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五子”名扬天下

e三明   阅读

      

image.png

建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麓,是中央苏区县之一,为闽江正源第一县,是著名的中国建莲之乡, 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稻种第一县,中国无患子之乡, 属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建宁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雨量丰富,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特色强县”的发展战略,已形成了“三子”(莲子、梨子、种子)特色,再延伸五品(莲、果、种、菌、笋竹)产业链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大提高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image.png

建莲甲天下

仲夏时节,观莲、采莲、品莲是一种高雅的美的享受,其乐融融。建莲是建宁名贵特产。经加工而成的通心白莲粒大圆满,具有洁白清香,稍炖即烂,久炖不散,汤色清,香味浓的特点,含有丰富的淀粉、脂肪、蛋白质、还原糖及钙、磷、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记载:“莲子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建莲是宴席佳肴,是名贵良药和滋补品。莲心袋泡茶,有降血压、降心火之奇效。莲叶含有莲叶酸等物质,具有降胆固醇、润肺养心等作用。

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通身是宝。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民间尊崇为圣洁、吉祥的征兆。神话里八仙中有荷花仙子,佛教传说中观音等诸佛,还有莲花宝座。我国南方许多地方还以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观莲节,或称莲花生日等。建宁种莲已有千年历史,县志载五代梁龙德年间(公元921年),金铙山寺前有白莲池(为建宁八景之一),清代,建莲已名扬天下,尤以产自西门外池的莲子称之“西门莲”,为莲之上品,自古为朝庭“贡莲”。据清乾隆《建宁县志》卷三“池井”篇中云:“西门外池一百口种莲,池旁植桃李,春夏时分,游人络绎不绝,莲子岁产千斤,为吾国第一。”卷二十七“物产”篇中又云:“莲,花叶偶生相曰莲,嫩极鲜,老者为干,子入药,补脾。邑种莲多处,以西门莲为最上品,水南次之,水东又次之,然较他邑产者,均有天渊之别。”

建莲在皇家贡品中占重要一席。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时,途中中暑,适逢金铙寺方丈济空和尚,以西门莲子作“鸡莲肚”治好乾隆帝的病,乾隆帝特为金铙山寺题写寺名“报国寺”,以表其功,这是报国寺寺名的由来。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写张太医给病入膏肓的秦可卿所开药方“引用建莲七粒去心”,第五十二回写贾府宴席上的佳肴“建莲红枣汤”,此两处“建莲”均是建宁西门莲。如今建莲仍是国宴上的一道名菜,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到我国访问,李先念主席设宴欢迎,第八道菜是“冰糖银耳建莲”。

建莲还有“红军莲”之誉。1931年,毛泽东在建宁革命实践时,曾带领红军在城西门开挖被白军毁坏的莲塘,生产自救。至今,群众中还流传“百口莲塘吐清香”的佳话。1959年,中央举行建国十周年观礼,建宁代表带着特选的10斤西门莲送给毛主席,毛主席欣然接受,至今建宁县革命纪念馆还珍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打的收条。

建莲的栽培和加工有其严格的传统程序。春风栽藕,四月长叶,六月开花结果,七月采莲。三伏天采的莲叫“伏莲”,中伏莲尤佳。采摘莲子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收回来后要及时剥莲蓬、去莲壳,去莲膜、捅莲芯,最后用木炭文火加以焙烤。精细的加工,适宜的火候,使建莲显得特别清香洁白。建莲加工工艺被评为2010年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莲”1990年被确认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标志产品,1995年被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是三明市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也是福建省第六个受国家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牌,一直是建宁出口创汇的最佳品。

image.png

中华名果黄花梨

仲夏时节,15万亩黄花梨果山硕果累累,那一派丰收景象真是喜煞人啊。美景镜头闪回到阳春三月,细雨如丝,千山万岭,桃、梨花盛开,花飘万里,蜂飞蝶舞,热闹百凡,几个乡镇还因地制宜利用这三月的“香雪海”,开辟出“桃梨观景园”,让游人去体验那百里云锦百里落霞灵动的缤纷梦境。其实桃花、梨花是挺顺人意的。春风一过,桃子、梨子便争相从枝头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小脑袋,它们在观察人们怎样疏花疏果,施肥,治虫。它们在人们的爱抚中逐渐茁壮成长。是的,从花朵到果实的路并不漫无边际长,正如劳动到富裕只隔着一层辛勤的汗水。

