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国 钦
两省四地,江西的婺源,福建的尤溪、崇安、建阳,都与朱熹的生平紧密相关;婺源是朱熹的祖籍地,尤溪是出生地,崇安是研学地,建阳是终老地,这四地都以 “朱子故里”为荣。但号称“朱子文化城”惟有尤溪。
本文且说几个有关朱子文化城的故事。
1972年,大姐嫁入“南溪书院”
1973年春,我大姐出嫁,嫁给朱熹第27代裔孙朱培金。姐姐出嫁那天,我和弟弟相送到姐夫家。那天,我姐弟三人是坐迎亲队的自行车去的,新嫁娘坐轿子的习俗早改了。朱家老祖宗朱熹的“朱子家礼”已经隐匿不见,婚礼从简。(朱熹生前特别重视“礼”教,他在建阳临终前留下三封遗书,一封给三儿子朱在,令他早归,替自己收拾整理平生诗文;一封给女婿黄干,令他加倍努力修正《礼书》;一封给门生范德念,托他写好《礼书》。)
迎亲队伍在鞭炮声中来到朱家。朱家位于县城水南公山之麓,右侧紧挨开山书院,左侧被木板墙隔开,后来知道那里边是南溪书院遗址。朱家房子是夹于其间的一溜横厝,双层的木构瓦房,不是四合院,自然没有上堂、二堂、天井,朱家便将横厝北头的那间劈成“客厅”,空间十分逼仄。
婚礼上新人不拜天地,不拜公婆,也不对拜。鞠躬敬礼取代了早先新郎新娘的三跪九拜。向毛主席致敬才是不能省略的仪式,客厅墙壁中央上面的毛主席画像微笑着望着参加婚礼的人群。文革以前,朱家客厅上头悬挂的是大幅朱熹像,清代画家的杰作。一天,姐夫的母亲、我们的亲家母风闻红卫兵马上来“破四旧”,匆匆搬梯揭下老祖宗朱熹画像,将画轴卷实藏到屋顶某角落的瓦缝间。这张珍贵的朱熹画像今天仍保存在姐夫的兄长手里。
我做了两天城里人,盘桓于周边,印象最深的几处,一是20多米高的两株沈郎樟;二是扼守石路小巷弯道处三米多高的石构牌坊,上头一面镌刻着“溯源处”三字,背面镌刻“渠清如许”四字;三是开山书院,大门紧闭,无人出入,但在姐夫家二楼走廊上,书院矮小的格局尽落眼底。开山书院有上堂下堂,堂里面的摆设看不到,但两个天井很是荒凉,长满了杂草无人清理。
姐夫家左侧被木板墙隔挡着,看不见里边的建筑物,却不时嗅到一股股难闻的异味。姐夫说,那里面是正在兴建的塑料厂,生产塑料鞋、塑料凳、塑料玩具什么的。我问姐夫,塑料厂正门头怎么有一座旧式门楼,歪歪欲倒,用几根圆木斜斜支撑着?
