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推动三明客家文化发掘与弘扬

e三明   阅读

  

image.png

石壁客家祖地祭祀主轴区全景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客家事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也给三明的客家事业带来了巨变。三明市是客家祖地,客家大市,全市12个县(市、区)有10个客家县(市、区),客家人口近200万。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称汉族客家民系。在唐宋元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等原因,中原汉人或主动或被动辗转南迁,其中有一支迁入闽、赣、粤边,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畲族等)和原住民融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客家先民,进而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因为在客家先民中汉人占了绝对多数等诸方面的优势,形成的民系被客家学研究鼻祖罗香林先生称为客家民系并为国家和人民所共认,一直沿用至今。三明市是闽、赣、粤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民系及其客家文化形成、发展、播迁的重要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三明客家文化积淀深厚,客家文化资源丰富。所谓文化资源,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是指一切留有人类印记、承载人类文明,反映不同民族历史进程和生活面貌,可用于文化产业的物质对象和精神对象。客家民系在形成、发展、播迁中,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改革开放前,大陆上的客家热并没有掀起,客家文化资源并没有很好发挥其作用,在社会上,对客家没有多大的认识,“身为客家不知客”的现象普遍存在,严格地说对客家的认识还处于一片空白。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掀起了以寻根祭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为主要特点的客家热,这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迈开了大步。在这种大背景下,大量海外客属华侨、华人不断回国旅游观光、寻根问祖,海内外客属广泛开展联谊交流活动,三明市是客家人的聚居区,这种活动更是方兴未艾。面对这种新形势、新特点,三明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市、区)党政高度重视,认为这一趋势对促进三明客家事业发展,弘扬客家文化,推动三明与世界的联谊交流,加快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予以引导、推动,使三明市的客家事业面貌焕然一新。

一、客家研究,使三明演绎成了客家祖地

客家热的兴起,必然推动客家研究,客家研究专家刘善群先生,是三明客家研究第一人,去年他从事客家研究30周年,那么三明开展客家研究,比较准确的时间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三明在客家研究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1.党委政府批准成立了市、县(市、区)客家联谊会和客家文化研究会。1992年成立了宁化县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和客家研究会。200011月成立了三明市客家联谊会,2001年成立了三明市客家文化与华侨研究会。随后,其他县(市、区)客联会相继成立,全市有市、县(市、区)客联会11个,三明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等客家文化研究会(所)建立7家。各研究机构都有一批兼职研究人员。

2.广泛开展客家文化的研究,着重对三明市客家源流开展了研究。要确定一个市、县(市、区)是否是客家和客家祖地,首要问题就要搞清此地的客家源流。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三明与客家”“石壁与客家”“沙溪流域(清流、明溪、永安、沙县及梅列、三元二区)与客家”“金溪流域(建、泰、将)与客家”的关系的研究,把这些市县区与客家的关系搞清楚。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把“石壁与客家”关系的研究作为突破点。因为,外地许多姓氏寻根寻到石壁,同时,民间曾流传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说明宁化县石壁村曾发生过重大事件。“大槐树”在山西省洪洞县,明代组织了大移民,这是当时政府组织发送移民的地方。史料显示,元末战乱之后,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创伤,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统治,朱元璋采取移民政策,自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达百万之众。“石壁村”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呢?原来在唐宋元初时期接收过大量因避战乱等原因而辗转南迁的中原汉人,仅在石壁客家公祠就排了210个姓氏祖宗牌位。虽然“大槐树”与“石壁村”所发生的事在时间和性质上都不同,不能相提并论,但老百姓把之联系在一起,不过在“移民”这两个字上是相近的,只不过一个是主动组织发送移民,一个是承接南迁的中原汉人。我们姑且按民间的说法,把“石壁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在开展“石壁与客家”关系的研究中,宁化刘善群、张恩庭先生带领一批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包括了闽赣粤边客家大本营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研究了中国的战争史、民族史、移民史,结合石壁的具体情况包括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及石壁与周边的关系等,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撰写了大量论著和其他书籍,如《客家与宁化石壁》《客家与石壁史论》《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化县志》《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丛书》《客家礼俗》等。这些论著集中体现了宁化石壁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播迁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关于客家民系形成中心地域探讨》一文中说:“……在唐末至北宋,具备形成客家民系条件的地域是宁化(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地区”“宁化石壁是中原移民避难生息的乐土”“宁化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集结点”“宁化石壁是大多数客家人公认的祖居地”“宁化石壁是客家语言、文化习俗的摇篮”。在《石壁价值的论证与开发》一文中更进一步指出“宁化石壁在客家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她定位为客家早期聚散中心、客家摇篮、客家祖地,这便是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同时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宁化的同志为了检验石壁定位的准确性,先后召开了三届“石壁与客家”为主题的世界客属学术研讨会,邀请许多海内外专家一起来研究石壁与客家的关系。这些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和结论都编入了《论石壁》一书,对石壁在闽赣粤边客家民系形成、发展、播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共识:“石壁是客家总祖地”“石壁是客家摇篮”“石壁是客家圣地”“石壁是客家早期聚散中心”。这一共识与宁化方面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一定位不仅揭示了客家民系在赣闽粤边形成、发展、播迁的全貌,而且更显示了石壁在其中的地位,意义重大。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劳格文先生说:“根据我六次来到宁化实地考察了解,查阅大量资料、族谱、县志及报道,我对宁化一些乡镇村老者的访问调查,宁化石壁确实有客家的象征性、代表性、重要性……”

