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儒郭居敬

e三明   阅读

      

 

那个深秋,我走在尤溪县城郊荒寂的田垅间,疑惑地盯着当地几位老农问,肯定是这里?他们点点头说,从老辈一直传下来,我们都习惯将自己的村庄叫秀才湾。秀才湾在地图上标注的村名是“小村”。其中一位老人指着二十步开外的几架葫芦,喏,那边就是郭秀才家,草长得比人高喽。“哦,仅仅剩下遗址了。”这是意料之中的,但我还是忍不住轻叹一声。一位元代的乡村秀才,怎能留下什么痕迹,早已了无踪影了。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来这里找郭秀才,我自己也说不清,只是因为前些时候将阶段性研究成果汇编成《郭居敬与全相二十四孝》,付梓之前不到秀才湾看一眼,总觉得对不起研究对象。

这是十年前的情景。

如今秀才湾已经不是郊区,有人在原先几架葫芦的位置,开始划线做规划。因为是郭居敬家的遗址,必须慎重。离遗址不到百米的地方,早就立起一片名叫“状元府邸”的楼盘了。

对现代人来说,郭居敬是个飘渺的影子,真正了解他的人不多。十年前我到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编辑部,交涉修改“朱熹”辞条时,顺便提出增加人物辞条“郭居敬”的申请,未能如愿,被拒绝的理由是目前对郭居敬的研究不够深入。史料中能够找到的有关郭居敬的记录不多,下面这段文字出自《八闽通志》(1485年编纂)卷六十九:

image.png

image.png

郭居敬,尤溪人。博学,好吟咏,诗文不尚富丽。性至孝,乐亲左右承顺,得其欢心。既殁,哀有过而与礼称。尝摭虞舜而下二十又四人孝行之概,序而诗之,名《二十四孝诗》,用训童蒙。时虞集、欧阳玄诸名公,欲荐于朝,居敬牢让不起。

明嘉靖版和万历版《延平府志》、康熙版《福建通志》、道光版《重纂福建通志》、《闽书》等典籍中,均发现郭居敬生平或繁或简的记载,内容大同小异。他的生平事迹,也收录在《四库全书》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十六。现存《尤溪县志》有嘉靖、崇祯、康熙、乾隆以及民国等版本,均有记载郭居敬事迹,内容大体相同,与《延平府志》无异。明嘉靖版《尤溪县志》为田顼主修。田顼,尤溪县城人,晚明四大才子之一,是名相张居正的老师,官至四品。四十四岁时,以赡养年老母亲为由辞官,趁返乡时重修县志。他从小对本县前朝孝子郭居敬事迹耳熟能详,甚为敬佩,亲自到城郊考察,得出郭居敬是“八都小村秀才湾”人的结论。遗憾的是,《辞海》对地方志资料采用过于谨慎,认为建立“郭居敬”辞条的条件尚未成熟。《辞源》表示可以增补为人物辞条,但这部辞书不是每十年修订一次,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给郭秀才一个合法身份。

郭居敬之所以成为明清和民国时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得益于他“尝摭虞舜而下二十又四人孝行之概,序而诗之”。孝亲故事已经流行了几个朝代,郭秀才摘取其中精华,二度创作,并用二十四首朗朗上口的五言诗,高度概括二十四个孝亲故事。经过他编撰的故事情节感人,配诗明白晓畅,十分适合儿童和普通百姓阅读。鲁迅在日本偶得一册《二十四孝图》时也说:“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因为《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通俗易懂,得以广泛传播,也使作者声名远播,从而引出一段虞集、欧阳玄向朝廷举荐郭居敬,而他却力辞不就的佳话。

史学家、文学家欧阳玄生于1274年,二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修实录、大典、三史……其学识、名望很高,八十四岁辞世。虞集生于1272年,卒于1348年,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并称“元诗四家”。历国子助教、博士,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奎章阁侍书学士,曾领修《经世大典》。郭居敬既受“虞集欧阳玄诸名公”举荐,可见他们三人为同时代人,同时也表明这位乡村秀才绝非等闲之辈。根据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颔推断,如果假设郭居敬享寿六十至七十岁,他大致生活在公元1284年至1354年之间。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存世至少有两本,郑振铎在日本见到过,他说《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建版一类的坊本,插图精美秀丽。正文第一页第一行是《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第二行是“延平尤溪郭居敬撰”。馆方标明印行于1368年,即郭居敬去世后十四年。死后刊印,符合常理和常情。那年已经是明朝开国之年了。

image.png

为什么头戴史学家、文学家桂冠的欧阳玄,为什么号称“元儒四家”之一、“元诗四家”之一的虞集,能够垂青于寒素之士,这不得不说到郭居敬的另一部著作《百香诗》。北大教授杨铸说《百香诗》现存两本,分别是明初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新编郭居敬百香诗选》抄本、清康熙年间《百香诗》刊本。在《新编郭居敬百香诗选》正文部分,起首写有“新编郭居敬百香诗选”,次行署名“延平尤溪郭仪祖居敬选”。《百香诗》由一百首末韵带“香”字的七言诗组成,是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之外,留给世人的另一份文化遗产。十年前,我编纂《郭居敬与全相二十四孝》时,将《百香诗》作为附录编入。这可能是几百年以来,《百香诗》第一次公开面世。因为,除了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藏本,目前尚未发现其他版本。《四库全书》文渊阁书目卷二也只是简单的一行记录:郭居敬百香诗一部一册。