原来那就是南溪书院残存的门楼。
后来知道门楼里面就是旧时的南溪书院建筑群,包括文公祠、书院主体建筑、半亩塘、观书第等。但我大姐嫁进朱家的年头,南溪书院也就剩下这座烂门楼了。南溪书院由来已久。朱熹去世后第九年(公元1209年),得到皇帝赐予的谥号“文”,从此尤溪人便尊他为“朱文公”。朱熹去世37年(公元1237年),当时的尤溪县令就在朱熹出生的城南郑安道的南溪别墅旁,创建了朱子祠,祀朱松朱熹父子。不久,朱子祠之右扩建了讲堂作为书院,即南溪书院。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邓茂七起义军攻破尤溪县城,南溪书院和城南一带民居毁于战火。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南溪书院得以重修,格局有所变化,文公祠增高为两层,景帝为朱熹钦颁像赞。进入清朝康熙帝为书院赐御书“文山毓哲”匾额。南溪书院又翻新扩建,书院体制日臻完善,并置有学田。命运轮回,1957年,南溪书院又遭蹂躏,南溪书院内的建筑被占作沙尤公路指挥部和林业化工厂。同年,书院内的文公祠和韦斋祠主体建筑毁于工厂的一场大火。1966年,文化大革命其间,临衢门楼上的两块匾额被红卫兵拆下付之一炬。1972年,受“批林批孔批朱熹”运动波击,里面的残余建筑又遭拆除,遗址被县二轻局征作塑料厂建设用地。
塑料厂运行不久,南溪书院残存的门楼终被放倒。那时节朱子文化被当作封资修货色加以扫荡,历史文化被割裂,青少年几乎都不懂本土的历史文化。年少的我完全不明白那些古建筑存在的意义,根本不关心南溪书院残存门楼的命运。甚至,我的脑子里也没有“朱文公”的概念,朱熹是谁,跟我姐夫家有什么关系,我无从知晓,朱家人在非常年代为不惹事生非,不愿轻易论说老祖宗“朱熹”。
1988年,参加“朱熹”塑像揭幕仪式
改革开放后,“朱熹”又从历史深处朝我们走来。有关朱熹的消息不时进入人们的耳廓。
1982年6月20日新华社报道:文化部门文物普查中,在尤溪县梅仙乡乾美村朱熹后裔朱培清家里发现明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经省文物馆鉴别,审定为善本孤本。此本家谱再次印证朱熹出生于尤溪水南郑氏馆舍。
1983年1月29日,我又从广播里得知,在朱熹后裔朱锦堂家发现清康熙刻本《南溪书院志》五卷。
1984年1月17日《三明日报》报道:尤溪县城关居民郑大育献出朱熹手迹的四幅板联: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
1985年5月闻说,省文管会拨款6万元修复南溪书院。
1986年夏,看到《光明日报》上发表该报社记者写的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访朱熹诞生地尤溪》。
此类消息,零零星星,也不是重大新闻,影响面还不够广。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那么一天,朱熹又强势介入了尤溪人的生活。
那是1988年4月24日。高高矗立于尤溪城关交通隘口三角埕中央的朱熹塑像举行揭幕典礼。县长张文成主持仪式,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彭炎、三明市市长李立士等为塑像揭幕,参加揭幕仪式的有三千多人。我是被安排在远处观看的普通教师。
巨幅的红色绒布从朱熹塑像的头上滑落下来,朱熹的脸在东方日光的照射下似乎也映出喜悦的欢容。塑像高9.15米,寓意朱熹农历九月十五生,台座3.9米,寓意朱熹农历三月初九逝世。这尊塑像,是全国最大的朱熹塑像,它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我的眼球,让我思潮涌动。晚上回家后,便把观看朱熹塑像揭幕典礼的感受写成了一幅对联。
对联为:
出生此地无憾 活源润心,卦洲启智,万里长程始足下;
奔走他方有成 理学问世,杏坛传奇,千秋伟绩凭胸襟。
横批:山衔红日君种白云
朱熹塑像全尊古铜色,是以玻璃钢(环氧树脂)铸造。朱文公头戴学士帽,身着宽袖衣袍;目视下方,脸容庄重,须髯浓垂,胸膛直挺。右手曲臂握拳,左手握着书卷,那书看得出是翻看某页后卷起来的。他身躯前倾,左袍下摆上翻,露出左脚鞋尖,暗示他一边漫步一边思考。我眼中的朱熹是一个沉浸在思考中的大学者、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形象。