image.png

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

专家学者给宁化石壁在客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对三明市来说意义不言而喻。客家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罗香林先生写道:“广东各姓谱乘,多载其上世以避黄巢之乱,曾寄居宁化石壁村葛藤坑,因而转徙各地”“考宁化旧为黄连镇地,属闽绥城县,而绥城全境甚广,凡今日建宁、宁化、将乐、归化等县,唐时皆其属地,就中除建宁一地较不安靖外,其余似皆为避难良所。”其实建宁也是安靖的,连黄巢起义军都没进入建宁县界。这里罗先生说的是宁化与其周边的县关系密切,都是中原南迁汉人的避难良所。翻开历史,清流、明溪(归化)县域大部分原属宁化,石壁方圆几百公里,石壁地位一定,宁化地位当然就确定了,清流、明溪在客家史上的地位自然也跟着定了。沙溪流域的永安、三元、梅列、沙县和金溪流域的将乐、泰宁、建宁,这些县(市、区)与宁、清、归三县许多是互为邻居,历史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都是闽赣粤边客家大本营的组成部分,据福建省客家研究院林开钦院长研究,唐宋时期中原汉人南迁到闽赣粤边四条主要线路有三条进入三明,其中一条自石城经站岭隘进入宁化,第二条由仙霞岭进入金溪流域,第三条溯闽江而上进入闽江上游三明各县(市、区),说明三明这些县(市、区)同样接纳了大量中原南迁汉人,也都一起参与了客家民系形成、发展、播迁的全过程。这些县(市、区)的专家学者也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各自县(市、区)的客家源流,确认了其属客家县,这样三明自然是客家祖地了。林开钦先生撰写出版的《客家通史》把赣闽粤边确认为客家祖地,三明属赣闽粤边,当然是客家祖地了。这样三明从一个不知是客家的地区,演绎成了客家祖地,名扬四海,为打客家牌奠定了基础。

二、举办祭祖大典,山乡变成世界大舞台

宁化及其石壁经历了客家民系形成、发展、播迁的全过程。在唐后期和两宋时期,中原南迁汉人涌入,人口猛增,如南宋中期全县有38000户、11万多人,成了历史新高,但到明代后,大量人口外迁,如明万历元年(1573年),全县只剩569829199人。人口的减少,带来了村庄的破落,因此,后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海内外一些姓氏派员带着族谱到宁化及其石壁寻根觅祖,但时过境迁,找不到宗人、祖祠,很失望。如何让外来寻根者有焚香、叩头、诉说衷肠、表达哀思和孝心、祈求保佑的场所,宁化县的领导和相关方面的同志,就考虑择地建立“众家祠堂”(公祠)。在有关方面和群众的支持下,自1992年就开始在石壁村兴建客家公祠。公祠坐落在土楼山的半坡上,背依武夷山脉,是一座仿古宫殿式建筑,气势宏伟壮观。门楼上挂着精制祠匾,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1995年专为公祠书写的“客家公祠”四个雄浑俊雅的大字。公祠占地3000余平方米,三大进,由宽大的回廊连成一体。第一进是前厅和天井;第二进是正殿,谓“玉屏堂”(石壁曾名玉屏),神坛上奉祀“客家始祖神位”和姓氏始祖牌位;第三进是文博阁。附属建筑有牌坊、碑廊、碑亭、广场、客家之路,“客家祖地”牌坊是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公祠安置的姓氏始祖牌位,1995年进位时安置128个,后陆续增至161个,至今,宁化学者已查证同宁化及其石壁有渊源关系的客家姓氏210姓以上,始祖牌位应增至210个以上。为了适应祭祀大典的需要,公祠扩建了祭祀大殿怀祖殿(由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题字),能容万人的祭祀广场和客家名人塑像等。外围已建设施有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客家博物馆,待建的有民俗文化村等,统称为“客家祖地文化园”。公祠建设得到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得到马来西亚居銮客家公会和香港永芳集团公司姚森良、姚美良局绅的鼎力支持,他们不仅捐款,而且在海外发动客家乡贤回宁化祭祖,姚森良先生坚持率团届届参与,并担任主祭多届。

