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焌:1886—1912年
刘佐成:1883—1943年
世界第一个设计、制造飞机并驾机飞行的人是中国旅美华侨冯如。而中国本土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却是两位永安人——中国航空先驱李宝焌、刘佐成。
李宝焌,永安洋畲(今属贡川镇)人,出生富商家庭,1903年赴福州全闽师范学堂就读。刘佐成,永安清水池人,1903年曾赴延平府考秀才,未中,后入福州全闽师范学堂求学。
1906年,李宝焌、刘佐成在全闽学堂毕业后被清政府选送赴日本留学。李宝焌先后入同文、宏文两书院,刘佐成入工兵航校。不久,二人又进入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攻读。在日期间,他们加入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
1908年初,在东京看新戏《黑奴吁天录》,李宝焌巧遇刘佐成,开始合作研究制造飞机。
两人从小都对机械的原理很痴迷,两个同道的热血青年在一起交流、研讨常常废寝忘食。由于没有资金,没有场地,两人就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在《朝日新闻》上发表研究心得,很快引起了中、日双方政府的注意。
1910年,清政府驻日公使胡惟德,将他二人研制飞机情况报告清政府。清廷摄政王府电召他二人回国制造飞机。
回到北京后,清廷军谘府即拨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建筑厂棚,并从日本买来机件,让他二人试制飞机。当时国内报纸曾有报道:李宝焌、刘佐成在日本研制成“单页飞行机一具,屡经试验,颇见成效”。
1911年6月,他俩造出了第一架国人自制的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驾驶飞机的刘佐成摔成重伤。刘佐成住院治疗,李宝焌将坠坏的飞机运往上海修理,筹钱和购买配件。这样,研制飞机暂时中断。此后,飞机研究与制造就以李宝焌为主角了。
与此同时,两人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首次向国人提出了空战的观念。当时的飞机还很简单。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家一号”,其机身是用棉布糊在柳树枝上制成的,当时英国的飞机机身,是竹子制成的。而李宝焌、刘佐成即已预见飞机能投弹、安装机关炮射击、高空摄影侦察等实战价值。
1910年11月19日,他俩发起成立航空研究会。1910年12月,上海《东方杂志》发表了李宝焌航空论文《研究飞行机报告》,被航空界称为我国第一篇航空论文。文中提出,“或用火药向后焚烧而推前(喷气推进)”。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而李宝焌、刘佐成的理论创建则早了近30年。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李宝焌担任南京国民政府飞行营营长,刘佐成任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团副。他们再度合作研制飞机。
3月6日,李宝焌在南京自己的营部驾机成功飞行。这是中国人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在祖国的蓝天第一次成功飞行,南京临时政府向李宝焌颁发了奖状和勋章。李宝焌为筹建空军北伐而积劳成疾,病逝于同年10月6日。
1920年,刘佐成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航空大队长,第二年在天津创办出版发行《飞行杂志》。北伐胜利后,刘佐成到南京政府任航空署参谋,并继续主编《飞行杂志》。
刘佐成洁身自好,一生不贪。在追随孙中山时期,他将他父亲在上海等地卖笋卖木材的钱都取走买了军火,支援革命党人。1943年,他在贫困交加中病逝于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