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妈妈”黄金莲的传奇人生

e三明   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人们或许不知道,报告中“关心特殊教育”这句话,竟然来自一名闽西北山区基层教育单位的党代表——三明市特殊学校校长黄金莲的建议。

黄金莲,自1991年调任特校,到2014年退休,把特别的爱献给了三明特校的盲聋哑学生。她“临阵受命”筹建特校时,三明特教事业还是一片空白。一间借来的办公室,三张办公桌,黄金莲“白手起家”,把一片荒芜的山坳,建成了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现有31个教学班,共有盲、聋、智障三类残疾学生259人,教职工80人,是省内专业较全,办学功底较高,规模较大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1991年,市教委决定开办市聋哑学校,在全市教师队伍中筛选合适的校长,不说百校挑一,也是优中选优。十四岁就“自告奋勇”担任了洋溪小学代课老师的黄金莲,20年后有幸被砸中“金蛋”,辞去担任了8年洋溪学区校长的职位,与临危受命虽沾不上边,但对黄金莲来说,是教师生涯以来最大的转折和挑战。市教委领导也给黄金莲预留了“空间”:当不当正科级的聋哑学校校长,先看看再说,不急着办调动手续。

性急的她,还是跟随教委领导来到了要建造三明市聋哑学校的地方。

image.png

这是市区列东麒麟山麓一片长着茅草和灌木的山谷,满目废弃的土厂房,牛羊游弋的荒坡,蛇鼠活跃的山野。

image.png

黄金莲心底拔凉拔凉的,她是校长,还是从未离开过讲台的老师。她曾教过学生: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卷。可这么荒凉的新校址,能跟新的同事和聋哑学生们画出最新最美的校园吗?她不能不思考:教了20年的书,育下了满园桃李,要是到了这荒野,桃李还能生根开花结果吗?

教委主任都答应了:“先看看再说”。但建校与招生同时进行的行程是改变不了的,不敢立下“军令状”的黄金莲还是抱着先看看的态度,带着同事先去县里摸底招生,如若真的“水土不服”,立马就给教委主任回话,打道回府继续当她的乡下校长去。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站在泰宁,闻讯赶到县招待所大厅的聋哑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叽叽呀呀围了上来,有的父母比划着跟孩子说,这就是三明来的校长,校长要是看上了你,你就可以去三明上学了。孩子们充满了惊奇和忐忑,一些父母安慰着孩子:别怕,校长就像妈妈一样,会带你们回家。

在将乐县,一位自幼失去母亲的贫困盲少年江华“闯入”了黄金莲的视野,他因为超龄,不符合招生的条件。他却知道乡村的盲人没有知识,永远改变不了命运。他有梦,他想读书,希望校长能给他一次机会。黄金莲终于被江华的身世和对未来的渴望感动,破格收下了他。

不是黄金莲的心太软,她是校长,还是妈妈,面对残障的孩子,同在蓝天下,他们应该有同等上学的权利。他们的生理残疾了,但决不能让他们的心灵留下缺憾。她带江华和他的学弟学妹们回“家”,她的心也从此在荒坡上的新校舍安下了家。

事实也佐证了黄金莲的正确抉择。就说江华吧,他在校长“妈妈”的呵护下,9年后走出了校门,还走进了河南医学院推拿按摩专业学校的大门。10多年来,他和盲人同伴们一起创业,还长期担任市残联盲人推拿培训班教师,先后带动了100多名盲人就业。2014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亲爱的妈妈: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踏上了去往福州的列车。亲爱的妈妈,您是个好妈妈,我知道您事业心很强,一定是到乡下招生赶不上车,要不您一定会赶回来送我的,对吗?妈妈,我现在真的很想您啊,我多想在走之前再看看您,再抱抱您……您的儿子:小勇。”