2005年,朱熹公园和朱子文化研究会
1988年朱熹塑像在尤溪交通枢纽三角埕的落成,可以视作尤溪朱子文化的保护、研究、开发工作的发韧之举。 是年9月,尤溪政协成立了“尤溪学术研究会”,吴厚荣为会长,聘请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蔡厚示为学会顾问;10月1日,县文化局、博物馆在文庙举行纪念朱熹书画展览;12月13日,县政府出台文件,将朱熹出生地原有保护范围扩大,把公山列入保护范围,并由书院原址向北扩展到青印溪河边。
1989年,尤溪博物馆举办了朱熹文物展览,1月19日,省委书记陈光毅来到朱熹文物陈列馆参观,并在留言簿上签名留念。
1990年,县政协出版了《朱熹研究资料专辑》。
但是,修复南溪书院工作未能很快上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里首先拨经费拆迁了开山书院右侧的民居,在那地方盖了博物馆。
1996年5月25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尤溪调研,郑重叮嘱:“朱子文化研究开发工作才刚开始,将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做实做好。”
2001年,尤溪新一届政府终于作出复原朱熹诞生地遗址工程的决定。
但这一次复建还是没有从“建设朱子文化城”的高度立意,没有融入整个城市建设的通盘规划中去,只是把南溪书院建筑群归入“朱熹公园”建设的范围。因为格局不大,紧挨开山书院的朱氏民居(我姐夫家)没有列入拆迁范围,它依旧老态龙钟地长卧在那里,听着隔壁工程上马的各种声音。
大约2005年左右,“朱熹公园”工程全面竣工,随即向市民开放。
这个朱熹公园与今天的朱熹公园大不相同。当时的景观不多:一是文公桥至玉带桥之间河堤下面的亲水步道;二是堤岸上十几米宽的透水砖游览大道旁边耸立的四根图腾柱(图腾柱整石制作,圆径40厘米,高3.5米;柱帽嵌入乳白色球形灯,柱身阳刻“万世师表”4字篆书);三是图腾柱下方的音乐喷泉(它有半圆形的八层阶梯看台,看台围绕的是旱式音乐喷泉平台,平台铺设镂有空洞的钢板,下藏着彩灯和蓄水池。我享受过音乐喷泉的魅力,它喷出的水晶莹剔透,可大可小,大得如珠,细者如雾。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喷水可以变换出各种美丽的形态。它时而高低飘忽,如玉带飞扬,又如金蛇狂舞;时而左右扬卷水帘,有如飞碟旋转,又如银伞飞泻水珠;时而如菊花盛开,时而如百合翻卷);四是博物馆前面的朱熹生平浮雕墙,有朱子问天、延平问道、鹅湖之会、劝助家桑、故里溯源、著书立说、兴学建院、万世师表等九图;还有就是朱熹公园最重要的景观沈郎樟别苑、半亩方塘、文公祠及其华表山门。
千百年来,朱熹在尤溪自然受到顶礼膜拜。受到朱子文化的浸染,尤溪自是理学常新,儒风不老。
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孟之道和朱熹的理学文化几度遭到猛烈批判甚至扫荡,在尤溪也不例外,尤溪有关朱熹的文物古迹遭受很大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我们重新重视朱子文化,才下力气打造了朱熹公园。
走过沈郎樟别苑那开有扇形镂空窗口的景墙,踏入景墙中央造型古朴的圆形门洞,沿着曲曲折折的回廊,我看到了直立于廊边的石刻碑林,抬眼发现占地2500平方米的沈樟别苑完全被两棵香樟树巨大的树冠遮盖着。据说,这为朱熹幼年所植,故称“沈郎樟”。
紧挨着“沈郎樟”的是“半亩方塘”和“文公祠”。都是2002年刚建好的。
“半亩方塘”池内西侧有两条活灵活现的青石雕鲤鱼,鲤鱼张嘴朝池中吐水,其水来自“源头活水”;方塘东侧有“七步石”,浮出水面;方塘中间腾空飞起一座石拱桥名曰“濂洛桥”。
在濂洛桥上一抬头,就看见正面文公祠二楼窗棂上悬挂一长方形牌匾,蓝底金边,浮镌“文公祠”三大字。文公祠坐南朝北,重檐歇山顶,高13米,单进二层木结构,面阔七开间,进深五柱。一层明间和左右次间作为大厅,厅头设一弧形神龛,正中主祀朱熹神像。朱熹头戴珠帘国公帽,昂首挺胸,手持牙笏,一种胸怀天下的神情。二楼明间大厅祀“文昌帝君”神像。
这个文公祠,这个南溪书院,这个朱熹公园,当时觉得建设得挺不错的,为此我还写了《漫步朱熹公园》一文发表在武夷山《朱子文化》上。当然,这几年的朱熹公园跟多年后按5A级景观标准打造的新朱熹公园,不可同日而语。
