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三明宁化石壁,原先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唐宋以来,中原战乱,汉民纷纷南迁,经长江溯赣江,进入宁化石壁这个地域广阔的“世外桃源”歇脚,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语系和习俗,后称“客家”。随着客家人的足迹延伸,如今已遍布国内17个省230多个县、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石壁由此成为客家迁徙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客家人共同信仰的一个原乡符号。它对于客家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过道、一处驿站、一个容器,同时也注入了精神和价值。
而宁化石壁所在的三明市作为历史悠久的客家祖地,在客家民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客家氏族移民约130族中迁入三明宁化的达97族,占总数的74.6%;它是客家乡亲的发散地,全球客家主要姓氏中,同宁化有渊源关系的达198姓以上,人口占88%以上,台湾60多个姓氏与宁化石壁有关,客家族群中八个大姓均来自宁化;它还是客家文化的孕育地,是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建筑的摇篮。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掀起一股“客家寻根”热潮。1995年,奉祀有客家210多个姓氏祖先神位的宁化客家公祠落成,世界客家人有了自己的总家庙。从此,每年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10月定为“祭祖月”,开创了世界客家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先河。
为什么要祭祖?我是漫长血统中的哪一环?如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已连续举办20届,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也于2012年在三明成功举办,吸引了世界五大洲近百万客家乡亲到祖地寻根谒祖。不远万里前来祭拜祖先的客家人,有90多岁高龄的老者、有不足4岁的孩童、有祖孙三代的全家、有坐轮椅漂洋过海的残疾人。
当庄严的祭祖大典仪式开始时,面对祖先灵位,已故的马来西亚太平绅士姚美良曾经百感交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如果没有祖先的庇佑,便如被人遗弃的孤儿一般,凄凉孤苦,便如失去根基的蒲公英一样,随着风雨漂泊沉浮。”而他的一番肺腑之言,感念祖地恩泽之心,也在家人的行动中得到最好的诠释:他的长兄——马来西亚居銮客家公会会长姚森良,20多次率团来石壁寻根谒祖。20届祭祖大典,每届都出席。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八方“客”,在袅袅的香火中,接收到先祖的祝福,解开了身世的密码,并把沉淀已久的浓浓乡愁煮沸了,为明天蓄满再出发的能量。
随着石壁客家公祠的兴建和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的连续举行,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穆宗的传统得到复苏,推动了新客家运动的兴起。如今,它们已经成为传承客家文化和增强族群意识的“朝圣地”。2011年6月,宁化县石壁客家祭祖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客家符号
客家公祠
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公祠主体于1992年奠基,1995年落成,此后各项附属设施不断完善。主轴线全长630米,总体占地面积为74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总投资1亿多元。
公祠主体为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占地3000余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厅。前厅,供歇脚、陈列姓氏渊源资料,以及“石壁功勋”表彰栏;中厅为正殿,也称玉屏堂,即神祖堂,堂内侍奉着客家213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后厅称文博阁,为展示客家文化、珍藏谱牒及文物资料,供观赏查阅之用。
祠堂
全县有65姓氏的祠堂235座。在众多的祠堂中入选福建客家名祠的有18座,分别是丁氏家庙、王氏家庙、刘氏家庙、伊氏宗祠、李氏大宗祠、杨氏家庙、连氏宗祠、巫罗俊怀念堂(巫氏宗祠)、吴氏宗祠、张氏家庙、罗氏家庙、徐氏家庙、黄氏祖祠、曹氏宗祠、曹氏家庙、温氏宗祠、温同保墓、谢氏家庙。其中,巫罗俊怀念堂影响颇大。1998年在此成立“海内外巫氏宗亲联谊总会”,定于每年春秋两祭,十年一大祭。几年来,联谊总会共接待海内外巫氏宗亲60000余人次,涉及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218个县以及海外17个国家和地区。而刘氏家庙、罗氏家庙、曹氏家庙、谢氏家庙都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4座名祠家庙又都见证了宁化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的一段光辉岁月,烙下深刻的红色印记,同属于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墓
入选福建客家名墓的有邱礼郎墓、刘祥墓、伊秉绶墓、李世熊墓、杨用蕃墓、张显宗墓、郑彦华墓、罗令纪墓、黄化墓、黄慎墓等10处。其中,黄慎墓、伊秉绶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显宗墓、罗令纪墓、李世熊墓、伊天佑墓、郑彦华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列入福建名墓的郑文宝墓、曹梅溪墓、伊朝栋墓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
全县有登记注册的寺庙有57座,未登记注册的有70座。东华山寺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寺庙。东华山寺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坐落在宁化济村乡长坊村和石壁镇张家地交界的东华山,海拔1148米,距县城35 公里,与江西省石城县观下乡沔坊村相邻,是两县著名的佛、道两教之圣地,来自闽赣两省的香客如云,寺、祠香火兴旺。
客家节令习俗
石壁客家人的岁时节俗,体现中原传统民俗与原住民民俗的融合,也反映了稻作生产、移民社会特点,以及对未来安定与幸福、健康与丰收的祈盼。
李世熊所修纂的《宁化县志》“风俗志”中对当时所过的节俗有这样的归纳:“贺元、张灯、饮社、上冢、悬藤、竞渡、乞巧、赏月、登高、守岁”,十个节俗中,老百姓较重视“四季八节”(四季指一年四季;八节指贺元、张灯、花朝、上冢、悬藤、祀先、拜月、守岁),其礼俗活动较为隆重。
有些节俗则明显随乡入俗。流传于石壁民间的“十二月令谣”代表了石壁主要的节令习俗:“正月酒,吃过二十九;二月观音节,蒗菇(又名鼠曲草)粿糍家家有;三月清明节,醮地纸钱淋鸡血;四月八,妇娘结伴朝菩萨;五月端午,家家糍粑粽子扎;六月初一,迎神扛菩萨;七月十五,烧把纸钱鬼来接;八月十五,一块洋饼合家吃;九月初九,买把雪薯刮;十月十五,乡间糍粑比艳蝶(好看);十一月冬至,买狗杀;十二月,蒸糕蒸酒把春接。”
客家服饰
保持了中原宽博的服饰特点,但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点。过去女人多梳髻子(船形)以五件金、银簪子插牢,并穿“掩腹子”(围裙),上部有绣花或桃花图案,脚穿绣花鞋,中老年人的绣花鞋多为蓝、绿色。小孩则有“绣花肚兜”载鱼尾帽、凉圈子或狗头帽,上面都有绣花,身佩“包袱子”,项挂长命锁或玉佩;男人过去多系腰带和“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