这是19911215日黄金莲的独子入伍前留给她的一封信。儿子走时,她正在泰宁招生,没赶上送儿子,为此,她整整内疚了多半生。

“疲惫时,看到儿子的信就又有了动力。”说这些话时,黄金莲忍不住泪湿眼眶。

image.png

黄金莲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为了更好地管理、照看学校的特殊孩子,她和爱人一直坚持住在学校里。对自己的家人,黄金莲常常有种愧疚感,可她实在放不下学校里那群喊她“校长妈妈”的残疾孩子。筹建聋哑学校最大的困扰是经费不足的难题,尽管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还是出现20万元的缺口。没辙了,黄金莲想到是不是能上北京要钱去?有人甚至嘲讽说,你黄金莲是不是没上过北京,就想上天安门看看?好在黄金莲胆大,不信邪,主意一拿定,就带着总务主任和教导主任上了路。到了北京,还真的找不着“北”了。靠一张北京地图,找到了国家教委,3人万万没想到单凭自己开出的三明市聋哑学校介绍信,是进不了国家教委大门的。他们硬是被“挡”在了门外,3人就坐在教委门前台阶上苦苦等待,等待什么?黄金莲真的也懵了,要找谁,能找谁?寒风刺骨,两个年轻人扛得住,黄金莲却感冒发烧了,不间断地咳嗽,她还是“蹲守”着台阶,饿了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向警卫室讨一杯热水,太冻人了,黄金莲用军大衣紧紧地包住头,像难民婆一样。同事怕校长病倒,就动员校长回家。进不了门,就寻求退路吗?黄金莲下了决心,进不了国家教委的门,提不出诉求,坚决不打退堂鼓。三天,一连三天她们继续苦等,她们没有感动上帝,却感动了警卫。警卫“网开一面”带她们找了教委办公厅的吴国栋副处长,吴处问清原由后,带她们去了基础教育司。司长和特教处长都去东北调研了,司办公室主任王诛接待了她们,王诛也认出了坐台阶三天的她们,并为她们坚毅的精神所感动,还悄悄地告诉她们:司长出差回来马上就会给各省分块拨给经费。你们聋哑学校申请经费越了这么多级,手续是不完备的,要求她们在一个星期内将报告快递北京。

迟到的喜讯让黄金莲心上的石头落了地,病也轻了。她们赶到火车站买到了3张站票,看看时间还有剩余一点时间,就上了一辆黄色小面包出租车,请求司机尽快绕一绕天安门,来北京3天多了,他们还没上过街呢。

司机问:就绕一圈吗?

黄金莲回答:我们真想在天安门照一张相,可惜要赶火车了。

她们想在天安门前照一张相的“梦”都没有实现,活生生地感动了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她们不是来玩的!

黄金莲她们回到三明后,就马不停蹄地打报告给市教委,再赶到省教委……十天后,黄金莲就接到了国家教委特教处处长陈永平的电话:你们的办学精神感动了基础教育司所有的领导,领导同意拨给你们25万元,其中20万元补助校舍建设,还有5万元是给你们3人的差旅费……

黄金莲拿着话筒,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聋哑孩子和盲孩子。同为教师,我们一生可能只教几十个学生,永远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喜悦。”黄金莲说,面对这群特殊的学生,特教园丁却要做到“三心二意”:要有“爱心、耐心、诚心”,还要“愿意”和“诚意”。黄金莲如是说,也如是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就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每一次放假并不开心,因为放假就意味着要离开“校长妈妈”。他们既爱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又舍不得离开“校长妈妈”,因为黄金莲在他们的心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让他们时刻依恋着。

上学之前,他们在各自的小山村里,对未来一片迷茫,对世界、对人生一无所知。黄金莲坚持不懈地拉住他们的手,他们就有了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的机会,这些残疾孩子就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逐步向着人类文明进发。孩子们不会忘记黄金莲对他们说的,“做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目中,校长就如同和蔼可亲的妈妈。可以说,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饱含着“校长妈妈”的心血。

这是一所全封闭的寄宿学校,家长开学时将孩子送来,只有到期末才能跟父母回家。几乎是一整个学期,陪伴孩子的只有老师。他们最小的只有7岁,面对这些无所适从的聋儿、盲童,需要特殊的关爱和心灵的抚慰。要求老师做到的“三心二意”,黄金莲首先要身体力行。黄金莲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孩子,却不能不牵挂校园里的孩子。这一特殊的群体,从上楼到进教室,从吃饭到洗澡,从换衣服到洗衣服,都要老师的呵护。尤其是刚进校的孩子,一到晚上就想家,一想家就哭,有时一哭就是半宿。遇到端午节、中秋节,这是孩子最想家的时候,黄金莲就组织老师们包粽子、买月饼,与学生一起共度佳节,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馨。她清楚地意识到,面对这些残障学生,不是自己怎么去抚爱他们、教育他们,而是让她的同仁们都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关爱他们,这才是最大的难题。正因为这些孩子与正常学校的孩子不同,特别难教育,他们不仅仅表现在爱乱拿别人的东西、爱乱跑、爱发脾气、爱使性子,甚至偷东西也没有羞耻感。

