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席海峡两岸(厦门)客家青年论坛并致辞
《客家通史》指出:闽西,是客家形成发展播迁的核心区。闽西作为核心区的主要标志是什么?闽西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客家形成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哪些核心作用?对闽西社会的进步起主要作用的是谁?
研究核心区,是研究客家历史的重要节点。客家是中华民族史、战争史、移民史的产物,是汉族的一个民系。研究核心区,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的历史,只有认知了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弘扬优良的客家传统、优秀的客家文化和珍贵的客家精神,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研究核心区需要搞清楚三点:一是唐末宋初前的闽西;二是闽西的大变化从南迁汉人大批进入开始;三是核心区的重要标志。
唐末宋初前的闽西
闽粤赣边尽管在地缘上与百越族中扬越、闽越和南越支系有联系,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百越族人基本上生活在江河湖海区,生产生活与水有密切关系,所以商、周、先秦时期闽粤赣边可能生活着少数百越族人,但这里并没有成为百越族人的活动中心区域。这是与山区有关。
秦始皇统一天下,设立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无诸为闽越王。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三支古越族人反叛,平息以后,汉武帝分别将三支古越族人迁徙长江淮河一带,留下的古越族人极少,原本人口不多的汀江流域地域,成为野兽出没的蛮荒凋零之地。
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闽越统治,在闽越故地(今福州市)设立冶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管辖,冶县相当于今天福建省域。
至东汉建安元年(196年),福建境内只有一个县的建制。这一事实表明,福建地区人口十分稀少。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立晋安郡,领县八,其中,闽西新置新罗县,然而时过186年后,自刘宋泰始四年(468年),新罗又废置。此后直到唐代中叶,闽西仍人烟稀少、荒芜凋零。
据《汀州府志》记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检役得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奏置州。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汀州府。唐天宝年载临汀郡(原称汀州府)总人口才4682户,1万多人。
闽西的进步从中原南迁汉人大批进入开始
南迁汉人进入前,闽西人烟稀少,加上“刀耕火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无力扩大再生产。南迁汉人进入闽西后,经济社会开始进步。
闽西的发展是战祸移民的结果。唐乾符元年(874年)开始至南宋,居住在赣中、赣北的中原南迁汉人,又遇到黄巢起义、金兵南侵,被迫再迁徙。大批南迁汉人进入赣南、闽西与原住民相融合,形成汉族客家民系。
从此,闽西人口猛增,闽西人口从建汀州时(736年)3000户至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发展为8.1万户,至南宋猛增至22万户,所增户口主要是南迁汉人。
人,是最根本的生产力,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闽西人烟稀少,但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南迁汉人进入,正是英雄有用武之地。
南迁汉人进入闽西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胜各种困难,建设新家园。进入上杭县的南迁汉人李火德和张化孙等人在稔田、白沙等地开山造田,盖房建设新村落,并仿照中原圩期集市建设市场,开展集市贸易。
李火德、张化孙家族都得到很大发展,其裔孙播迁海内外,有百万之众。大批南迁汉人进入后,人多力量大,着手新建了一批较大的水利工程,闽西在宋代就有30个水利工程。
南迁汉人大力推广先进粮种,使农业有很大发展。如宁化“河龙大米”,在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成了“贡米”。1273年建宁的“建莲”著称于世。北宋时,福建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强,闽西成了主产区,当时朝廷从福建取种3万斛分到江淮江浙一带推广。
在宋代,闽西还大力开发矿产资源,金、银、铜、铁、铅都属富矿。据不完全统计,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产金六州有汀州”。据《文献通稿》卷18记载:“汀州金167两进贡朝廷,产铜8场、2坑,产铁全国有4监20务,汀州有4务,产铅160斤。”
核心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客家闽西核心区是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其主要标志:一是人脉支撑;二是经济支撑;三是文化支撑。
其一,人脉支撑。
闽西、赣南、粤东都有大批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客家先民与原住民融合而成的客家民系,同根同源、话语相通、风俗相同、血脉相连。赣南原先发展顺利,但后来由于农民起义遭镇压,不少人死伤或外逃,闽西就接纳了不少难民。粤东原来就人口少,一片荒凉,加上文天祥领军抗元在粤东失败,民众死伤、外逃后,更是人烟稀少、田园荒芜。逃难的南迁汉人大都迁入闽西、赣南,史料中有“闽西八赣南二”的记载。
