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领导者群英谱

e三明   阅读

      

 

每当我们漫步在三明市区绿道,俯瞰那尽收眼底的三明新城,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我们不会忘记当年参加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10多万建设者,在闽西北这块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图,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初步建起一座拥有13家大中型企业、49家小型企业和12万人口、10700万元工业产值的新型的工业城市。195913日零时,三钢第一炉钢水炼成,结束了福建省“手无寸钢”的历史,这在福建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我们无论怎样高度评价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一点也不过分。正如19824月,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同志,登上麒麟山,站在“亭廊东望”景点,深情地说的那样:“这是我们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用自己双手建设起来的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是我们党的和人民的骄傲。”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建设者都进入暮年,他们中有的已谢世,有的还在安享晚年,不少人执笔写起回忆录,把当年的创业艰辛告诉后人。现在,让我们追忆三明建设者历程,领略三明建设领导者们的风采。

1957年,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三明进行重工业基地建设,成立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简称“三明建委”)。厦门市委第一书记张维兹主动向省委请求到三明参加建设,任化肥厂(后改为化工厂)书记兼厂长。为加强领导协调工作,省委任命省委书记处书记伍洪祥兼任三明建委第一书记;张维兹任省委工交部副部长、三明建委书记兼主任,不再担任化肥厂书记、厂长职务;龙岩地委副书记范元辉任三明建委副书记兼政法党组书记;原南平行署副专员、三明县委第一书记侯林舟、省供销社主任孟健任副书记;各大中型企业领导任委员。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对三明建设给予极大的关心与支持。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在领导开展福建前线对敌斗争和海防建设的同时,时刻关注和具体指导三明建设,多次的到三明视察,调动全省力量支援三明;分管工业的副省长梁灵光,始终参与选址、规划、设计、人事调配、物资统筹等工作;原省长江一真在反右倾中受错误处理,被撤销省长职务,下放三钢任副厂长,他服从组织决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参加一线生产,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党性和广阔的胸襟。

1958年春节期间,省委召开省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会议,要求把富有工业建设经验、最优秀的同志推荐给省委,作为三明工业基地建设的干部人选。节后一传达,机关干部争相报名,省委从中挑选并在全省各地抽调十多名地厅级干部、百余名县处级干部及专业技术骨干支援三明。他们当中有:孟健任三明建委副书记兼三明钢铁厂党委书记,晋江地委副书记马鸣琴任厂长,省总工会副主席高振洋任副厂长;省保险公司总经理闫肃任三明化工厂党委书记,省工业厅副厅长倪松茂任厂长;省手工管理局局长周超南任三明化机厂书记兼厂长,后杨占吉为书记,省粮食厅副厅长张景彬任厂长,不久调厦门市工业局局长王维鹄任厂长;厦门市委副书记余明任三明重机厂党委书记,省总工会副主席吴良杰任副厂长,后又调厦门市委工交部副部长孙德庆任厂长。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吴永培(后任三明行署副专员)、国家财政部基建司干部任平、 省监察厅干部朱瓦水(后任三明政协副主席)、长乐县委第一书记牟星五、龙溪行署公安处副处长张振福、省工业厅综合实验室主任陈明、省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公司副经理邱建平、辽宁省本溪钢铁公司工程师朱启基、南平水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张鸿坤、三明县委办公室主任郑成辽(后任三明政协主席)、厦门大学讲师王克竞、江培萱、王瑞东等,作为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和技术骨干,先后到三钢、三化、三明化机等企业工作。贺敏学(贺子珍的弟弟、后任福建省副省长)、王联青(后任三明行署副专员)带领原解放军工程兵第六师第十八团集体转业的中建部西北第三工程公司3000多人,从陕西省宝鸡赶赴三明,改为福建省第一建筑公司;冶金部把沈阳第八冶金安装公司工程队近千人调到三明,成立福建机电安装公司。省一建和省安装公司,技术过硬,日夜施工,保证了三钢、三化、重机厂等重点企业按计划投产,为三明大中型企业基建立下汗马功劳。这些领导干部原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比山区三明优越得多,到三明后职务安排一般比原单位还低一些,厅级干部任书记、厂长,处级干部任副厂长、车间主任,科级干部任工段长、班组长,比比皆是。但是,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是他们共同的信念,把三明建设成新工业城市是他们共同的理想。解放军驻闽9123部队2000多名官兵、厦门大学中文系200多名师生,与全国各地10万民工,在南起台江,北至翁墩的沙溪河畔梅列盆地上,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三明领导者们决策的眼光放得更远,他们从全省各地把医疗、教育、城市管理的专家请到三明,于是,江敬序、林敬恒等一批著名的医生,杨拓、徐震寰等一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专家,刘振美、漆竞余等一批教育工作者,都聚集三明。一时,三明人才济济。这些各行业精英,为三明新城的崛起,作出突出的贡献。现在,着重介绍几位领导干部。