梨树是世界六大果树之一,原产于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有3000多个品种。黄花梨是建宁人民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的名优水果,有“果王”之称。它果大粒实,清爽可口,每个重200300克,呈圆锥形,表皮黄褐,果肉洁白细腻,含有果糖、葡萄糖以及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人体必须的多种营养成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建宁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属排水良好、土质肥厚的丘陵坡地,夏季早晚温差大,最适宜黄花梨生长。因其产量高,20世纪80年代,建宁县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庭院经济,农村开始大规模推广种植黄花梨。近山矮峦,山成了花果山,房前屋后家家有了摇钱树。现黄花梨已发展成为建宁人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image.png

黄桃也是建宁特产,价钱是黄花梨的三倍。其营养价值丰富,含有维生素C、膳食纤维、钙、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胡萝卜素,具有生津止渴,补中益气之功效,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水果。

image.png

梨园里也套种猕猴桃,猕猴桃建宁人称其为“藤梨”,为藤木植物,叶大而圆,夏季开花,初秋结果。猕猴桃属绿色食品,果大味鲜、营养丰富;据《本草纲目》记载,有调中理气、助食健胃、祛风活血、生津润燥、散瘀消肿等多种药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猕猴桃具有治疗心血管病、肝炎、降“三高”、防癌抗癌等功效。建宁是我国十大猕猴桃生产基地之一,拥有许多种植大户,还因地制宜办起了几家猕猴桃制品厂,生产猕猴桃果酱、果汁、饮料等系列产品。产品荣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铜奖,福建省名优特产品展评会“武夷奖”。炎热的夏天,品尝这“奇异果”时,你心中将久久回味着莲乡这又一特有的韵味。2000年,国家林业局授予建宁县“中国黄花梨之乡”;2001年,“闽江源”牌黄花梨被全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

image.png

中国稻种第一县

建宁县是南方重点产粮区。但传统的粮食种植是单季高杆,产量不高。“瓜菜半年粮”,因此,建宁人民格外珍惜粮食,他们对“文革”时期“闹革命”而忽视粮食生产极为反感。“文革”时期,建宁县也对水稻生产进行过两次变革:第一次是在“文革”初期,改一年种一季水稻为两季水稻(早稻和晚稻)。但因为当时用的是传统的水稻种子,两季的水稻产量还不高。第二次变革是1975年,也是“文革”后期,邓小平任国务院副总理,农业生产有了起色。当时,“农业学大寨”,“粮食产量跨纲要”。所谓“跨纲要”,实际上是三项粮食产量指标:平原地平均亩产800斤,山垅田平均亩产600斤。那时,因为按照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和用传统的种子,要实现这个目标有难度。

建宁水稻生产的第二次革命便是杂交水稻的种植。搞过农业科技的人都知道,一个良种,从配育到选育、繁育、推广,最顺利也要十几年。杂交水稻种子是袁隆平老师经过十几年实验研制成功的。1974年冬,建宁县农科所便派人赶赴海南等地进行大面积试育种。 1975年夏,马不停蹄,我县也开始实验;1976年春,我县在县良种场试制杂交水稻四优2号,取得了成功。

所谓三系杂交是指雌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是母本)、雄性不育保持系(简称保持系是父本)。其中不育系和保持系杂交产生的种子还是不育系(叫母本繁殖),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产生的种子就是水稻的高产品种(叫制种)。其制种程序比一般种子的培育更为复杂。后来,制种队伍和制种面积迅速扩大,制种产量迅速提高。杂交水稻的迅速推广与普及,为水稻生产打了第二个翻身仗。杂交水稻单产达千斤以上,最差的也有800斤。“中国稻种”随着杂交水稻在国内和世界范围的推广,自然也就解决了中国人民和人类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建宁杂交水稻制种历经43年风雨,从无到有,循序渐进,从未间断,是数十年的坚持,是滴水成海的积累。20137月,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种子生产基地的名单中,建宁县位列县级基地榜首。目前,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地区13万亩以上,年产量在2500万公斤,占全国的10%40多年来,全县累计生产了近5亿公斤的杂交水稻种子,销往全国16个省(市、区)水稻种植区。因为良好的气候和土质,加上一大批杂交水稻制种能手,建宁成了 名符其实的“中国稻种第一县”。建宁县对民族稻种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闽地第一的“明笋”

