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件”和“新三件”

e三明   阅读

  

 

在房子、车子 、手机“新三件”的今天,但凡40岁以上的人,都不会忘却曾经的“老三件”。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三大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康生活像迎面的列车,正向我们疾速驶来,奔向祖国四面八方。

 

上世纪70年代“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上世纪70年代,腕上有块表绝对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亮晶晶,明晃晃,不知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如若再配上一辆自行车,那气派决不亚于中世纪的骑士佩剑,足以倾倒一大片。当时,迎亲的队伍要是没有推着自行车、抬着缝纫机,会遭人耻笑的,而新娘的手上有没有钻戒不重要,关键要有块表。

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上乘的质量保证,上海牌子独占鳌头,引领风骚。手表要戴“上海”“宝石花”;自行车要骑“永久”“凤凰”; 缝纫机要买“蝴蝶”“蜜蜂”。这是名牌产品,其它多为杂牌,如青岛金锚牌手表,天津飞鸽牌自行车,还有福州闽江牌缝纫机等等,但不管名牌杂牌,都是紧俏商品,一律凭票供应。说是凭票供应,实则“凭条供应”,能买到手就算“有路”。

大家广辟渠道,各显神通,好容易买来的“三大件”,如获至宝,珍爱有加。表盖稍有刮痕则心痛不已,赶紧用棉花蘸上牙膏拚命擦拭,直到光滑得蚊子站不住脚,苍蝇打滑为止。缝纫机的转动部位要经常加些润滑油,防止生锈,闲置时机头要包上“头巾”,保持一尘不染。自行车要精心打扮,把手套上皮套,车梁用彩纸裹起来,车座罩上灯芯绒,前后轮轴都要装上“风车”转起来,一路上车铃脆响,行人让路,神气十足。

那是1976年,我招工进了明溪县国营苗圃,职务是司务长。虽说带个“长”,实际什么级别也没有,只是负责给食堂买菜的一名普通工人而已。虽没有级别,却是个美差,单位为我专门配备了一辆载菜用的自行车。近百号人的苗圃,除了一把手有配自行车外,我是唯一享受“领导待遇”的人。偏偏苗圃又是建在五里桥,距离县城5华里,于是大家老是盯住我的自行车,请求“给个方便”。

天天有人求情,自我感觉良好。我感觉自己有资格“提点要求”,真就有人应允了,想办法帮我买了一块28元的钟山牌手表,9钻全钢防震。初次戴着手表骑上自行车,胸脯自然而然挺得笔直,好像拿破仑进凯旋门。

 

 上世纪80年代“三大件”:冰箱、电视机、洗衣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家用电器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拥有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三大件”,成了人们新的追求。

冰箱进入家庭,人们再也不用担心食物变质而发愁。有台电视机,坐在家里就可以“看电影”;洗衣机则将妇女从繁重、琐碎、费时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迎亲的队伍也悄然发生了新变化,再也不是推着自行车、抬着缝纫机,而是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三大件”,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风光。

此时已开始逐步取消凭票供应制度,有钱就能买到“三大件”,再也不必走关系。但改革开放之初,百姓的生活普遍不富裕,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在当时还是属于奢侈品,并非人人买得起。一到晚上,少数有电视机的人家就成了“电影院”,街坊四邻、亲戚朋友一大堆人挤在一起看连续剧,常常出现“加座”现象,有如当年鲁迅看社戏。最热门是大陆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并引发了学粤语热潮,“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大家都用夹生的广东话传唱该剧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

1981年我调到县林业采运车队工作,恰逢央视播出美国26集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每周六晚8点播出一集,每集长度 60分钟。当时整个单位只有一台17吋黑白电视机,一到播出时间,大人小孩都挤在食堂看电视,热闹得像“过节场”。也不知为什么,当播完第15集《使用磨擦》后,就被紧急叫停。据说是该剧“拳头+刀子”的镜头,让有些孩子“学坏了”。于是同一时间档改播朝鲜电视连续剧《无名英雄》,大家依然按时挤在食堂“过节场”,热度不减。

 

上世纪90年代“三大件”:空调、电脑、录像机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初次尝到夏日的凉爽,是上世纪90年代初麦当劳餐厅开始入驻中国,随后一些大型商场和有条件的单位也相继安装了空调。尽管当时的空调机像鼓风机,噪音很大,可酷热难耐,谁都盼望能把凉爽“搬回家”。

1990年,第一代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包罗万象的内容,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这样的“神器”,人人都想有一台。除了“能办事”,电脑的另一面是“能玩”,随着游戏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升级,玩法也在不断翻新,层出不穷。最先的玩法很初级,我都干过这傻事,半夜三更不睡觉,上“开心农场”去“收菜”“偷菜”。为了防止自己的“菜”被“偷”,我宁可自己少吃点,也要省下钱来买“狗粮”。

上世纪90年代,碟片取代录像带,录像厅达到辉煌的巅峰,遍布大街小巷,多如沙县的小吃店。当时一个小小的明溪城,录像厅就有几十家。随着录像机在家庭中普及,录像厅生意才日渐萧条,坐在家里看录像片,成为一种高级消遣。

于是,空调、电脑、录像机又成了新的结婚“三大件”。

 

如今“三大件”:

房子、车子、手机

   

21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过境迁,过去的结婚“老三件”,统统成了小样儿,取而代之的是房子、车子和手机“新三件”。

从婚嫁“三大件”看变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印记。新的“三大件”不断替代旧的“三大件”,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步入小康所发生的巨变。

再过40年,我们的“新三件”又将发生怎样的变迁呢?或许到那时,房子是“小菜”。

 

(本文作者供职于明溪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