十多年前不知手语为何物的她,如今已能熟练地与聋哑生交流;因为生理缺陷,学生大多敏感自卑,黄金莲就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挨个沟通交流……用真心换来真情,黄金莲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校长妈妈”。

image.png

黄金莲从教育孩子入手,从培育孩子开始,在磨合中积淀情感。对一个普通的适龄儿童来说,教会他们发音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要是面对聋儿,也许就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位叫卢慧娟的女孩,刚入学时只会几个含糊不清的单音,心细的黄金莲发现她有残余的听力,只要配上助听器,用心辅导她,就有康复的希望。于是她针对个案,不论在课间还是课后,一次次朗读示范,一次次让卢慧娟摸着她的颈部感知发音的准确位置,一遍又一遍地让她照着镜子对着老师的口型来矫正发音,有时教学一个拼音就需要花费几个课时,常常一节课下来,两人都“声嘶力竭”,筋疲力尽。终于,卢慧娟在入学第二年的“六一儿童节”登台演唱了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当她唱出“投进老师的怀抱,幸福那里找……”时,台下的老师们都热泪盈眶。尽管卢慧娟倾吐的声音很一般,甚至吐字有些含糊不清,但却有感天动地的力量。

建宁有一个女孩,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父母平时又觉得亏欠了她,就一直惯养着。来到学校后,一味觉得集体食堂的饭菜不是她想吃的,摆在她面前的饭菜和筷子一动不动,比划着要吃肉,要吃鱼,生活老师真得无可奈何。黄金莲得知情况后,要了一份和她一样的饭菜,亲切地坐在女孩身边,自己吃一口,喂女孩一口……这一喂就是三天。最后,女孩哭了,拉着黄金莲的手,比划着“校长妈妈,我爱你……”。

在她的倡议下,每年“六·一”、助残日,老师们都自发为孩子们捐款捐物。建校这么多年来,至今他们已为学生捐款10万余元,还有大量的衣物和生活用品。除了文化课程,学校先后开设了缝纫、首饰加工、电脑、按摩、烹饪等10多个职教专业和职业高中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学校先后开设手工、舞蹈、美术、器乐等兴趣小组,选派优秀教师任教,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00212月的一个星期天早上,5位聋生向学校请假到校外购物,不谙世事的孩子没想到被外地的聋哑人骗走,患病中的黄金莲闻讯后,亲率部分教师到南平、福州、厦门等地寻找。庆幸的是在厦门得到信息,孩子可能被骗到湖南长沙了,他们又马不停蹄赶赴长沙。几经挫折,终于找到失踪多日的孩子们,还帮助长沙市公安部门破获了一个外地聋哑人盗窃团伙,解救了全国各地被骗的在校聋哑学生200多名(其中,福建就有56名)。长沙市公安局还为三明特校赠送了一面“警校携手破案,情牵残疾学生”的锦旗。公安局负责人还说:“我们以前也破获过聋哑人犯罪团伙,也知道一些被骗的聋哑人还是在校读书的学生,但是却不知道往哪里送,你们学校由校长带队来找学生,还是第一回遇上呢!”

image.png

20033月,一位原是弃婴的聋生患病住进了三明市第一医院,医院向学生家长发出病危通知。患病学生的养父母在尤溪县边远山村,无力支付医疗费,就准备放弃治疗。黄金莲立即发动全体教职工捐款,很快捐了3700多元送到医院,使这位聋生得到救治。3700多元,在当下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2003年的时候,没有低保、没有医保,这点钱对贫困乡村贫困家庭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这位聋生痊愈后,学生家长给学校送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感谢信,称赞“特校老师是残疾孩子的再生父母!”

image.png

人生为了什么?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如果忘了别人,只为自己活着,那么人生又有什么意义?从1991年三明特校的破土动工,从三明特校的第一次招生,黄金莲就想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这里读了9年书走出校门的残障学生,能不能挣一口饭吃,能不能自强自立于社会?

