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抗战文化名人录

e三明   阅读

羊枣:准确判断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羊枣(1900——1946),即杨潮,原名杨廉政,湖北沔阳县人,1923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33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军事、政治评论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44年9月1日,在永安创办了《国际时事研究》周刊,成为当时东南地区最畅销和具有较大影响的读物,将永安抗战文化推向高潮。

羊枣先后在广西、香港、上海、湖南、福建等地从事研究和创作,发表了近500万字的国际军事、政治评论文章,对全球军事政治形势做出了准确预测。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他准确判断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发生、国际合作可以实现,以及日本投降的大致时间。

1944年6月,他从湖南到永安,被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聘为福建省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兼政治研究组组长,主持《民主报》笔政,担任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顾问,为国际新闻特辑撰稿。

当时永安物质条件很差,生活十分清苦,可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秉烛达旦,日出万言。1946年1月11日被虐死于国民党顽固派的狱中。他在永安只有13个月,发表的文章约90篇,计70万字。

 

邹韬奋:为新中国建立做出突出贡献百名英雄模范之一

邹韬奋(1895—1944),出生于福建永安下渡,原名恩润,笔名“韬奋”取意“韬光养晦”和“奋斗”之意。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父亲。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新闻人物,为民族解放事业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image.png

1922年,邹韬奋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

1935年8月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黎烈文:永安抗战文化的领军人物

黎烈文(1904——1972),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抗战时期在永安度过7年的艰难时光,以“推重车上峻坡”的精神,为永安抗战文化作出杰出贡献,是福建永安抗战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

image.png

黎烈文曾留学日本、法国,获巴黎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任《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经常发表鲁迅、瞿秋白、茅盾、郑振铎、陈望道、叶圣陶、巴金等作家的文章。他在鲁迅等帮助下,先后与他人合办《呐喊》、《中流》等抗战刊物,三十年代被誉为上海“文坛一勇士”。

1938年春天,黎烈文应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之邀来到福建,5月随省府内迁来永安,在省主席陈仪支持下,于1939年春创办改进出版社,担任社长兼发行人。改进出版社原址设在永安城北门抚沟街23号,后为避敌机轰炸,搬到条件异常简陋的虾蛤村(今霞鹤村)黄家祠堂。

在黎烈文的艰苦努力和悉心经营下,短短几年间编辑出版了杂志、丛书、丛刊和各类书籍达800多种。

永安的抗战文化十分繁荣,成为一个东南抗战文化的据点,成为与重庆、桂林、昆明齐名的抗战文化的重要阵地,以及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黎烈文居功至伟。

 

王亚南:在永安完成“中国《资本论》”

王亚南(1901-1969),原名际主,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经济学研究。1934年赴英国、德国深造。1936年回国后,与郭大力从事《资本论》翻译工作,是《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第一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在中国系统传播的里程碑。他在永安时写下的《中国经济原论》,被誉为中国的《资本论》。

image.png

1944年应福建省政府秘书长程星龄邀请,来到战时省会永安,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在永安一年时间里,孜孜不倦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在永安完成了《中国经济原论》。在这部巨著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特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揭示了旧中国经济关系的本质,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在国内外都有深刻的影响。

1945年,“羊枣事件”发生后,他愤然辞职离开永安,到厦门大学任教。解放后历任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195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在上海逝世。

 

谢东闵:提案促请台湾回归中国版图

谢东闵(1907—2001),字求生,出生于台湾省彰化县(祖籍福建漳浦)。1942年参与中国国民党台湾党部筹备工作。1943年11月至1945年9月随台湾党部到永安从事抗日斗争。1945年10月返台参与接收台湾,任高雄县接管委员会主任委员,随后出任高雄县首任县长。1978年至1984年任首位台籍“副总统”。2001年4月病逝于台北。

image.png

1945年5月,中国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重庆召开,谢东闵代表台湾党部出席大会,成为台湾沦陷50年来第一位参加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台籍代表。在大会上,谢东闵提出“拟请中央统一加强对台湾工作之领导”、“拟请中央从速确定台湾法律地位案”、“三项有关台湾事业之军政机关尽量录用台胞案”三项提案,被国民政府采纳。1945年10月,台湾党部改组为台湾省党部。时隔60年后,台湾再次以行政省回归中国版图,并首次在永安复兴堡挂牌向社会公布。

2009年和2011年,谢东闵先生的长子,台湾实践大学董事长谢孟雄先生与夫人、台湾国民党中央前副主席林澄枝女士两度到永安寻访。

 

严家显: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

严家显(1906—1952),江苏吴县人,1906年出生,是前台湾地区领导人严家淦先生的堂弟,曾获得金陵大学农学士、燕京大学理学学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昆虫学博士的学历。历任武汉大学、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福建省立农学院、复旦大学农学院院长等职。

image.png

严院长终身从事农业科学教育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严院长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1940年赴省会永安,在黄历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期间,严家显院长与夫人王祖寿在此结婚,并生下他们的大女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是他们的三女儿,2009年曾两次来永安寻访父亲的足迹。

1988年,福建省立农学院全体黄历校友在福建农林大学捐建严家显院长半身铜像一尊。1994年,福建省立农学院台湾校友会、校友总会、黄历同学会共同在福建省立农学院旧址黄历村澄湖竖纪念碑一座,以缅怀母校和严院长的树人之功。

 

陈仪:抗战时期的福建省长

陈仪(1883—1950),浙江绍兴人,抗日名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毕业,参加过反清、反袁和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19路军军长。1934年任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1938年5月随省会内迁到永安。他主张国共合作,为抗日立下赫赫战功。

image.png

在永安期间,陈仪重用人才,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开展战时民众教育,推广普通话等。陈仪采取的开明措施,对福建省军民坚持抗日、团结、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1941年9月离闽。1945年10月任台湾省行政长官,代表中国政府接收台湾。1948年接受我党策动汤恩伯起义的任务,为汤出卖,于1950年6月18日被蒋介石杀害于台北。1980年经中共中央统战部批准,追认陈仪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