笋是竹的嫩芽。笋肉嫩脆、鲜美、爽口,具有人所需的多种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中医认为,竹笋味甘性寒,具有滋阴补血、利尿、消食、减肥之功效;具有清凉解毒、防癌抗癌的作用。同时能降低人体胆固醇,对高血酯、高血压等病症都有益处。古人称笋为“寒士山珍”,“素菜第一品”,我国食笋有3000年的历史,《诗经》中“其簌维何?惟笋及蒲。”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馐来。”清代画家吴昌硕题诗:“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当今,笋品仍是人们口中的佳肴。

         建宁是著名的“明笋”之乡。建宁是竹乡,境内40万亩竹林,绿涛如海,青竹摇翠。其中溪源、黄坊,均口是建宁笋干的主要产地。建宁明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建宁笋干按笋干的质量可分为:秀胡、秀尖、秀片、小把。每个品种对笋肉的质地厚薄、长短、笋节疏密、纤维粗细、外观色泽和含水量的多少都有严格的指标。按笋干的制作工艺不同可分为:榨压笋干、腌渍笋干、腊制笋干、熏制笋干、水煮笋干。按笋干的外形、色泽、长短和厚薄不同,双可分为:玉兰片、凤尾片、金丝笋。其中,玉兰片是笋干中精品,称为“八闽山珍”,其外形似兰花瓣,长约15厘米左右,宽约10厘米,晶莹透亮,肉质肥美,纤维细腻,闻之清香,食之爽脆。

image.png

建宁明笋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主要工序有挖、剥、煮、漂、压、晒六道。一般竹笋露出1015厘米即可采挖,挖早了,笋体太小,挖迟了笋肉太老,其制作的笋干就都是次品。剥笋壳,削笋蔸要掌握分寸,不能损坏笋尖和笋肉。煮笋一般要旺火煮12小时,当笋肉呈玉白色,笋体变软,表明笋已煮熟。接着把煮熟的笋捞到大桶篁进行漂洗,漂洗需引活水。漂笋时要注意观察,活笋会漂浮于水面,死笋会沉底,死笋要拣出淘汰。一般漂笋要45个小时,之后上笋榨加压。笋入仓前要用铁针穿通笋节让空气排出,否则笋干就压不扁,影响体型美观。榨好的笋干入仓后,要用薄膜封仓隙,到农历六月后,就可以开仓晒笋。晒笋一般晒在竹片制的笋席上。晒笋很辛苦,每天要翻晒数次,还要防被雨淋。为了省时省力,现在也有人用烤箱烤笋,但烤的笋干,其质地和色泽远不如太阳晒的笋干好。

改革开放以来,竹农不仅注重老竹林的科技改造,使其产量增加;同时,加快培育新竹林,还在宏扬传统品牌的基础上开发新品牌。近些年来,建宁县清水笋罐头厂发展至20家,流通市场旺,溪原、均口等几家乡笋竹协会在上海、广州、浙江、厦门等地建起了笋干营销窗口。而“孟宗”牌笋干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注册证,并通过国家进出口食品标签,获得省著名商标,产品远销日本、香港、台湾及其他东南亚地区。

image.png

新品牌“无患子”。无患子是一种理想的清洁低碳燃料,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温室效应,且成本低廉,是生物质能源中最具竞争能力的能源,最具开发利用前景。无患子是一种落叶乔木,夏季开花,小叶呈椭圆状,花娇小呈淡绿色,其果呈黄宗色,果核直径约2厘米,果皮可制洗涤用的肥皂,又可制农药。无患子不仅是绿化的优良树种,且因果实中富含皂苷成分,也是制造天然护发、洁肤、护肤的化妆品原料,还可制造生物柴油和高档植物润滑油,是最理想的生物能源。

建宁因其地质地貌适合于种植无患子,这几年通过政府无偿提供无患子树苗,于“四旁”绿化种植,群众自发种植,2010年,建宁县荣获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的“中国无患子”之乡的称号,截至2012年底,全县种植无患子5200公倾,居全国县级之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农民林农发家致富的又一产业。

建宁“五子”是建宁的骄傲,不仅大力开发、建设山光水色和名优特产,这样既增加了出口创汇和农民收入,又丰富了旅游景点。每年盛夏,那莲景、果山、林海等构成的巨大色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到建宁旅游观光,休闲避署。现在,建宁正进一步打开山门,完善旅游设施和投资环境,促进全面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莲乡是那么美丽、独具风韵。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建宁三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