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东大街:三明建设者的丰碑

e三明   阅读

  

 

列东大街是三明市区最长、最主要、最繁华的道路,南起市青少年宫,北至徐碧铁路桥,长3500多米,宽2024米,是名副其实的十里长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楼宇参差,车水马龙,流光溢彩,为著名的“三优街”和全省“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外地人来三明,总要到列东街走走看看,他们说:“没到过列东街,等于没来过三明。”列东街是三明城市发展的缩影,它见证了三明新市的崛起、发展、壮大,承载着三明建设者的集体记忆,是三明建设者引为骄傲的巍巍丰碑。

 

  

 

列东大街于1963年开始分段进行路面结构改造。

1958年,三明开始重工业基地建设,至1959年底,建成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三明重机厂、三明化机厂等大中型工厂企业80多家。但整个市区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新建的工业中路、新市中路等几条主干道,路面结构均为黄土路,且未设人行道。根据当时国家建工部城建设计院和省建设厅共同编制的《三明城市总体规划》,列东街定位为行政、商业、文化、交通和生活服务中心区。1963年,政府开始改造市第一医院至市工人文化宫一段的列东街,首次铺设了下水道、道牙和人行道板,路面结构也改为沥青灌入式面层,这段路虽然长度不足500米,却是三明市区第一条具备城市功能的大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列东街陆续进行了几次修整和扩建。规划者为列东街特别设计了几个15度的转角,使人们看大街有一种延绵不尽的感觉,整个城市也显得磅礴大气。进入21世纪,随着三明市区的拓展,列东街环境得到不断提升。2007年,列东街的东新一路至东新三路段进行改造,改造道路总长1433米,面积20909平方米,共投资1712万元,将水泥路面改造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提升了城市道路等级。2008年,列东街的东新五路至徐碧铁路桥路段实行提升改造。这次改造因道路两侧建筑物已形成,基本保持现有的道路线形,路面拓宽至20米,路面结构层由原有沥青碎石路面改造成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混凝土道牙改造成花岗岩道牙,人行道彩道板铺装改造成新型水磨石道板,将原有雨污合流排水系统改造为雨污分流式系统。完成投资1800万元,新建混凝土路面23000平方米,人行道6000平方米,新建雨水管道1200米,雨水检查井47座,污水管道1100米,污水检查井39座,安装LED路灯83盏。至此,5公里长的列东大街新姿形成。之后,有关部门又实施垂直绿化工程、楼宇立面改造工程、夜景灯光工程和节能LED路灯安装,列东大街越发壮观靓丽。

徐碧铁路桥建于1958年,是三明重机厂从三明火车东站到厂区的专用铁路连接线大桥。2008年停止使用,这座大桥完成了历史使命。三明市人民政府经过多次调研、论证,认为这座大桥承载着厚重的三明工业文化和历史信息,决定将它改建成景观桥。2015年开始改建。原有桥面宽4.5米,改造后宽5米。桥上布置飞翼结构等城市桥梁景观设施,与周边的市体育中心、市文化广场景观相融合。20169 月改建竣工,将铁路桥的步行、景观和文化功能统一起来,从沙溪西岸到东岸多了一条便捷通道,成为市民又一个休闲旅游的新目的地。

 

 

 

“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点”。旧三元县治城关不过如此,旧列东更是破烂不堪,当时只有一条列东老街,即今列东后街,但比今天的列东后街狭窄多了。如今的列东大街,当时是一片田野。1959年,在沙溪河畔一个小山头上,盖了8座四层楼,作为政府办公和干部职工宿舍楼,俗称“八号楼”,因为一样高低,一样青砖外表,群众戏称为“火柴盒楼”。其中第3座是新办的三明工业专科学校校舍。19606月,为了培养三明建设急需的工业技术人才,三明市委创办了三明工学院,1961年更名为三明工业专科学校,设置电机、机械、化工、冶金4个专业。第一届招生136名,教职员工19名。 19627月,三明工业专科学校下马停办。1983年拆除旧“八号楼”,在原址新建江滨社区17号楼,每座楼都是七层。1958年,在“八号楼”对面小山头建起一座平房的列东小学,即今三明市实验小学前身。列东小学山脚下,新建一座三层楼的邮电大楼,即今邮电大楼的前身。这是列东大街最早的一批公共建筑物。如今,这些建筑物已然消失在城市变迁中,遗留在三明建设者的记忆中。

