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菜系 凭借闽中区位的唯一性和生态的独特性,兼容并蓄各种饮食文化,就地取材,“土菜”精做、精菜细做、五味调和,由民间创造而形成的三明菜系:既有明晰的八闽各地菜式、混搭的“福建味”,又保存着鲜明的“明菜”个性,有机、本色、营养均衡、想象力丰富;它们以风情各异、亲切感人的姿势出炉上桌——一部“明菜演义”在你的味蕾上演无尽的喜悦与回味。
混搭的“福建味”
三明菜好吃,三明人会吃。
这好吃,大概有四个要素:首先,三明的生态环境,在福建有其典型性,海拔从72米飞跃到1858米,地域从东南角的尤溪口,横跨到西北角的金铙山,是福建唯一与闽南、闽北、闽东、闽西四大区域相连接的城市,这种地理和气候的大跨度,有助于多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使得三明可以领受更多大自然的馈赠。其次,三明特有的“居闽中、连四方”的地利之便,各路食谱得以快速汇聚和流变;再次,三明历史上行政区划分分合合,带来各种饮食文化的习俗和偏好,为“特色”做足了铺垫;最后,从1958年开始,三明成为新兴移民城市,各地的饮食也随之登堂入室,高声合唱“八闽风味来相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明菜”不仅有丰富的“福建味”,外省、乃至国外的食谱也乘势而入,杂糅出“中国味”、“世界味”、“混合味”。因此,三明菜也可以说是“混搭菜”,各地的风味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它们的前世今生。
外地人上了三明的酒桌,会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福州“佛跳墙”、泉州面线糊、厦门土笋冻、漳州荔枝肉、福清鲨鱼丸、同安丰肉、兴化粉、武夷山龙凤汤、汀州府白斩鸡等等,还有红米饭、南瓜汤、豆腐皮这些“土货”。其实,这些不是简单的舶来品——1958年后,三明成为新兴移民城市,闽南、福州、莆田等地工人作为首批建设者,还有之后上海、江苏等地企业连厂带人来到三明,各地的风味随之跃上众人的舌尖,让你的味蕾在亢奋中重温故乡。
当然,外地也可以搞出一桌“福建菜”、满汉全席等等,但那是工业式的引进,而三明的“福建菜”,则是土生土长、缓慢进化的,有本土的基因和时间的味道。比如闽北的腊鸭,在三明可以找到农家正在烧煮的灶台,而在厦门,你只能吃到快递来的“远方味道”——经过时空的转换,不管包装是如何的“真空”,也永远无法还原它的“真味”。
在食物链找到最完整的家
三明的生态链,就是三明完整的食物链,双方一脉相承,生死相依,携手演出生生不息的“生态恋”。大跨度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又源源不断提供了不同区域、不同品类的地道食材。因此,生活在三明,可以“不合潮流”,谢绝工业化,收获更多大自然的厚爱和“母亲的味道”。
“三大贡品”,是其中的代表。
建宁白莲品质优良,一泡就烂,久煮不散,历史上被列为贡品。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多次提到“建莲”,大观园里贾母、宝玉、黛玉、宝钗都喝“建莲红枣汤”,秦可卿病重,张太医处方中特别交代“建莲子七粒去心”做药引。1984年4月26日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李先念主席在人民大会堂设国宴招待,第八道菜就是“冰糖银耳建莲”。1996年建宁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
此外,米中珍品——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宁化河龙贡米;还有传说中的“贡鸡”,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路过贡川镇会清桥时吃的。
在三明,这类地产品还有很多,都是很有故事的“古早味”,它们让你想起过去,挽住日渐淡隐的故乡。
总之,“明菜”用慢节奏来呵护食物的天性,把凡鱼野蔬做成人间至味。它离工业更远,离乡愁更近,很好地解决了食物和家的关系。
“本味主义”与“全字号”的味蕾狂欢
