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是源自东汉的一种名饮料,被称为“中国茶文化孑遗”和“活化石”。与咖啡、奶茶等外来饮品相比,擂茶味纯、香浓、有机,以“健脾养胃”的方式,告诉你什么叫做“客家味”。
在三明,擂茶历史悠久,因数千年前客家先民迁徙至闽西北,将喝擂茶这一民俗保留至今。其制作因各地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们固有的风俗习惯而有所不同,如今三明下辖的将乐、宁化以及泰宁等地客家居民均有品饮擂茶的习惯,其代表流派以将乐、宁化为主。
每逢婚庆、寿诞、乔迁等喜事、大事,请人喝擂茶都是必不可少的待客礼节。
附:将乐和宁化擂茶的异同点
将乐擂茶
原料:以芝麻、茶叶、陈皮为主,并根据需要变换不同配料,如鱼腥草、川芎、藿香、凤尾草等,正宗的将乐擂茶一般不加大米、食盐。
制作器具和方式:制作时将原料置于陶罐中俗称擂钵(口径约35厘米、内壁有辐射状纹理的陶制器皿),站立手持擂棍(一根约70厘米长的茶树枝或白蛇藤作成的擂茶棍)旋磨,期间可将芝麻倒进擂钵与基本擂好的配料混合,待原料被磨成细末或糊状后加滚开水搅泡,反复研磨二、三次,再用笊篱滤去渣滓,一钵淡雅醇香的擂茶就制成了。
功效:酒足饭饱之后喝上几口,顿感油腻尽退;炎炎酷暑时,更有“日饮两碗擂茶,胜吃两剂补药”的说法。
宁化擂茶
原料:以野生青草药为主(鱼腥草、车前草、薄荷叶、艾叶、小叶金钱等),佐料丰富,如花生仁、红豆、粉皮、粉干、瘦肉、猪小肠等数十种,还会加入些许茶籽油、芝麻、食盐。
制作器具和方式:制作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擂钵(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手握擂持(用樟木或油茶树干做成),频频擂捣、旋转,将擂钵内的野生青草药加茶油充分擂成稀泥状。同时,锅里烧水,各种配料有选择地放入锅中煮熟,再将擂好的“茶泥”倒入锅中搅拌,再放入一些葱花、芹菜、芝麻等香料,密闭片刻,这钵擂茶就大功告成了。
功效:不仅能解渴、充饥,与将乐擂茶一样有清凉降火、消痰化气、健脾养胃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