我真正认识这位秀才湾韦布,确切地说不是始于《二十四孝》,而是《百香诗》。读到杨铸传回来的抄本那一刻,激动不已。先重温一遍分别题为《鱼》《书》的这二首诗:

同队嬉游一镜塘,

往来戏弄碧波光。

不知谁洗芸窗砚,

吞得胸中墨水香。

 

退笔成堆可冢藏,

半生辛苦学钟王。

君看窗外寒池水,

暖日浓薰气墨香。

这位隐居在秀才湾的处士,不仅是位孝子,也是诗人、书法家,是一个喜爱笔墨丹青且颇有情趣的人。虞集、欧阳玄偏爱他的才情,还需要理由吗?再看他写《茶》,别具一格,像个淘气的老顽童:

东风买勇武夷乡,

抽出先春第一枪。

战退眠魔无避处,

瓦瓯汹涌雪涛香。

尤溪历来人杰地灵,自大儒笃生以来,士颇知学,家有弦,户有诵,彬彬然风雅是尚。庄谊,宋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登进士第,他的小弟弟庄谌三十年后也考中进士,又过二十八年,从子庄光再登进士第;聂渊潜是淳祐七年癸未(1247年)进士,第九年,他的长子聂彦龙登进士第,再过十五年,次子聂古蟾宫折桂;赵孟瑨、赵孟琇兄弟咸淳元年乙丑(1265年)双双登进士第,他俩的曾祖父赵希参也是进士。比屋弦歌,诗礼传家,一门三进士、同榜两兄弟的何止庄家、聂家和孟家。尤溪城郊又出现一个不为功名利禄,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寒门布衣,不足为奇。程朱理学对尤溪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邑人循理明义,循规蹈矩,县志中“烈女卷”居然占42页。查阅“人物卷”时,我拿着放大镜在“儒林”中寻觅了半天,始终没有郭居敬身影,却在“孝友”中看见他风轻云淡的脸孔。韦布不入“儒林”,呜呼!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位乡村秀才有什么大胸怀,居然不识当朝权贵、名仕的抬举?拜读了《竹》这首诗之后,就不难理解他何以对虞集、欧阳玄诸名公举荐而“牢让不起”了:

清似夷齐立首阳,

平生高卧傲风霜。

若教汗简修青史,

多少人留姓字香。

郭居敬是位孤傲的读书人,身体里天生就有伯夷、叔齐的骨气,面对蒙元统治者的铁蹄踏破中原河山,扫荡亚欧大陆,杀人如麻,他岂能俯首称臣?因此,各种版本的史志饱蘸笔墨,记下他对子侄辈说的一句话:

昔周公有戎狄之膺,孔子严夷夏之防。吾既不能挽江河以洗腥膻,奈何受其富贵哉?

这位熟读圣贤书的乡村秀才,自然能够处理好“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矛盾,表现出读书人的凛然气节。那天,他又进城来到南溪书院,看见半亩方塘盛开的莲花,感慨地低声吟哦:

源头活水满方塘,

净植亭亭异众芳。

世上已无周茂叔,

不知今日为谁香。

家国沦为异族的狩猎场,他怎么可能卖身求荣,效力于外人坐庄的朝廷呢?蒙古人不重理学,周敦颐、二程、朱子在元代寂寂无闻,如方塘芰荷,花开寂寞,郭秀才愤懑之情在这首诗中表露无遗。但在《南溪书院志》里,我没有发现他的足迹,找不到这首诗。南溪书院原来是郑安道的别墅,名溪南馆,因为朱熹诞生于此,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院子里有一口池塘,朱子常常在池塘边读书,并赋诗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后,唱和朱子这首《观书有感》的诗作,铺天盖地,使这一口普通的池塘名满天下。其中有明人苏章诗:活水源头流不息,千岩流入此方塘。天光云影依然在,不比唐陵汉寝荒;有明提学罗璟诗:天光云影诗常诵,今日身临半亩塘。活水源头尚如故,诸生心学莫教荒;有延平府通判杨毓健诗:千古源流半亩塘,当年歌咏字犹香。清光静会无言处,云敛天空水不扬……唯独乡贤郭居敬不被待见,又是“韦布”作怪!

历史是公正的,这位秀才湾的韦布,却在多种官方史志中留下一大段生平事迹,实为罕见!也因为史料中留下“郭居敬终身隐居小村,以处士称,其所居号秀才湾焉”这句话,才让我那天看见相关部门的人员,顶着烈日,在这个韦布居所遗址上,小心翼翼,慎重规划。据说,政府计划把秀才湾建设成为以孝道文化为核心,集田园风光与文体娱乐功能为一体的高尚住宅小区。

郭居敬属于秀才湾,属于民间,我把他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百香诗》归入民间文学范畴,正在向上申报非遗。每一个人都爱戴自己的乡贤,六年前获悉国家准备出版《中华孝道》特种邮票时,我极力推荐把郭居敬作为弘扬孝道文化的代表人物,列入这套邮票。虽然没有成功,但摘选了经过他辑录的二十四孝故事进入《中华孝道》第一套特种邮票,并出版《手绘二十四孝》邮票珍藏册,略感欣慰。

 

 

(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