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土堡都很高贵,有着纯正的“华夏基因”,依旧用老祖母一样的情怀,温暖今天的生活,也很草根,许多傲立当年的名堡,已归于尘土。
一座土堡就是一座小城,就是远去的朝代在时光里的投影。
今天,我们在它古老的点、线、面、方和圆中,对接上祖先的呼吸和血脉,在选址、布局和结构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真髓。
福建土堡,是中国乃至世界防御性乡土建筑的奇葩,90%的土堡分布在三明,是福建土堡的核心区域,具有土生土长的“原生性”。2003年至2012年,经过多次的田野调查和认证,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三明是福建土堡的中心。
唯一有望成为世遗级的文物
历史上,福建土堡在三明建有2000多座,现存约100多座,保存比较好的有51座。大田、尤溪、永安尤为集中,其他各县(市、区)也有分布,其中大田、尤溪最多,占70%左右。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内有关权威专家表示:福建土堡及其文化遗产,属先民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人类历史重要阶段防御性建筑结构最富有特色的例证,是中国乡土建筑中的不朽之作,其“唯一性”、“原真性”等六条要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选要求,是三明今后唯一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物。
其建筑形制、建筑布局、建筑手段等简洁原始,针对性、实用性很强,其中碉式角楼、跑马道、斗式条窗、竹制枪孔、注水孔等填补和增加了我国古建筑中防御性设施考古的空白,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古建筑中,尤其是防御性建筑中,占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它们是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集防攻、生产、生活、学堂、娱乐、民俗、宗教、祭祀、议事、传统节庆、婚娶嫁丧为一体的先民社会活动的重要集聚场所。系列的完整性、形制的多样性、防御的实用性以及特殊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福建土堡之王——永安安贞堡,除了完整体现上述特点外,超大的面积和精美绝伦的装饰美学,为世人所赞叹,成为福建土堡的经典范本。
为什么是土楼的“鼻祖”
福建土堡始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时期,经过明代发展,一直延续到民国,主要有3种类型:方堡、圆堡、前方后圆堡,其中方堡包括方形、长方形,以及少部分的不规则形堡。土楼上世纪80年代初仍有一些地方在兴建。
由于是“原生态”的土木建筑,多台基、高落差、多进式、多层次、高低错落、简洁明快构成的特色,使它极富音乐感,这是土楼、围屋、围拢屋等建筑无法比拟的。
在布局上,土堡明显区别于福建土楼、广东围龙屋等聚建一起的特点,是单座散建在山间盆地的山岗上、山坡边、水田中、要道口。在功能上,土堡是防御和居住两个体系,墙倒屋不倒,而土楼只有居住一个体系,墙倒屋也倒。
从构筑年代、夯土技术的原始性,以及建筑的理念、布局、手法、装饰、材料等方面来判断,福建土堡是福建土楼、江西围屋、广东围龙屋防御性乡土建筑的鼻祖。因此,也有专家学者称之为“土楼之母”。 这些观点,通过对宁化土堡实地勘察文化层,再次得到证实。
建筑三要诀:风水、防御、宜居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亲情血缘的和谐与延续,以及实用性美学的法则,这些都通过福建土堡的一砖一瓦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
土堡讲究防御的择地、方位、布局的科学性,部分土堡注重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之地为风水宝地,符合“四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说;取南北座向,靠山面水,成“负阴抱阳”的格局;形制多为方形、圆形或前方后圆形,符合当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如永安安贞堡取“紫气东来”格局:背负天马山(象形山),左临骑虎山,有青山环抱。但大多数土堡处于易守难攻的“险恶”之地,风水取向主要考虑“稳固”之态。
建土堡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匪寇入侵,因此特别注重坚固牢靠、易守难攻。土堡的墙基用大块卵石筑基,缝隙用掺有红泥浆、糯米浆、白灰面等拌合的三合土勾填,一般在1米以上。墙体用生土夯筑,厚度一般都在3米以上,墙体之中都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防止日久年深产生裂缝。永安安贞堡外墙四分之三的墙体由块石灌浆夯筑而成,正面外墙高近9米,基座厚达4米,坚固程度可与现代的混凝土相媲美,堡前的土坪是用泥土混合糖浆与米浆铺就,历经百年风雨坚实依旧。许多土堡的夹层都建有逃生暗道,机关设置十分奇妙,外人难以破解。堡外引水进入堡内的手段出乎意料,匪寇不论火攻还是断水都无法攻陷。1930年,从德化流窜而来的200多名土匪围攻安贞堡50余天,都未能攻下。沙县双兴堡匪寇久攻不下,堡墙上至今留存的累累弹痕,倾诉着先民誓死捍卫家园的意志。
土堡通常都建有祠堂,作为祭祀及公共聚会的场所,且堡内人文景观丰富,装饰、木雕、石雕等题材,以祈福纳祥、教化子孙为主。民国时期的梅列茂安堡,堡内的圩场,用来接纳和护佑南来北往的客商,足见这座土堡的面积之大;在功能上,由于是用生土夯筑的厚实墙体,堡内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使物品易于保存。堡内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十分先进,呈曲形排放,在天井暗沟口放置螃蟹状的石雕过滤杂物,在水沟放养活龟的方法清除杂物、疏通暗沟,即使雨季,堡内仍能干爽宜居。
附:土堡之最
最早的土堡:巫罗俊堡
隋末的一天,宁化人巫罗俊“筑堡卫众”,由此开启了千年的土堡建造大幕。
土堡之王、最完美的土堡:安贞堡
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可供万人避居;大空间、大制作、大投入,大工程量,创土堡世界之最。生活设施完备,建筑艺术繁复精湛,装饰工艺精美绝伦,堪称“土堡之王”,是最早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土堡。
皇帝钦点的土堡:风云寺堡
这座皇帝钦点建造的土堡,发出了南宋末世的悲鸣,虽然没能保住大好江山,却围护了御帘村一个家族血脉的绵延。
堪厚土堡:红军命名的土堡
这是一座颇具传奇的土堡,原名靖平庙,后由红军改庙为堡,曾是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前后堡墙落差最大的土堡:安良堡
依山就势而建,创下了世上前后堡墙落差12米的最高纪录。弯曲而下的灭火注水管道,领先现代高层建筑“螺旋消声排水管”几百年。
可跑轿车的土堡:潭城堡
它是清末圆堡的典型代表,堡墙高达12米,圆围达323米。最令人惊讶的当属堡墙的厚度,竟达到4米,轿车也能在上面驰骋。
空前绝后的堡中堡:易安堡
一个堡不安,堡中再建堡,这种绝无仅有的建筑,源于盗匪的洗劫。于是,父子两代人要为家人穿上一层再一层的铠甲。
土堡最多的县域:大田县
历史上大田县曾有大小土堡近千座,如今保留下的还有40余座。2013年,由安良堡、芳联堡、光裕堡、广崇堡、琵琶堡、绍恢堡、泰安堡等七座土堡组成的大田土堡群,成功入选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