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示范创建 | 文明三明的法治守望

e三明   2024-06-20 19:21:22   阅读

如果说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那么法治就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涵。1984年,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文明三明的精神如一股新风般沐浴在三明大地。伴随着文明三明持续创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也在如火如荼开展,权利义务、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等先进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三明人理性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平等协商、和平解决矛盾纠纷等文明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文明既浸润于道德的灌溉,又根植于法治的土壤。梳理三明文明城市创建成效,可贵之处就在于40年久久为功、德法并育,提升公民整体文明素质,注重顶层设计、组织推动、群众参与、社会养成。

图片


强化顶层设计


夯实文明城市“法治基础”



法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良法善治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制度保障、基础支撑。

近年来,三明市先后三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法治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将法治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文明建设条例规章落地见效,全面落实“谁执法(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图片


与此同时,三明市还建立了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机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普法工作纳入法治建设总体部署,列入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内容,将法治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巡察,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每一项方案的实施和制度的落实,都在为夯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推进全民普法


厚植文明城市“法治底蕴”



深化文明三明创建,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而法治文化的基础,在于全民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

在探索“蒲公英”全民普法,构建普法“大格局”上,三明市一直在行动。圩日、街巷、厂矿园区,总能看到身穿蓝白色马甲的志愿者辛勤普法的身影。


图片

2024年12月1日,三元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驿站开展“法治大餐”进驿站法律服务零距离活动


“以前会因一点小事和邻居产生纠纷,现在大家法律意识都强了,很多事情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习民法典后,我也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了,最近我刚解决了老家宅基地的纠纷。”......这是在三明市某小区,蒲公英志愿者与居民交谈的内容。得益于“蒲公英+N”普法模式,大家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努力总是有收获的!”谈及大家发生的变化,三明市“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发出感慨。而如今,普法方式也从传统的发宣传单、送小礼品变为实实在在的送法入脑入心,以法治讲座、法治体检、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真真正正地将法治送到千家万户。

“在开展民法典宣传同时,我们还结合反有组织犯罪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增强群众维护国家安全意识。”三明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



践行为民宗旨


传递文明城市“法治温度”



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扩面提质、走深走实,三明市一直在探索如何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温度”。

“守法才能平安,平安才能回家!”在三明列东街道的市民文明夜校里,台上一位年逾70岁的老者正在做“关注交通安全”教育课程的讲座,聆听课程的大多来自该社区从事相关工作的群众。“这是市民夜校的素质教育讲座,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贯穿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讲座培训之中,为的就是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群众素质。”列东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

近年来,三明市在深化新时代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中,用传递法治温度的方式引导群众素质提升,文明新风日益浓厚,发展正能量不断凝聚。

40年后再忆三明普法经验,我们也许会从理学大儒杨时、朱熹中品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也许会从优秀的中华法文化传统中领悟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之策;也许会从中原“衣冠南渡”的传说里找到开拓进取的民族风骨;亦或者也许会从万里长征的起点上感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

沐文明之光,循法治之道。新时代新征程,文明三明建设将在向上、向善、向法汇聚文明社会新高地行稳致远。正如《道德经》所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作者:梁雯

新媒体编辑:欧贝妮

来源:三明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