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升 旗
2006年1月,京福(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三明市境内218公里路段建成通车,至2018年的12年时间,我市先后建成了京福、泉三、永武、永宁、永漳、建泰6条高速公路路段,里程达638.634公里,不仅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而且汽车运输也从低速向高速直达转变。
上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项标识,在中国的交通版图(台湾地区除外)中,高速公路是一个空白点;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如今的一切,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权利,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作出的正确决策。我有幸遇到这个时代、亲历这个时代,供职于市交通运输部门,亲历和见证了为高速时代的谋划、开拓和实践。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我书写了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三明市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取得的一项成果。
1995年10月4日,福建省交通厅召开京福(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线路走向方案规划会议,时任三明市交通局副局长王刚以及业内同事黄祥谈、刘巨伟参加了会议。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他们,胸怀三明、放眼全国的公路规划,深知京福高速公路乃是国家公路网的重要干线,线路进入福建省境内,如能从三明辖境内的泰宁、将东、沙县、尤溪走向,就能打开闽西北山区的大门,西面可通达江西、湖北,南面可直抵广州、香港乃至海南,北面可通达浙江、上海直至东北三省;不但能使福建的高速公路与全国并网,还能打开闽西北山区通往外界的大门,通往全国各地。他们向会议提出了一个京福高速公路“大内”的线路走向方案,被规划会议采纳。1996年5月17日,福建省交通厅召开专家咨询会议,正式确定“大内”的走向方案,由此诞生了三明市境内里程218公里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开启了三明市交通运输进入了“高速时代”。随后,他们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以及三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全国高速公路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科学规划方法,谋划布局三明市高速公路未来发展前景,绘制了全市“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的奋斗目标。
从修建第一条高速公路,到同时修建多条高速公路;从几年通车一条高速公路,再到一年同时建成通车多条高速公路;从高速公路连段成线到高速公路联线成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速度与质量的共同飞跃。一寸寸路基向前延伸,一座座隧道穿岭而过,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都见证了三明市高速公路的“蝶变”历程。当泉三、永武、永宁、建泰、永漳高速公路建成后,开拓者当年绘制的蓝图、设定的建设目标已经实现。
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不仅极大地方便老百姓出行,提升了三明市的区位优势,而且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完善了全市交通结构和运输结构,加速了市内循环,也实现了市高速公路与全国路网、大中城市、工矿生产基地连结,让三明成为福建沿海改革开放地区与内陆腹地经济协作的“桥头堡”,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004年,三明市高速公路开拓者的主要成员先后调三明市委、市政府,福建省高速公路总公司、厦门高速公路公司和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担任领导后,继任者不负众望、继往开来,从综合交通发展和交通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城镇化、服务群众便捷出行的思路,编制并组织实施了《“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高速公路从原有建成的长深、泉南、福银3条路段新增厦沙、莆炎三明路段、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将达到1115公里,约占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6984公里的16%,其中,纳入国家的高速公路网里程约875公里。随着向莆铁路建成通车、沙县机场通航,三明中心城市的区位更加明显,继任者围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交通运输,及时编制了三明市《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密切了中心城市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的交通联系,推进了公、铁、水、空运输的有效衔接,建设“无缝衔接”和“零换乘”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三明交通强市奠定了基础。
(本文作者系原三明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现任闽浙赣边区革命斗争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