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行迹 | 趣说三元端午节

e三明   2022-06-01 09:25:12   阅读

端午佳节
图片
粽叶飘香

三元土话曰:一年里头两大节,一是“大年”二是“节”,其中“节”便指端午节。

三元端午节,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和十三,共三天。

据说,古代三元地处闽西北穷乡僻壤,人烟稀少,与世隔绝,绝大部分住民生活贫困,平时自产自给,鲜有上市购物,由此市场冷清,生意清淡,有钱买肉的人更稀少,沿河街上,只有一、两个肉店,每天杀一头猪且从早到晚、走街串巷叫卖,才能卖完。冬天还好,下午可继续卖;热天下午猪肉易变质,就不能卖了,不仅赚不到钱,而且还要赔本,因此屠户们不敢多杀。但到了端午节,市场状况大不相同,家家户户都要买新鲜猪肉过节,霎时间猪肉供应成了大问题。

图片

由此,大家公议,定下乡约,端午节分两天过。城关片,按姓氏划分,邓氏大姓人口多,初五过节;李、林、黄等小姓,初四过节。梅列按片区定,列东片初四,列西片初五过节。

这样,既解决猪肉供应紧张问题,又方便过节时亲戚互访,久而久之,成了三元独特乡俗。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生日,民间崇敬三国关羽忠勇威武,故借关公生日,再举行一天龙舟赛活动,并流传至今,所以三元端午节有三天。

图片

▲2015年,三元区龙舟协会成立

三元龙舟赛,有一套独特游戏规则:分坊堡进行,每坊堡各出一条龙舟,两舟一组,每舟二十六人,外加鼓手与舵手一人;鼓手指挥全船队员,用鼓声统一划船节奏,舵手看好航道路线,负责向本船所属竹篓丢放一块份量相当划楫,谓之“丢楫”

图片

▲三元清代鹿角龙头

图片

▲沙溪龙舟表演赛

整个赛程逆流而上,约一千米,从沙溪河白沙段中央始,至桂龙坊河中央止;河中央每隔二十米锚定一扇竹排,上放两个口径两尺竹篓,篓中“纳楫”数量为决定胜负重要参数;河中央水流最急,参赛龙舟在河中央竹排两边前进,并以“丢楫”形式,这就限定了龙舟线路,各队均无法绕道水缓处而投机取巧。竹排两边河水流速不同,各队左右轮换,以示比赛公平。

图片

▲经国家体委批准,1997年三元区桂荣龙舟队参加澳门国际龙舟邀请赛

图片

▲三元龙舟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奖杯

三元龙船桨,本地方言叫“划楫”,选用优质杉木或梧桐木制成,造型优美,轻巧便捷,且蕴含深厚地方传统文化内涵。

每条龙舟配有二十八把划楫,每把划楫叶面两边,一面写上所属坊堡名称,一面写上二十八星宿名。写上各坊堡名称易于理解,但写上二十八星宿,却别有深意。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可见星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星宿,用以观测天象,卜算人间吉凶福祸。二十八星宿,早先神话传说,也指天上神仙,后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将人间英雄豪杰星宿化,人神对应,如云台二十八将,指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功劳最大、能力最强大将。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二十八将神像,称之云台二十八将。范晔《后汉书》还为二十八将立传,称“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自古以来,二十八星宿象征着英雄豪杰。

因此,《三元龙船歌》唱道:“六月大暑最难当,刘秀七岁走南阳。姚奇马武双救驾,二十八宿闹昆阳。”歌词中对东汉功勋卓著、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也推崇备至、热情讴歌。

图片

▲三元龙船桨

由此可知,三元先民将二十八星宿题写船桨上,意在激励划船健儿不怕艰难险阻、奋勇拼搏和团结向上。

图片

▲新龙舟下水前抬到正顺庙拜尊王

———————END——————


作者 邓衍森/文 邢保兴/图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来源:三明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