要让残障的学生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出人生之路,真的难啊。就因为难,黄金莲才苦心探索“边培养边就业”的路子,要给残障学生一双慧眼、两只巧手,创出康复、教育、就业一体化的途径。2000年,第一批招生入学的28名同学,通过9年的打磨,在黄金莲和她同事们的大爱呵护下,全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工作。最让黄金莲感动的是那年的教师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孔洪梅,用她的第一个月工资,买了一盒蛋糕和一盒补血口服液,在晚上11点多敲开了黄金莲的房门,一头汗水的孔洪梅,用不太清晰的话语:校长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晚上厂里加班,我来晚了。明天我还要上班,就不进去了,祝“妈妈”生日快乐!

有了这样的学生,能说这里的桃李不开花?但是,第一届解决了,还有第二届、第三届……为了落实学生就业问题,黄金莲四处奔走,主动找民政、残联联系厂家。这几年,许多用工企业了解到三明特校管理好,学生职业技能扎实等情况后,都会主动找上门挑选毕业生。

“一个人肢体可以残疾,但是心不可以残疾。只要我们都给他们一点帮助,他们就会有希望。”大爱铸伟业,深情结硕果。在黄金莲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时,三明特校已毕业了11届学生,有12人分别考入长春大学等大中专院校,其余毕业生100%就业。1015日下午,十七大福建代表团讨论会场,会上,黄金莲把十多年来创办特殊学校的不寻常经历和盘托出,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听了一个来自福建基层的女代表发言后,被称为“铁娘子”的她感动得掉下了眼泪。此间,吴仪还向黄金莲学了几句哑语,两人并排将大拇指向前弯曲,用手语一同“说”了句“谢谢”。

这个充满感恩意味的手语,至今还令黄金莲唏嘘不已。她,以及她身后一群失明、聋哑的孩子,二十多年来虽然历经艰辛,但一直生活在感动和感恩之中。特别是在十七大会议期间,与黄金莲素不相识的吴仪副总理,当黄金莲谈到自己的经历和收获时,能令她两度潸然泪下,除了事迹之感人,言行之动人,更主要的是昭示出党的领导人的一种为民情怀,持有一颗平常心,关爱心。群众乐她也乐,群众忧她也忧,与群众心连心,情连情,把自己融入于群众,有一种与群众同呼吸、共患难的心境。

黄金莲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政绩,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突出贡献奖”“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福建省中小学优秀中青年校长”“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优秀德育工作者”“福建省中小学优秀校长”“2007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福建省十佳爱心助残人士”“第五届福建省十大杰出女性”等光荣称号。

在她和特校同仁们的努力下,学校根据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在开好文化基础课程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先后开设了缝纫、烹饪、按摩等10多个职教专业,并先后增办职业高中班、聋儿语训班、智障高中班和特殊教育幼儿班,20139月,特校又与三明职业技术学院联办大专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了体育、美术等兴趣小组,使得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挖掘,先后选派学生参加了4届的全国残运会和5届的省残运会,并获得10枚金牌、19枚银牌、15枚铜牌,多名学生入选省残疾人运动队。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师生中共有2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文体竞赛中获奖,毕业生100%就业。

image.png

黄金莲一手打造的花园式校园,来校参观考察的各界人士达上千人次,先后有多位国家、省部级领导到校视察。办学成果和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上百余篇(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全国巾帼文明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012月,学校被中残联、教育部授予“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20139月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表彰会,北京之后的下一站是上海世博园。获得表彰的黄金莲途中改变了行程:“我不能去上海看世博了,13号新生入学,我得回去。除了聋哑生及盲生,今年我们又招了智障高中班,加上12名智障生,我们要有220个孩子了。”说到学校和她的孩子们,黄金莲神采飞扬,“我会用我毕生的精力,去关爱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十七大会议后,她曾任市残联副理事长、市教育局调研员等职务,却始终兼任着特校校长,直至201411月退休,心中还一直被特校的学生牵挂着。

有人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黄金莲这样的幸运儿。我想,可能是这些人没走进特校,没走近黄金莲,这评价真不太确切,应是黄金莲以无私的奉献为改革开放大潮增添了巾帼风采。

image.png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剧目创作室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