三明人会吃,还常常体现在煮法“土”,吃法也“土”。他们崇尚天然,喜欢本色烹饪,对所谓的“深加工”敬而远之。
宁化生鱼片流传到日本,早已声名鹊起,享誉世界。这一美食就是古人说的“生鱼脍”,在《诗经》里叫“庖鳖脍鲤”,是来自周王朝的美食;宁化的田鼠干、大田的糟兔、泰宁的碧玉卷、三明的清明粿、梅列饭汤花、三元磨浆粿等等,都保留着大自然丰富的意味。
在三明,凡是“土字号”食材,都不屑与工业化的佐料为伍。它们大巧若拙,以妙契众口为追求,比如土鸡土鸭,还有大田的大骨头,一般只放一些盐、草根,最多再加一些葱姜蒜,味道就已经非常鲜美。这种“大道至简”的烹饪哲学,锁定了食物的本味和本色,使三明人成为“本味主义”的追寻者和弘扬者。
和“土法”相呼应的,是三明人喜欢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来确保食材的最大效用和口味上的“全方位体验”,这就是“全字号”宴席,例如:安砂渔场有机鱼的全鱼宴、永安全笋宴、明溪的全菇宴、清流全羊宴、夏茂的全牛宴等等。
在福建,有据可考的饮食文化史,最久远的,应该是三明——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三明人就在万寿岩的渔塘溪畔过着渔猎生活,在船帆洞、灵峰洞的堆积层中,至今还存有远古人类石制砍砸器,以及巨貘、犀牛等古老动物的骨头碎片化石、火攻物的灰烬等,仿佛让我们看见远古人用石制器砍砸分割动物肉,边上的火堆正在烧烤,袅袅散发着肉香。这些可以说是原始人类最早的烧烤图和饮食图腾。
在三明吃饭,也许满嘴都是八闽的家乡味,也许就回到二十万年前。
附:明菜系经典菜谱
梅列天山八珍汤 三明是全国菌类研究基地,菌类品种丰富;该汤系厨师通过长时间的炖制而成的汤中珍品。
三元莘口薰味自古以来,三明各地就有用“米”熏制食用禽兽的风俗。“熏味”采用当地农家古制秘方,具有风味独特,食而不腻的特点。
永安安砂有机鱼安砂水库是福建最大的有机鱼生产基地。经测定,安砂鱼富含17种氨基酸,尤其是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更高;口味醇正,味道鲜美,是顶级健康食品。
永安酒糟笋永安特产笋干,又称“闽笋干”、“贡笋干”,具有肉厚节密、色泽金黄、笋富美味、口感脆嫩的特点,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沙县豆腐丸 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小吃,其色白润、味鲜美。
沙阳板鸭 用料考究,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精制而成,有清香、香辣、香熏等风味。
宁化生鱼片 客家第一大菜,早已流传到日本、享誉世界。切生鱼片是个细活,好的厨师切一条3斤左右活草鱼只需两三分钟,且薄如蝉羽,味爽滑嫩。
宁化烧麦 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烧卖扁食有何难,三肠两割我也会。”足见影响广泛。烧卖带有“馅”,承传了中原面食的技艺,是客家人最喜欢的饮食之一。
明溪野生红菇煲土鸡 以醇厚鲜美、清香爽口、汤色清红而著称。含有人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滋阴、补肾、润肺养颜等功效。
尤溪筷子面 与筷子一样粗,象征着吉利长寿,是逢年过节宴席上的第一道菜。
将乐大卷 客家传统宴席上的主菜,主料是豆腐萝卜、瘦肉、笋等,调入适量的地瓜粉、酱油、麻油、葱花。
泰宁碧绿卷 著名小吃,俗名叫做“韭菜糍”,属于闽菜系。这种小吃,香软润滑、咸辣可口、色香味俱全,需趁热食用。
大田武陵烤兔 来自“肉兔之乡”——大田县武陵乡。 “红糟兔”是大田百姓家中办酒席时不可或缺的佳肴。
大田石牌大骨头 以家养的猪骨为原料,整块下锅用绿色调味品和中草药入锅底,保留特有的高蛋白、钙等营养成份。
清流腐竹 清流嵩溪腐竹久负盛名,清流民谚:“一年到头吃不怕的是白米饭,一年四季食不厌的是嵩溪豆腐皮。”
清流黄羊 清流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肉质细嫩、膻味轻、味道鲜美独特、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