尤溪朱子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5年。
陈长根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尤溪“朱子文化人”,他对朱子学颇有研究,发表过很多学术论文,他的著作《朱子行迹传》获得省内外朱子学专家的肯定,他能站在那儿一讲数小时,如数家珍般讲述朱熹的故事。
成立朱子文化研究会其实是尤溪县政府当时的一个非常手段,全国独一无二的做法。县政府将此机构定性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6个编制,设置6个席位招聘有志于研究、开发朱子文化的专业人员,研究会不只是这几位“专业”干将,尤溪的朱子学研究群体里,人才众多,成果丰硕,可圈可点。尤溪朱子文化研究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会员们在省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合作出版了《朱熹行迹传》《朱熹诗选365鉴赏》《大儒朱熹》《尤溪家训通汇》《朱子宴故事》《朱熹在尤溪》《大儒风范》《朱熹自述》《朱熹名言名句选
译》等著作十多册。特别要提到的是,尤溪朱子文化人主编的《南溪书院》专刊得到了全国著名的教授专家学者的认可与青睐,几乎每期都可以在上面看到重量级人物的学术文章。让尤溪朱子文化人很感欣慰的还有《朱熹大辞典》的问世,这是尤溪朱子文化人与福建行政学院合作,邀请著名哲学家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先生任主编,组织协调100多名教授学者参加编撰的一部大辞典。
2014年,《朱子文化城》问世
2014年初,我应邀参加了由福建省炎黄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袂组织的作家记者采风团,任务是同那些写作前辈与大腕一起采写“尤溪”进而出版一本专门反映尤溪风貌的书。
采风团首先在闽中大酒店三层会议室观看反映尤溪发展建设的电视片,接着听取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对尤溪发展建设的汇报,然后,采风团分组深入实地参观采访,最后与尤溪方面反馈交流。
尤溪是名副其实的 “朱子文化城”吗?采风团初来乍到,颇为怀疑。
其实,“朱子文化城”的概念由来已久。
1991年下半年,陈长根同志在呈给当时县委书记的有关文化建设的议案中,提出以“建设新兴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的口号作为尤溪未来发展的定位,得到认可。
2000年后,新任县委书记吴建国将其文字增订为“建设新兴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
2006年2月,县第十四届人大会议将“建设新兴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的发展定位,写入了《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纲要》。
2011年,县委书记伍斌主政尤溪,将尤溪发展指向定位为“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创建幸福新尤溪”,并在尤溪电视台新闻节目前后视屏上滚动播出。
也就是说,在尤溪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打造朱子文化城”始终是不变的目标核心。
如果说,尤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朱子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政府的主导行为,那么2005年之后的尤溪,朱子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工作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朱子文化的研究开发利用有了中长期规划,并融入到了城市建设中去。为此,尤溪委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一流专家团队组织规划编制,以规划统领城市发展格局,充分挖掘朱子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山水自然景观资源。此后,尤溪“打造朱子文化城”工作紧锣密鼓,风生水起,阔步迈进,成绩斐然。“文化城”面貌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十年颜色艳”。
