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县(市、区)地名由来

e三明   阅读

image.png

梅列区:方言谐音  唐代时因方言称“尾历”。清朝以方言谐音,将“尾历”改称“梅列”。

三元区:含唐代三胞胎兄弟名字  传说远在唐代,当地有一安氏产下三胞胎,长子取名龙元,次子取名狮元,末子取名豹元,三兄弟皆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为三元。

永安市:求“永久安定”之意  永安置县之前为沙县浮流司。明朝中叶,农民领袖邓茂七发动沙县二十四都农民起义,后被镇压。朝廷因而在浮流另立县治,取名“永安”,寓意“永久安定”。

明溪县:大小阜相对如“明”  古称珩城,1098年设明溪驿,因两岸有大小阜相对如“明”字,故名。1470年建县,称归化县。1933年4月,因县名与绥远省归化城同名而改为明溪县。

清流县:溪流回环清澈  1098年置县。因流经县城的龙津河呈“S”型,加上河流清澈,故以“溪流回环清澈”而得名。

宁化县:“宁靖归化”之意  古称黄连峒,唐初升为黄连镇,其后升格为黄连县。742年,因忌讳县名与极苦中药黄连同名,建县功臣罗令纪顺从民意,取“宁靖归化”之意,更名为宁化县,并沿用至今。

泰宁县:皇帝赐名  泰宁原名归化,宋朝时该县状元叶祖洽委托好友张汝贤奏请朝廷更改县名,宋哲宗以为该县习俗淳厚,文风鼎盛,人文地理类山东曲阜,便将孔子家乡阙里府号“泰宁”赐为县,名寓“泰平、安宁”之意,这一县名沿用至今。

建宁县:“建州”和“义宁军”各取一字  唐末,黄连镇(今建宁县)人陈岩率九龙军守土有功,被朝廷表为义宁军。946年,改黄连镇为永安镇,翌年又改为永安场。958年,升永安场为建宁县,隶属建州,由“建州”和“义宁军”各取一字得名。

将乐县:因将溪而得名  又称古镛城,是福建省最早建县的7个古县之一。260年,析建安之西校乡设置将乐县,属建安郡。因“水来自将溪而越王乐野宫在是”,又以“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故名“将乐”。

沙县:由“沙村”而来  “沙县”一名源于沙源地、沙戍、沙村县。现存沙县最早志书明嘉靖《重修沙县志》载:东晋太元四年,始析南平县沙源地为沙戍,刘宋元嘉中,即其地县之,易名“沙村”。《福建郡县释名》记载:沙县因“县多沙洲”而得名。

尤溪县:避闽王王审知名讳  又称沈城。741年设县,名沈溪县,唐末为避闽王王审知讳而改“沈”为“尤”,由此沈溪称为尤溪。

大田县:因有“大小田”  又称岩城。1535年置县,因治所地址位于大小田处,取县名为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