄被安置在福建三明市宁化泉上华侨农场,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参加农场建设,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泉上华侨农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们也得到锻炼和成长,有的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余亚周由农场调任福建省外事办副主任;廖彩玲于1972年被推荐到福建农学院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任福建省侨办副主任;吴招安先后任农场中学教师、团委书记、党委书记等职,1981年10月任泉州中旅社、华侨大厦经理;苏立球于1981年1月至1983年9月任农场副场长,先后调任三明市中旅社、三明宾馆经理……20世纪8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们中的多数人先后到香港定居。二十多年过去,他们的爱国精神不减当年,迁居香港时刻不忘农场,心里一直惦记着仍留在农场的亲朋好友。2002年10月13日,已经年过百半的部分华侨组成恳亲团,在团长郑仙彩,副团长李锦新、谭微笑的带领下,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泉上华侨农场,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涉侨部门及华侨农场的热烈欢迎。恳亲团的一些成员还佩戴着当年上海、杭州为他们特制的纪念章,引以为自豪。泉上华侨农场组织学生敲锣打鼓,列队欢迎,使他们倍感亲切和温馨。他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农场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见到久别的亲友,激动的热泪盈眶,并向华侨农场捐款献爱心,表达一片赤子之情。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继续发扬过去的好传统,爱国爱乡,为促进祖国繁荣昌盛,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尽一份力量。

时光如流水,当年的少年小英雄已是白发老人,有的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概,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学习和传扬的。是民族正气,国之魂宝,是三明革命史、华侨史、发展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当彩笔重书,传之千古。让我们记下他们普通而光辉的姓名,英名流芳,节义永垂,浩气长存。

他们是:

王其禄 王金铭 王桂花 丘月豪 刑益成 刘义志 刘瑞芝 刘翠娟 苏平安 苏立球

李明光 李春园 李锦新 杨玉英 肖远辉 吴招安 吴国民 何德荣 余亚周 沈汉清

张良明 陈志文 林爱莲 郑天书 郑仙彩 郑仙妹 钟志明 钟新秀 郭月玲 郭利华

黄界仁 黄顺才 黄福良 温世昌 谢文临 谢接芳 蔡强霖 廖彩玲 廖盛昌 谭微笑

熊敬灵

来源: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