image.png

宁化石壁世界客家祖地祭祖大典盛况

客家公祠是客家人的总家庙、朝圣中心。客家公祠于1995年竣工。当年1128日,隆重举行落成典礼和首届世界客属石壁公祠祭祖大典。出席大典的有省、市相关领导,嘉宾有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的代表团队。参加活动达5万余人。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216个客家社团和首领、20个国内单位和个人,向大典发来贺电、贺函。祭祖大典在世界特别是海内外客家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回响,一个回大陆寻根祭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联谊交流的热潮蓬勃兴起。自此,石壁祭祖大典年年举办,至今已举办23届。每届活动的主题大致围绕“寻根谒祖、文化研究、旅游考察、联谊交流、共谋发展”等方面展开。为了推动寻根祭祖和祖地石壁建设发展,还成立了公祠董事会,董事长是马来西亚客属总会名誉会长、拿督吴德芳。同时,宁化县政府还把对石壁建设作出过贡献的海内外客属乡贤评选为“石壁功勋”进行表彰,表彰6批约30人。时至今日,石壁祭祖大典不断拓展,由原先县级发展到市级、省级多部门参与,加上社会有关社团、姓氏宗亲会等一起联办,形成一定规模和巨大影响。据英国国家电台BBC估测,全球客家人有1.2亿,分布在8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过石壁祭祖的有中国(包括港、澳、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匈牙利、南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万客家乡亲。石壁祭祖大典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和亮丽的品牌,铭刻在全球客家人的心中,祭祖大典已成为团结客家人、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光大客家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活动。由于它的作用和影响,中央台办、国台办于20131016日授予石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牌”,中国侨联于20151013日授予石壁“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牌”。这使山乡变成了轰轰烈烈的世界大舞台。

三、开创历史办盛会,山城阔步走向世界

这里说的盛会特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下简称世客会),三明以前没有办过此类大会,201211月在三明举办第25届世客会,三明真是开创了历史。山城指的是三明。

世客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性华人盛会,也是全球客家人恳亲联谊最大型的会议。自1971年在香港首届大会举办以来,规模逐渐扩大,作用不断凸显,影响日益广泛。原定两年办一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申办的城市越来越多,掀起了争着申办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一年办一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任省长时,代表省委、省政府于龙岩召开的第16届世客会开幕式致词时指出“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充分肯定了客家人的精神。确实,千百年来,客家人以其特有的爱国爱乡、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客家精神,铸就了历久弥新的客家文化,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异国他乡的客家人,在奉献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忘初心,为祖国家乡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三明办世客会,怎么办?省人大副主任、时任三明市委书记、第25届世客会组委会主任黄琪玉指出,三明办世客会的目的在于为五洲四海的客家人相聚团圆创造一个机会,搭建一个平台,三明也借此机会,充分展现客家祖地的独特风采,充分展示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的良好形象,让世界了解三明,使三明走向世界。为了办好大会,三明市坚持“恳亲联谊、交流合作、集聚力量、共谋发展”的办会理念,围绕“根系祖地、客聚三明”主题,突出“祖地、对台、青年”三大特色,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精心组织,周密运作,力求把第25届世客会办成一次展示客家风情,弘扬客家文化的盛会,一次恳亲联谊,共谋发展的盛会,一次独具特色,热烈隆重的盛会。

根系祖地,客聚三明。20121120日晚,第25届世客会在三明新体育场隆重开幕。体育场,灯火辉煌,流光溢彩,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贤达,带着浓浓的乡情,带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相聚福建三明,恳亲联谊,参加盛会。

image.png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克辉,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外交部副部长宋涛,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梁国扬,海协会副会长王富卿,福建省领导袁锦贵、倪岳峰、张燮飞、李祖可、叶继革、雷春美,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新岚,空军原副政委、中将杨英昌,原国防科工委计划部主任、少将黄宁,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张胜友,福建省级老领导袁启彤、林开钦、黄贤模、谢先文、王美香、叶家松等出席了开幕式。