image.png

伍洪祥(1914-2005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10月转为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第十一至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0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兼三明建委第一书记。在三明3年期间,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他刻苦钻研冶金技术和工业建设工程管理,甚至学习炼钢技术专著,努力使自己成为懂行的领导者。他大部分时间在省里工作,一回到三明,就到生产第一线,听厂领导汇报,与技术员交流,跟工人谈心。这时正处三年困难时期,三明建设者也同样粮食定量减少、副食品供应短缺,张维兹请示将30万斤“死角粮”(解放以来历年征收的公粮,因道路不通、劳力缺乏而长期存放在生产大队谷仓的粮食)挑出来补贴给职工吃,他大胆地给与批准,在当时做这个决定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三钢、三化1000多名职工挑了将近一个月 ,把分散在明溪、清流深山大队的30万斤稻谷挑回,加工成大米分发每个职工。大家兴高采烈,工作干劲更大了。伍洪祥的高风亮节赢得三明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image.png

张维兹(1916-2012年) 山东省海阳县人。19387月参加革命工作,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电影《地雷战》就是以反映海阳县人民抗日斗争为原型创作的故事。1949年入闽后先后任厦门市委常委兼市委财贸部部长、厦门市副市长、市长兼海堤工程指挥部主任、市委书记。1958年主动请缨参加三明建设,任三明建委书记兼主任。1961年三明(省辖)市成立,任第一书记兼市长。1963年三明市改为三明地区,任地委书记。1972年后任龙岩地委副书记、厦门市委书记、福建省计委副主任、中共福建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省委候补委员、省委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维兹在三明工作14年,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主持编制《三明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将三明建成美丽的布达佩斯式的带型城市,奠定了今天三明新城的基础。他实事求是,反对盲目“上马”、一刀切“下马”,光明磊落,不讲假话;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模范地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为官清廉,安贫乐道,喜欢读书,心存高远。

image.png

范元辉(1908-1986福建省永定县人。1927年参加共青团,1928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3月参加红四军 ,中央红军长征后,随张鼎丞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解放后任龙岩地委副书记、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58年任三明建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政法党组书记,分管组织人事、纪律监察、政法工作。1963年任三明地委副书记。范元辉组织观念极强,他坚持原则,克己奉公,在他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下,三明建委、地委干部埋头苦干、艰苦朴素蔚然成风。

image.png

侯林舟(1921-2004年)  山西省翼城县人。1938年参加翼城县牺盟训练班,1939年起任翼城县四区特派员,太岳军分区干事、县武委会主任;19493月任南下长江支队中队长;到福建后历任政和县县长、邵武县县委书记、建阳专署副专员、南平专署副专员;1958年起任三明县委第一书记、三明建委副书记、副主任,三明专署专员,三明地区革委会主任,1983年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委员。在三明建委,侯林舟主要负责农村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全力支援重工业基地建设。他首先解决10万建设者的住宿问题,号召当地群众腾出空房、祠堂、牛棚,发动群众上山砍毛竹供工地搭盖简易工棚 ,使建设者有睡觉休息的地方;他把工业用地的征地工作作为突出任务来抓,深入列西大队做过社员的思想工作,保证了三钢、三化用地需要;他一方面组织干部建立蔬菜基地,指导农民种“大路”菜(快熟、产量高的蔬菜),一方面组建蔬菜公司,到外地调运蔬菜,在短时间内保证了蔬菜供应;他组建商业网点,做好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侯林舟为三明建设所做突出的贡献。

image.png

张振福  1925年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1939年为云和诏县工委交通员,1939年后任云和诏工委委员、副书记;解放后任诏安县县长、龙溪专署公安处治安科副科长、公安大队大队长、中共漳州市委常委、政法党组书记、漳州市公安局局长、龙溪专署公安处副处长;1958年任三明建委保卫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政法党组副书记、兼政法机关党委书记、三明市公安局长、三明市委副秘书长、大田县委书记、永安县委书记;1975年任厦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厦门市副市长、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今健在,著有《忆三明》等回忆录。张振福肩挑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公检法队伍建设,筹建三明建委保卫处,建立公安局派出所,在工厂、机关、学校建立保卫科,在民工大队设立专职保卫干部,中队设立治保会。对各单位、各部门招进人员进行政治审查,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现行反革命和刑事犯罪活动;加强保卫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首脑机关和首长安全,顺利完成对朱德委员长、陈丕显、胡耀邦、叶飞等领导的保卫工作。三明大建设期间没有发生重大恶性案件和群体事件,治安形势良好,群众安居乐业,广大政法干警功不可没。

 

(本文作者系三元区人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