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品:闽茶“原生带”

e三明   阅读

image.png

“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茶叶看福建”,而三明茶自古就是闽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更是福建茶的代表作、新看点。

三明有“中国绿都”的美称,北靠武夷,南倚戴云,受两山恩泽,怀抱无数古茶、野茶,是闽茶的“原生带”。

如今,武夷山脉南麓的宁化县治平畲族乡的高山千亩野生茶制成岩茶,可比武夷岩茶。戴云山北段、尤溪县汤川乡赤墓村普济寺千亩野生茶长在苦竹林下,全国罕见,这种“苦竹茶”一年仅产几百斤,是“茶仙”朱熹酷爱的家乡味道。三明全市这样的野生茶、半野生茶发现近20片,8处列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项目。

福建人爱泡工夫茶,三明的泡茶工夫更加深厚、久远。宁化、清流、明溪、将乐、泰宁、建宁一带的擂茶,以当地老茶、野茶为主料,或煮或擂,传承一千多年,是原始茶、早期茶的孑遗,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十世纪中叶,尤溪中仙明山寺周边种茶,传至全县。南宋以来,三明各地均为茶区,明代以后,三明已是名茶纷呈。沙县锣钹顶周边茶山终年山雾滋润,茶香浓郁,这里产的“吕峰茶”,闽中最佳,因采茶时黑蛇缠树,又称“黑蛇茶”,传至闽南,改称“乌龙茶”。清代,沙县红边茶无需火烘而用日晒,壮实乌润,香气浓郁,带有兰花香味,醇厚回甘,汤色橙红,叶片红边鲜艳,“堪与武夷名种媲美”。那时,明溪紫云茶、宁化延祥茶、泰宁嵋峰云雾茶、建宁探春名扬一方,宁化延祥茶、明溪华山茶、泰宁毛峰茶属高山“绿毛茶”,被列为明清贡品;建宁全县均出优质岩茶;清末沙县琅口成为三明茶叶最主要的集散地,当地乌龙、红边大量出口。

福建是中国第一茶乡,三明则是福建潜力最大、优势最突出的多茶类产区,主产绿茶、乌龙茶、红茶三大类,兼有少量白茶、黑茶及独具三明特色的野生茶,其中不少是福建茶的代表作品:名优绿茶是福建亮点,品种齐全、品质优异;乌龙茶是后起之秀,铁观音是继泉州、漳州之后的第三大产区,金观音品质全省最优;红茶异军突起,独具花果香气、甘醇甜爽。2000年以来,三明有30多种茶样在“中茶杯”、“中绿杯”、“闽茶标”等赛事下获金、银、铜奖。

目前,三明市约25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10%)以茶为业,茶园近40万亩,年产量3.1万余吨,产值30多亿元。8个县(市)茶园超万亩,6个县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尤溪、大田茶园超过8万亩,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省级现代农业(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县。大田县为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是中国高山茶之乡和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尤溪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是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茶叶面积、产量全市第一,明前茶福建上市最早,“尤溪绿茶”获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大田、尤溪、沙县、永安、明溪、宁化、清流等7县(市)被列为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

三明的茶园超过六成在海拔600米以上,都是“头戴帽、腰缠带、脚穿鞋”。“台湾乌龙”东方美人茶在大田开枝散叶,产量突破100吨,产值过1亿元。尤溪天顺茶业引领尤溪红茶创新,传承蔡襄龙团茶工艺,首创龙凤红茶团,销往宝岛……在福建茶繁荣的新时代,三明名茶发力抢滩,赢得满堂喝彩。

现在,三明好茶注入了新灵魂——“尚书品”。2013年9月8日,三明茶业公共品牌“尚书品”全面启动。2014年9月,《尚书品茶》三明农业标准出台,三明名茶有了统一的标准,开启国内茶叶公共品牌管理标准先河。仙顶、云富、碧叶馨、境元、盘兰、一笔峰、客祖红韵、蓬莱、梦园、岬顶、象山岩、菁英等28家三明名茶,加入“尚书品”大家庭,并在舌尖上构建出福建“茶之道”:

闽之韵在于茶。茶是福建的生态名片,是福建人共同的好味道。

茶之味在于品。茶可以打开心灵。茶靠品,品字三口,是多人之口,是大众的、民族的,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品之道在于“尚书品”。尚书,不仅是我国古代高级官员的品衔头,又是上古珍贵的文献,代表“真实、可信、可敬”的涵义。“真”、“信”、“敬”,是我们品茶的本味。

“尚书品”品牌释义

“尚书”乃中华首部散文集,借喻三明上乘茗茶之茶感,特具“形散神不散”之韵,故有“尚书品”称谓。

山水云雾出尚书品,品正源清,天赐之真实也;茶质茶道出尚书品,表里如一,地灵之可信也;茶情茶艺出尚书品,境界高远,人杰之可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