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原主席曾永森,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黄石华,印尼客属联谊总会副总主席曾季瑾,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曾智明,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总会名誉会长吴德芳,台湾新竹县县长、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邱镜淳,香港必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叶嘉星等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客属社团团长和客属乡亲,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邓子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郑有炓,中央、省有关部门领导和兄弟省、市嘉宾,客家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三明市几套班子领导和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上,福建省人民政府原主要领导代表省委省政府致词,他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强调了福建是全国重要的客属地区,三明是客家祖籍地,宁化是客家祖地。热情好客的福建人民,真诚欢迎广大客属乡亲,走进福建,走进三明,寻根谒祖,探亲访友,交流合作,共享商机,共谋发展,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并对这次大会召开的伟大意义给予充分肯定,指出这对于增进世界客属情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对外开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吴伯雄在开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今天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乡亲来到客家最重要的祖籍地三明市参加盛会,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这几年世客会一届比一届办得出色,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精彩。特别这次第25届世客会办得美轮美奂,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乡亲,对福建和三明全市上下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他希望全球客家人在经济合作上手携手,在文化交流中心连心,共同把中华客家文化传统维护好传承好。黄琪玉代表市委、市政府和三明市客家祖地273万人民对来参会的领导、嘉宾和各地客家贤达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了在大家支持下一定要把大会办好,办出特色。时任大会组委执行主任、市长邓本元主持了开幕式。中央统战部和中华海外联谊会、国务院侨办、广东省湛江市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现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等海内外77个部门、单位、社团和个人专门发来贺电、贺信和贺函。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本届恳亲大会的海内外社团有215个,参会代表5000余人,覆盖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外客家社团56个,台湾社团19个,港澳社团13个。如果把本地(含县)参与活动的群众统计在内,预计在5万至10万人次。

本届世客会,内容丰富,除开幕式外,安排了大型文艺晚会,演出了一系列精彩的客家节目,全面展示了三明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彰显三明客家人的好客与热情,让参会的海内外客属乡亲感受祖地情怀和乡音乡情,大会召开了主席团会议,听取了三明关于大会筹备工作、大会议程和日程安排。听取了印尼关于第26届世客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决定通过了第27届申办城市的申办报告,授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特别贡献奖”称号;大会组委会在永安市举办了“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主题是“三明与客家”。林开钦、黄贤模以及省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三明市政协主席、市客联会会长袁德俊主持会议,黄贤模致词,海内外客家研究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会议。大会收到论文232篇。大会组委会编辑出版了《三明客家史略》《三明客家大观》和《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会组委会在宁化石壁祖地举办了第25届世客会祭祖大典,8000多人参加,共同纪念客家先祖的丰功伟绩,感怀列祖列宗的深恩厚德,传承千年灿烂的客家文化,弘扬薪火永续的客家精神;大会组委会还在清流灵台山客家文化园(定光文化园)举行了朝觐典礼,6000多人参加。大会期间,举行了经贸洽谈,有20个项目上台签约,总投资42.7亿元。统观大会全貌,确确实实是规模大、隆重而热烈的盛会,展示了客家文化,弘扬了客家精神,增进了全球客家地区的情谊,架起了互相联谊交往的桥梁和编织纽带,使三明在全世界都有了朋友。