2006年,朱熹诞生地5A景区创建工程全面规划,着手启动朱熹公园改造工程,开始按照明清《尤溪县志》图示,复原南溪书院之文公祠、韦斋祠、遵道堂;修葺开山书院、沈郎樟别苑;扩浚半亩方塘,恢复南溪书院照壁和开山书院照壁,兴建朱熹纪念馆博物馆,明清文化苑;
2007年,在南溪书院首次恢复朱子公祭活动;
2008年、2009年,尤溪先后与中国楹联协会中国华夏诗联书画院、福建楹联协会联合举办“朱熹杯”海内外征联征诗活动,并出版了书画集诗词集;
2010年举办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
2011年紫阳公园开工,历时三年建成集朱子文化、休闲、运动、娱乐、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公园;紫阳公园占地300亩,投资2.7亿元,包含“一湖两苑一宫殿,六场七桥三码头,八园十景九龙柱,一塔一阁一城楼”等景观,分别以古城遗韵、福星高照、求索之桥、观书问水、涌泉思孝、鱼跃海天、榕阴怀古、神明烟波为主题,形成“一环两线”的展示景区;
与此同时兴建的“十里朱子文化长廊”投资3500万元,建设占地1500亩的尤溪主次河道两岸的文化生态景观工程,把朱熹相关的典故、传说、诗文名句以图案、书法、雕刻、塑像、艺术造型等方式有机融入亲水护栏、地表铺装、文化景墙等景观中, 在“十里桃红柳绿桂花香”的生态滨水景观的映衬中展现朱子文化的风采;
2011年,“朱子文化城”建设加快推进。有五座牌楼骑跨的“仿宋一条街”初露峥嵘,朱子广场中央高高矗立的朱熹铜像开始授受世人瞻仰的目光;
2011年,“公祭朱子大典”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3年,公山景区开始建设,公山景观有朱子祖殿和三条景观道路,即公山景观大道、体验之旅木栈道、朝圣之旅登山步道;
是年,朱熹纪念馆(博物馆)开始兴建,2015年初落成使用;
2013年9月26日,随着项莆客运线一起开通运营,尤溪动车站亦被打造成“朱子文化城”里的一个重要景观。
尤溪动车站巧妙利用与304省道高差30多米的地形要素,融入尤溪梯田的设计理念,将配套工程布置在不同梯度上,生态公园、长途客运站、公交站、站前广场层层向上,美妙过渡,既实现各种交通工具的“无缝对接”,又达成移步换景、渐入佳境的效果。动车站大厅正面的两支门柱叫乾坤柱,两柱高合计43米,代表尤溪母亲的43万儿女;站前广场的文化主题为朱子遗风,两边分列9根文化柱,意指九九归一;文化柱正面镌刻朱熹的手迹,两侧雕刻着尤溪的人文山水图。两边汉白玉质地的文化墙雕有朱熹提倡的行为规范:忠孝廉节,仁义礼信。在这个文化广场上,还有26幅展示朱熹生平的白描线雕和配有30首朱熹诗句的线雕画。
沿阶而下来到公交站,文化主题为经典沙岩雕小品,其一是从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精选出来的图案,如三纲五常、旭日东升、一品清廉、百鸟朝凤、安居乐来、三羊开泰;其二是中国历史最精彩的48个小故事,如子路负米、刘邦斩蛇、文姬归汉、红叶传诗。
移步尤溪汽车西站,文化主题为诗情画意。文化墙上内容为125句唐经典诗句与诗意相符的线雕画。
缓步生态公园,充分感受的是孝亲有道的文化主题。假山石径,小桥流水,绿地茵茵,杨柳依依;铺砖广场上则树立8根石柱,柱上雕刻的是二十四孝故事及元代尤溪人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诗。
总之,动车站的建筑艺术凸显朱子诞生地深厚的文化积淀,贯穿着朱子文化脉络。
朱子文化城故事多,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人世几回叹往事:朱熹是永远的风景。
(本文作者系尤溪一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