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列东街的一次次修整和扩建,路旁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最早的地标性建筑应算三明市工人文化宫。市工人文化宫建于1960年,始称市工人俱乐部,1963年更名为三明市工人文化宫。占地面积8244.8平方米,建筑面积9479.5平方米,单门独院,场地宽敞,可同时容纳3000人活动,其建筑规模和富丽堂皇程度,据说是华东地区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第二、全省第一。影剧院、图书馆、音乐厅、舞蹈房、游艺厅、教室、棋牌室、乒乓球室、招待所,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全,是三明工人引为自豪的“职工之家”,许多重要会议和大型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因地处黄金地段,2001年在原址拆建,建成一座19层的称为“城市客厅”的综合商住楼,7层以上是商品房民宅,6层楼以下是夜总会、娱乐城、大酒店、桑拿城和办公楼,工人文化宫只占其中三层,且须从后面小巷进入,许多市民找不到大门入口处,文化宫的功能也远不如当年多样与齐全。改革开放后1982年,三明市青少年宫落成开宫,是当时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一座青少年宫。青少年宫广场上展出的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机,让市民记忆犹新。2012年拆建,2014年竣工,建成一座两馆(市图书馆、市艺术馆)一宫(市青少年宫)综合大楼。随后,新的地标性建筑不断出现,三明饭店、三明宾馆、梅园国际大酒店、东方伟业、徐碧新城中央商务区,各领风骚没几年,一个个地标性建筑被刷新。

 

 

 

列东大街是三明市区商贸中心。以列东百货和满园春商场为中心,包括三明饭店、商贸大厦、金叶大厦、金谷商厦、三恒大厦、供销大厦、三明宾馆(天元国际大酒店)、天玺大厦、文化巷、明电宾馆等,是列东街最早形成的商圈。位于市工人文化宫右边的列东百货大楼,也是1960年始建,曾获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店称号。1997年列东百货大楼、三元百货大楼两家强强联合组成三明市商业集团公司。21世纪初,列东百货大楼重建,2003年重新开业时,天天人山人海,为闽西北最大、最高档、最时尚、日营业额最高的百货大楼。2005年,该公司股权全额转让厦门厦商集团,2010年更名为夏商百货列东店。四楼的越洋图书城是福建越洋集团下属企业三明市越洋图书文化城有限公司的民营书城,也是三明市最大的现代购书超市,以纸质图书、音像制品、电子科技产品门类齐全吸引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满园春商场兴建于19815月,是三明市改革开放中首批便民商场,集中西式餐饮、日用百货、针纺织品、五金交电、农副产品之大成。19908月,满园春商业步行街建成,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成为市民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三明饭店始建于1958年,称为三明市第一招待所,曾是展示三明市全国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双拥模范城的重要窗口。1983年改称三明饭店。占地面积2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478平方米,是三明市首家园林式三星级宾馆。2016年,由三明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综合开发,总占地面积27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5900平方米,包括一幢27层高的五星级宾馆、一幢26层高的住宅楼,和一幢24层高的住宅楼,目前正在建设中。

1978年,国务院侨办为了安置归侨、难侨就业,兴建了三明宾馆。2002年成功改制,天元集团购买其股权并按“三星级”标准对三明宾馆进行装修改造。2009年,又投资3.6亿元按“五星级”标准进行重建,又称天元国际大酒店。2012年,酒店引入夏商百货名品中心,该中心是目前三明及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品牌最多的名品商店。

上世纪末,以三明阳光城、新华都购物广场为中心,包括新华都超市、新华都百货、旗盛百货、万新主题百货、阳光百姓家具广场、中银大厦等周边金融、商贸、餐饮服务业的列东街又一个商圈形成了。福建新华都购物广场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也是全省零售连锁经营的龙头企业,主要业务为大卖场、综合超市及百货的连锁经营。新华都入驻三明,以“天天平价、为您省钱”的经营宗旨,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1世纪初,东方伟业沃尔玛购物广场成为列东大街的第三个商圈。以沃尔玛、梅园国际大酒店、龙港大酒店、皇廷丽景大酒店、徐碧步行街为中心的商圈,尤显得高端大气。东方伟业沃尔玛购物广场是三明首家国际大卖场,项目按照国际高端商场硬件标准配置,是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其中沃尔玛的成功入驻,大大提升了三明的零售业态高度,而且令徐碧新城房地产身价倍增。吉祥福邸、美地大道、中央领域三大住宅小区,规模宏大,绿化美化到位,物业管理日臻成熟,为市民置业首选区域。

毗邻的徐碧新城中央商务区位于市区北大门,列东大街的末端,是市区全新的标志性建筑群,也是三明市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发展总部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的重大举措。梅列工商联、泉州商会、福清商会、兴化商会等高层楼宇林立,传统的金融、保险和新兴的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在这里孕育、发展、壮大,必将促进市区中心城市的聚集和发展,带动市民现代服务业快速前进。

2010年,完成了《三明市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在三明市区“南扩北进”发展战略推动下,以三明碧桂园、万达广场为代表的三明北部商住圈拔地而起,它与三明体育馆、三明博物馆、上河城社区无缝连接,将成为三明市区中心城市新地标。列东大街虽然终止在徐碧铁路桥,但它的活力一直在延伸、辐射,推动着三明市区与永安、沙县同城化的进展。

image.png

(本文作者系三元区人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