四、举办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创建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平台。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随着台湾的解禁(严)和大陆的改革开放,有许多台湾人,尤其是台湾客家人大批大批地回大陆寻根祭祖,探亲访友。因为台湾同胞中绝大多数是汉族,根据林开钦《客家简明读本》,台湾同胞中的客属乡亲80%祖籍福建,据三明专家学者研究,台湾有100多个姓氏与三明有血缘关系。他们的祖先都是客家民系在闽赣粤边形成后于明末清初开始迁移台湾的。面对这种大趋势,“台独”势力慌了手脚,竭力要扼杀这一趋势,说客家不是本质性的存在,把祖籍地当作“血统论”批判,提出“一边一国”,极力去“中国化”,胡说台湾人不是源自大陆,要构建与中华文化不同的“台湾文化”等等,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这当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绝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反对。祖籍在永定的客家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他坚持一个中国,说:“我们的祖先不能选择,我们很骄傲,拥有文化丰富、历史光辉的祖先,是我们共同的最大共识。”为了反对台独,加强两岸的联谊、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有识之士做了许多工作,搭建了一些平台,如“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首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是在200611月在北京联合大学举行的。是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和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文经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徐博东院长说:“此次论坛加深了两岸客家同祖同根同是中国人,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共识。”他还说,两岸就文化经贸交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交流,达成了互惠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伟大愿景。论坛期间刚好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因此,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在论坛致词时表示,奥运在北京举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身为中国人,我更是觉得扬眉吐气。他希望两岸客家乡亲团结和谐,共谋两岸和平与繁荣。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是旨在促进两岸客家文化经济发展,增进客家乡情,弘扬客家精神,共谋客家福祉的高端平台。它先后在北京、厦门、台湾、龙岩、梅州、赣州、三明举办。我市举办的是第七届,是201410月在宁化举办的,是与第二届石壁客家论坛一起办。这届论坛主题是“携手两岸客家,繁荣文化经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务院台办主任助理周宁、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琪玉、省客家研究联谊会会长林开钦等领导嘉宾出席并启动论坛。周宁、饶颖奇、黄琪玉、林开钦分别致词。周宁说,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为传承客家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特别是客家乡亲感情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两岸客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饶颖奇说,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客家研究方兴未艾,希望大家继续为弘扬客家文化,深化客家研究,发展客家事业作出努力。黄琪玉说,闽台两地客家人同根、同祖、同脉、同文,自古以来就有割不断的血脉亲缘。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对于密切闽台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认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作用。林开钦表示,近年来,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在弘扬汉族客家民系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促进两岸和平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成果,作出了新的贡献。实践表明,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是两岸客家有识之士在反台独、推进联谊交流、增进共识、促进和平统一大业中创建的有效平台,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三明市对论坛积极支持,并连续参与主办、承办、协办。

image.png

五、促进文化保护建设,提升了三明文化的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个市也一样,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这个城市的发展繁荣,文化是软实力的体现。因此,各级党政在改革开放中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就三明而言,把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来抓,作出安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掀起了以实施发展繁荣群众文化的《芳草计划》为中心的文化建设高潮。近年来,又掀起了以申报创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热潮。在客家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先后以政府的名义公布了三批非遗项目,予以保护。三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丰富、存续状态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我们把这些包括客家名胜、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教育、客家民俗、客家信仰、客家艺文、客家名人等汇编成《三明客家文化大观》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发行。还把这些报送省客家研究联谊会汇总全省编辑出版发行了福建客家祖地生态文化系列丛书,即:《福建客家著名民居》《福建客家名祠名墓》《福建客家著名景区》《福建客家红色胜地》。三明还搜集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福建卷三明分卷》,包括县(市区)共40部,拍摄了反映中原南迁汉人迁入闽赣粤边的电影(含电视剧)《大南迁》、反映画家黄慎的电视剧《画怪传奇》等。

2.建设了一批客家博物馆(园)。2010年,由省客家研究联谊会报送并纳入省计划建设的项目10个,其中三明有三个:三明市客家博物馆、宁化客家祖地文化园、清流灵台山客家文化园。灵台山客家文化园建有客家人信仰大佛定光佛铜像,高45.99米,还有客家博物馆、文化广场等。现在以上三个大项目已建成。另外,三明还新建朱子(朱熹)文化园(含南山书院)、将乐客家擂茶文化园,正在建设的有沙溪十里闽学(理学)文化长廊等。

3.积极创建和申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弘扬客家文化打下坚实基础。2007年,三明市启动与申报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关工作,制定了《三明市申报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方案》,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申报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福建省及三明市开始了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编制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并于2010年上报文化部。与此同时,建立了长效的客家文化工作机制,将这一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设有专门计划、机构、经费,着重对濒危、易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方位推进重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同时,还积极推进客家文化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品牌。20171月,三明、龙岩获文化部批准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继广东(梅州)、江西(赣南)之后获批的第三个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个实验保护区包含了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三明的其他县(市、区)则也按保护实验区的要求,自觉加强了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

4.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国务院文化部在全国组织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提升他们的生活品位。三明市属第二批(福建只一个)创建市。从201312月始,市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创建经费,另国家补助前后共400万元、省补500万元,投入创建。20164月,通过了文化部验收,10月授牌,成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使中国客家事业面貌焕然一新,也给三明客家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身为客家不知客”的现象很普遍,改革开放至今,客家事业迅猛发展,三明演绎成为客家祖地,成为全球客属寻根竭祖、联谊交流的大平台,成为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成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明客家品牌正在熠熠生辉。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