赣南农民起义不断遭受镇压,特别是明朝王守仁被派去赣南镇压农民起义时,在横水桶区有80多个村庄被摧毁,82名首领被杀害,起义军中被杀害的有6000多人,被抢走骡马牲畜628头、武器2131件。王守仁还推行十家牌法,增立保甲,禁止农民迎神集会。赣州民众死伤和外逃后,南安府人口由元时的30.14万户猛降到7.4万户。赣南因战祸不断,加上瘟病导致人烟稀少、田园荒芜。
清朝廷对此出台了“倒迁赣南”的优惠政策,此时闽西、粤东客家人“倒迁赣南”。据《中国移民史》称,闽西、赣南倒迁数达50万人。赣南内部称新迁入者为“新客”,原居住在赣南的为“老客”。赣南河西片新客达70%—90%,河东片也有15%左右。
因此,闽粤赣边不仅地缘相近,还有比较直接的血缘相亲,每年春分清明时节,粤东赣南回闽西祭祖探亲访友人数众多。这是割不断的血缘关系,为闽西核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脉支撑。
其二,经济支撑。
原来闽西、赣南、粤东虽然靠得很近,仅一山之隔,但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交通阻隔,犹如天各一方。以食盐为例,闽西食盐由于运输线长又不能直通,当时公盐比私盐贵几倍,所以私盐屡禁不止。赣州也是如此,从外地调入食盐,不仅价格高昂,口味还不好,所以私盐泛滥。
宋汀州知州事李华和长汀县令宋慈经深入调查后提出“更运潮盐”,食盐从福州调进改为潮州运进,上奏朝廷核准,组织百姓开辟汀江航道,从此盐价低了,受到人民欢迎。闽西改食潮盐后,赣州也跟着改食潮盐。随后,海产、日用工业品和原副材料从潮州运来,闽粤赣边的农副产品和加工业产品从汀江航运出去,汀江从不能通航的地方,成为了繁忙的船运运输线,史载“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一片繁荣。
农业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业、造纸、木材、印刷等行业的发展,加上与之配套的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汀州民众的就业门路;造纸业的大发展,带动了竹山的发展,以及木材、粮油、茶、烟、陶瓷等行业的发展。汀江成了闽粤赣边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物资中转站,其中较大的中转站是长汀县城、上杭县城和峰市(今属永定)。
据《临汀志》记载,汀州,宋开庆元年(1259年)有人口218570户、453231人,其中汀州坊市人口(即非农业户人口)150484人,占当时总人数的28.15%,可见当时工商贸易服务业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汀江航道的开通把闽粤赣边经济连接起来,他们有一条共同的交通大动脉,从而带动许多交通支脉,经济和市场又跟着交通走,这样共同的交通干线和市场构成了核心区的经济支撑,闽西成了闽粤赣边的经济中心。
其三,文化支撑。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当年闽西核心区的发展,突破了客家人固有的“工字无出头”“无商不奸”等轻视工商、只信“耕读传家”的传统观念,他们通过改革发展走上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路,走上了一条内外开放的路子。汀州商贸发达,成了万商云集的重镇。
首先,崇文重教。历史上闽粤赣边的教育,闽西是领先的。崇宁元年(1102年)“天下诸县皆置学”,汀州县普及率达100%,而全国仅44%。宋代进士,汀州168人,县均28人;赣南234人,县均18人;梅州10人。明代进士,汀州54人,县均6.75人;赣南49人,县均3.06人;梅州13人,县均2.6人。明代举人,汀州259人,县均32人;赣州273人,县均17人;梅州127人,县均21人。
出了一批名人。北宋至清末,汀州有黄慎、李世熊、华嵒等76位书画名人。
其次,会馆林立。闽粤赣边各路商贾云集,在汀州府城设有湖南、江西、广东会馆,还有潮州、吉安、南临、龙岩、上杭、武平、永定、连城、连邑州县一级会馆。汀州还外派会馆,派至繁荣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嘉兴、温州、苏州、福州、台湾等。在海外,主要是通过客属侨胞组建各种形式的会馆社团,如在新加坡的永定、上杭等县的客属总会、泰国客家公会、菲律宾永靖同乡会、印尼闽西客属社团等。上述汀州会馆社团在加强联络、沟通信息、促进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当年,这些会馆社团都建设了很气派的房产,现在不少都成了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福州、武夷山、台北的汀州会馆都保护完好。
闽西经济社会发展,在于开放。长汀、上杭的纸行、布匹行业和峰市的各行业业主大都是从外省进入的。遍布汀州和各县,以及大的乡镇的中药材行业几乎是江西樟树人包揽的;西药材商店则大都由浙江人经营。
第三,敬祖睦宗,不忘中原不忘祖地,是核心区建设的精神支撑之一。
闽西客家人播迁粤东赣南后,众多的祖祠、祖墓、祖屋仍在祖籍地,他们每年回闽西开展各种祭祖活动。闽西迁出的很多客家人事业有成,回乡捐钱捐物修建祠堂、墓地,投资兴业。如客家先祖李火德、张化孙、丘三五郎等裔孙回乡祭祖、支持祖地建设的事例繁多。闽西客家人千百年来爱国爱乡的情怀,接续不断直到现在,客家民系根在中原,客家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客家人的广泛共识。这是闽西核心区的精神支撑。每年10月举办长汀“世界客属公祭汀江客家母亲河大典”,宁化“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已延续25届,分别在龙岩市、三明市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规模大、规格高。客家人参加上述恳亲活动显得特别虔诚。
近一段时间,“台独”分裂势力和历史虚无主义者,宣扬“客家人不再是本质性的存在,应以文化认同为准,客家先民不是以中原南迁汉人为主体,是古越族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并散布“闽西没有南迁汉人的影子、闽西历史是峒人所为”等谎言。只要坚持用历史说话,那些唯恐天下不乱、试图篡改历史的图谋注定会失败。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福建省客联会原会长、福建客家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