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 三明市企业文化的特点

e三明   阅读

      

image.png

三明市是福建省省辖市,时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明已经是福建的重工业城市,也是全国闻名的精神文明城市,全市企业文化发展很快,非常繁荣。那时我刚好担任文化局局长,本文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三明市企业文化发展的特点作一回顾。

三明市是1960年建市,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从一个不到一万人口的县城,发展到有23万人口的省辖市,企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5%。钢铁、化肥、电石、煤炭、水泥等基础工业的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5%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工农业产值的79%。全市企业中已拥有国家二级企业9家,省先进企业58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明市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努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日久之功,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走上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轨道,初步建成了一个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文化繁荣,生活方便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市。这一切与企业文化的深入开展与影响是不可分的。据1990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市(指市区)现有文化设施面积为15万平方米,而企业所属的文化楼,教育楼,科技楼,俱乐部占了一半以上。厂矿建有300多支文艺宣传(演出)队和各类文化艺术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仅职工读书协会就拥有会员3000多名。企业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五彩缤纷,蔚为壮观。1989年举办的“三明市首届企业文化节”是近几年来企业文化的一次检阅。这届企业文化节不仅有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还组织举办了企业文化理论研讨活动。这次研讨活动既是三明市首次,也是全省首次,省文化厅向全省、全国推荐印发47篇三明企业文化论文,《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福建日报》等许多报刊作了报道或刊发论文。在企业文化节期间,全市12个县(市、区)、10余个乡镇的几十个企业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十多台的文艺演出,吸引了广大职工群众,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推进了企业文化的深入发展。

image.png

image.png

三明市委、市政府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十分重视,多次专题研究。市文化主管部门经过不断摸索,以点带面,总结经验,提出了一条富有三明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想,即:“以两个文明建设为中心,以企业文化为主体,城市文化为龙头,以城带乡,城乡并举,形成多形式,多功能的大文化格局。”几年来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而且已见成效,其特点:

一、企业文化的开展,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力,增强了向心力、凝聚力,塑造了企业形象。

福建化纤化工厂是我省大型骨干企业之一,1990年产值达2.6亿多元,年税利为5000多万元。该厂拥有职工近5000人。即使在1989年“动乱”期间、工人队伍稳定,生产蒸蒸日上。这与他们长期坚持抓企业精神,在厂内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分不开。厂工会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征集厂歌,开展厂歌歌咏比赛、极大地激发了职工主人翁的热情,增强了“为我纤城,爱我纤城,富我纤城”的自豪感。厂里组织拍摄的《腾飞吧,双轮》、《为了双轮的腾飞》和《多彩的纤城》等电视纪录片,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永安矿务局地处偏僻,而社会上又存在着“矿工苦、累、差”的片面看法。但是,他们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运用文化宣传的功能,热情地塑造矿业三大形象,即安全形象、美好形象和幸福形象,大大增强了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吸引力,为稳定人心,巩固队伍,促进生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该矿成为了一个年年超额完成任务的先进企业,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嘉奖。又如三明化工厂拥有职工8000多人,拥有固定资产2.5亿元,长期以来,这个企业一直重视抓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从托儿所到业余大学的教育体系,拥有厂电视台、厂报、厂电台多种文化宣传手段,文化、体育、卫生场所齐全,设施先进,业余文体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十分普及,而且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几年来,曾多次举办了灯谜、杂文征文、青年艺术节等全省、全国性的文化活动。企业文化促进了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感情沟通交融,基本价值观的一致。职工们提出了“三化光荣我光荣,我为三化争光荣”的口号,开展了“我为企业分忧愁”的专题讨论,生产年年上新台阶。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化工部“六好企业”、“全国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等,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实践证明,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又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两个文明”的建设相辅相成,互为益彰。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丰富和增强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手段,为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三明钢铁厂是我省钢铁工业的骨干企业。1.2万余名职工中,30岁以下青工占三分之一。青年人生性好动,精力充沛,不满足于“二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上下班一条线、工厂家庭两个点),“求知、求美、求乐”。为了正确引导青工们的业余爱好,合理使用工余休息时间,三钢筹建了“三钢职工业余爱好活动指导中心”,成立了17个业余兴趣小组,不仅有读书、书评、摄影、文学、美术、集邮、体育、武术、健身等文体类,有婚姻与家庭关系指导小组、烹调、缝纫、编织刺绣、家用电器、无线电、设计装璜等实用技术类,还设有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科技类活动。“活动中心”内开辟了电视室,乒乓球、棋艺、阅览、舞厅、演出厅等活动场所、设备器材相当完善,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青工们赞扬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长知识于课堂之外。”同时大大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形象而生动地培育了企业正气,增强了爱企业、为企业增光添彩的荣誉感。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个“小社会”对“大社会”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社会多方面的文化活动的导向中,企业文化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1990年,全市拥有各类企业文化队伍300多支、他们不仅为企业,也为社会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办文化,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单独举办全市、全省性活动。如三明钢铁厂举办的“八闽青年书画展”、“八闽女子举重比赛”。三明化工厂在《福建日报》上举办的影响很大的全省“三化杯”杂文征文比赛等;二是赞助社会办文化。市文化部门牵头摄制的反映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圣黄慎的《画怪传奇》等819集电视剧就是由企业支持摄制的;三是联办。企业经常与文化、工会、体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联办各类文化活动。如1989年举办的第二届艺术节和前两年先后举办过的“全国十城市青年歌手赛”,以及“绿色文学”笔会、旅游文学笔会,改革文学笔会,环境保护文学笔会等全国性,全省性的活动。

image.png

三、企业文化的崛起与发展,带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大文化”的发展。

1990年,三明(含辖县)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已基本形成。市区有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书画院、电影院、影剧院、文化宫、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妇幼活动中心、教工之家、特色公园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县(市)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二宫(文化宫、青少年宫),三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妇幼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乡镇均建有文化站,其中文化中心146个,另有村级俱乐部1525个。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与带动下,区街、校园、机关、楼院、家庭、乡村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繁荣发展群众文化的省、市“芳草计划”近30个试点的实施计划已付诸于行动。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1990年这两年,市区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群众达30多万人次;近80%的人口参加了一至二项文娱活动;三分之一的人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业余学习,仅接受文化技术培训的企业职工达2.4万余人,约占市区职工总数的30%

image.png

三明企业文化取得这样大的成绩,经历了由浅入深、由低向高、以点带面、逐层推进的过程,主要特点一是从抓好企业的文化活动入手,如读书、体育、娱乐,以生动、丰富的文化形式吸引职工群众,初步形成文化氛围;二是在较高层次的企业管理、科技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文化审美等活动开展上,为企业创造一个相适应的文化大环境;三是围绕着树立三明精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建,开展价值观念、文化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活动,培养“四有人才,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主人翁思想等活动,形成 “爱企业、爱三明、爱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先进意识观念。

企业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化工业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文化新形态,文化新现象和文化新趋势,它的潜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