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在怀里的精神家园

e三明   阅读

为什么要编撰这本书?简单地说,我们需要一本“描写自己”的通俗读本。

三明是一座地处内陆山区的中小移民城市,加上建市才50多年,不论是本埠还是外地,不少人对这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态地貌还不熟知,这让我们有很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从小的来说,不懂三明,怎么能说你是三明人?怎么热爱这座城市,怎么为它打拼?从大的来说,没有文化自信,就会对养育你的家园产生疏离感、陌生感,就会产生“无根城市”、“无根人生”的慨叹,失去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

因此,我们尝试从多维的视角,对三明进行解读和链接,目的有三:一、让我们能够仔细打量三明在古老中华和八闽大地上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情怀;二、在发掘中,提炼智慧、强化自信,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把准方向,挂准档位;三、在急行军的现代化进程中,祈望这本书成为揣在怀里的故乡,既是最浓的乡愁,也是最好的解药,让你思索流连、感恩开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有更多的笃定和挚爱。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几乎每一个区域,哪怕是最偏远、最默默无闻的县市乡镇,都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历史遗存,闪耀着各自的骄傲与自豪。但人们又总是不满足于这些“似曾相识”的闪光点,更愿意追寻历史的足迹,发现它们“与众不同”的秉赋与性格,挖掘出专属的“这一个”,这是本书的编撰“痛点”和“兴奋点”。

准确、有趣、留得住,也是本书希望达到的目标。所以,我们做这样的努力:在表述上,追求严谨庄重、自由鲜活,融故事性、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在语言上,注重简洁、张力、有质感、易传播。我们为此辛劳探索、纠结困顿,也在创见中豁然开朗、喜乐激漾胸膛。

从筹划、编撰到设计、印刷,这本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可以说,每个文字都渗透着参与者的才情和体温。诗人艾青的诗句,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三明市委书记邓本元先生,从选材、文本、风格、表述到主题等等方面的确立,作了具体而微的创见性策划和指导;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詹积富、副部长陈兴万、原三明市委政研室主任吕国健三位先生在板块的设置、主题的提炼、文章的修饰和组织协调等方面,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和有力支持;编撰者以完美主义的极致追求,为每一篇文章的编写、求证和修饰倾尽才情;市、县有关部门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平面设计师反复斟酌、不厌其烦设计好每一个页面;下列同志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洪华堂、黄莱笙、蔡建境、黄荣发、王仁荣、杨韬、萧春雷、卢辉、陈美高、杨庆祯、王长达、冯敏飞、江振忠、吴世良、李伦、戴先良、邓享璋,在这里,向所有为本书付出劳动的人士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欢迎并感谢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教。

一座城市的优秀品格,靠时间的打磨和检验,好书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