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博物馆”与“文化佛跳墙”

e三明   阅读

三明有两个不为外人熟知的“文化大宝”:“方言博物馆”和“文化佛跳墙”。

福建省是中国汉语方言最复杂、最丰富的省份,全国七大方言,福建就占了五种,其中闽方言又分为闽东、莆仙、闽南、闽北和闽中五个小区。三明没有统一的“老家话”,却是福建方言最多的地区,几乎齐备了福建各大方言,堪称“方言博物馆”——有闽中话(如沙县、梅列、三元、永安),闽南话(如大田前路话),以及闽语各次方言之间的过渡方言(如尤溪县城关话兼具闽东、闽南和闽中、闽北方言的诸多特点;新桥话接近闽中、闽北方言,也有不少闽南方言的成分;中仙话混有城关话、闽东方言和莆仙方言的特点;沙县青州话兼具闽北方言的诸多特点);客家方言(如宁化、清流),赣方言(如建宁、泰宁),以及闽、客、赣方言的过渡方言(如将乐、明溪),加上三明是移民城市,全国除了新疆、西藏,其他方言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话者。

从文化来说,由于山川阻隔、行政区划变迁、人口迁徙和其他变化,三明的地域文化异彩纷呈。三明十个县(市),历史上都不是府城,均处于边缘地带,分属不同文化系统:泰宁和建宁,隶属邵武府(邵武军);将乐、沙县、永安和尤溪,隶属延平府(南剑州),它们同属于闽北,但尤溪建县之初两百年隶属福州,受闽东文化影响很深;宁化、清流和明溪,隶属汀州府,属于闽西文化系统;大田建县迟,基本属于闽南文化系统。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三明各地文化各自开花结果,人才辈出,特别是宋代,这里成为闽学之源,杨时、罗从彦、朱熹理学思想影响深远。

唐末至两宋,三明偏安东南,南下汉民以宁化石壁为中心,与当地土著融合、繁衍、交流,形成独特的汉族新民系——客家民系,进而播衍海内外。近百年间,三明又不断添加外来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入侵,大批民众从本省福州、闽南及广东、江西、浙江等地避难三明各地,永安成为战时省会;1958年开始建设三明,十万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汇聚沙溪河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集体移民迁来定居;还有六七十年代因东南亚“排华”迁回的侨民,九十年代的三峡移民。三明就像一口大锅,加进海派、东南亚范、川味、浙菜等八方味道,调和交融,烹调出不一样的“文化佛跳墙”。

三明市区的人士来自“五湖四海”,省外、省内市外、本地各占三分之一。这座移民城市,文化内涵之丰富、文化构成之多元,全国不多,福建仅有。

方言各异、文化不同,需要有强力的“文化粘合剂”。三明在区划组合过程中,找到了共同的融合工具——普通话。早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三明的普通话普及率就在全国名列前茅。不论你来自哪里,在这里都易于沟通交流,都能在这里和睦相处、快乐生活,各种民风民俗和不同文化都能得以保存延续、共融共生。

因为深具包容不排外的秉性,红色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赣浙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茁壮成长。

改革开放后,大批三明人外出创业发展,在全国各地,在异国他乡跳出了“最炫三明风”。明溪上万人出国经商、务工,成为内陆新侨乡、福建“旅欧第一县”。可以说,三明人既融合了泉州等沿海人“敢拼会赢”的精神特质,又吸收了江浙人精明强干的性格特点和海派风格,还保留了三明本地人纯朴敦厚、敢担当的品行,日子过得安详、饱满而又富于质感。

大文化才会有大经济、大政治。与发达地区相比,三明还需要进一步碰撞融合,提升粘合度,加入新滋养,让文化基因更加健康,质地更加优良,这坛“文化佛跳墙”就会日久弥香、大补身心。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