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书 清
1995年以前,从三元城关朝永安方向走,公路要经过莘口镇沙溪阳村后的沙阳岭。沙阳岭上岭下岭各3公里,公路的这头起始于莘口镇沙阳村,公路的那一头到达莘口镇莘口村竹洲自然村,然后再沿着沙溪河顺河边朝着永安方向延伸。沙阳岭上公路坡陡道弯,有的地段是一弯紧套着一弯的,有时开车到了坡顶以为可以换档位前进了,结果前面又迎来新的陡坡。如此上山爬岭3公里,思想丝毫不敢放松,初开车走这一段路的人经常会被吓出一身冷汗。有经验的驾驶员师傅,在上坡以前都会把汽车停在沙阳胶合板厂前的公路边,仔细检查车辆状况,避免上坡时出现故障。下坡3公里同样不敢掉以轻心,必须集中精力驾驶,同时要谨记交通规则,当时的交通规则规定:“转弯注意3件事,减速、鸣号、靠右行!”下坡时车辆不许关闭发动机,以保证充足的气压准备随时刹车。
听教练车师傅说,这条公路是上世纪抗战时期国民省政府搬迁到永安时修建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汽油不足的时候,烧木炭的汽车经常动力不足,经过沙阳岭上坡时候由两个司机副手轮流拿着三角木头在后面垫汽车轮,三角木头垫着车轮,等到木炭烧的蒸汽充足了,再开始爬坡,如此反复。上3公里的坡要将近1个多小时,3公里的上坡路要休息十几次。下坡的3公里也不敢快速行驶,走1公里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为的是等待汽车的贮气罐充满气以备刹车之用。
1984年,我学习汽车驾驶时,就是在沙阳岭接受考核的。由于教练车在沙洋岭教练学员,促进了沙阳村餐饮业的发展,在三明小有名气的“沙阳猪脚”就是在那时传播出来的。我那时候学车属于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次的“不要单位审批、没有名额限制、可以自费学习”的那一种。在接受驾驶训练的时间里,听比较年长的驾驶员说,1975年以前的驾驶员在驾驶训练时还有一个科目,就是要学习“急坡换挡、紧急制动”。具体说就是当下坡时载重汽车刹车突然失灵时,驾驶员要立即采取救急动作,迅速、准确、连续地将行驶中的汽车的档位从最高档位减速到最低档位,然后将车驶向较宽敞的路边,最后强制停车,避免事故发生。经过考试合格,我获得A2驾驶资格。几十年来沙阳岭这一段公路,严重地制约了交通运输行业,达不到“多拉快跑”的要求。1995年前后,三明区域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公路改道,沙阳岭的公路也改为沿着莘口镇河边,上行到黄沙大桥路口穿过莘口岭隧道就到达竹洲村了,省了近10公里的路程,并且道路宽阔,双向四车道,极大地方便了交通运输行业客货车行驶的需要。
沙阳岭公路
沙阳岭公路的陡坡
荆西渡口
1979年,三元荆西大桥建成通车以前,过往荆西渡口的车辆要乘轮渡过河。荆西轮渡是由三明公路局设置经营的,我的同学张师傅曾在那里开渡船。偶有到荆西的时候我时常和他在轮渡路口上聊天。荆西轮渡渡口铺设的条石至今依稀可见,靠荆西那边的轮渡公路挡土墙上写的标语“减速慢行”还依然清晰耀眼。因为台江水电站蓄水,河水上涨,原居住在河边的渡船人家都在河边洗涤衣服、物件。靠荆东这边上岸的石板铺砌的轮渡通道,因为公路改造,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当台江水电站放水清库的时候,水面下条石铺就的轮渡过道路面依然清晰可见。当时荆西轮渡的渡船是机动船,由柴油发动机驱动,一次可以载100吨重量左右的人或车及车载货物。具体说,一辆载重4吨的解放牌汽车,加上拖斗载重3吨,合计载重量7吨,加上车辆自身的重量,每辆车按照15吨计算,也就是说一次可以载荷6辆载重汽车过河。
在荆西轮渡上的工人师傅们工作是极其严肃认真的,汽车、拖拉机、板车、自行车以及行人依秩序上船以后,张师傅和他的工友们会认真检查车辆,遇有拉货的汽车也要认真核查货物的数量,避免轮船超载,还要检查每辆车辆是否有在车轮下垫好三角木,据说是为了预防轮船刹车时车辆溜动,垫汽车轮的三角木是由轮渡船上提供的。检查载客车辆上的所有乘客和各种车辆上的司机是否全部下车,过轮渡时所有人员全部要走到甲板上站立,据说是交通部的规定。接到工作人员“一切检查完毕”报告后,值班船长就挥动绿色小旗子,发出可以启动的讯号。坐在驾驶室的轮机师傅就向轮机舱里的师傅发出指令,轮渡船启动后,轮机师傅就渐渐加大发动机的马力,轮机师傅全神贯注地驾驶着轮渡向对岸行进。轮船启动时,除轮机师傅以外,船上其他的工作人员,都手拿一根大竹竿撑在岸边的石头上,据说是为了减轻轮机的负荷力,船到河心才全部由轮机驱动。轮渡船过了河中心之后,逐渐放慢了速度,轮机师傅巧妙地利用水的动力慢慢地调转船头,把轮渡船的另一面过桥栈板准确地对准延伸到河里的砌筑石板条。船快到河对岸了,又得用竹竿撑住岸边,师傅说:“避免过桥栈板对不准路口,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几百米宽阔的河面,轮渡过往一次要将近一个小时。轮渡船靠好岸以后,慢慢地放下过桥栈板,轮机师傅准确地把过桥栈板对准公路路口,轮渡桥面上的值班师傅,挥动着手中的红色和绿色小旗,一丝不苟地指挥车辆慢慢的开过过桥栈板,先下汽车或拖拉机,接着再下板车、自行车和行人。荆西轮渡的过桥栈板,有4米宽、5米多长,支撑栈板的是2根5米多长的杉木,栈板使用10多厘米厚的杉木板。竖立在轮渡船头的门字形的钢架上,挂着滑轮,轮渡栈桥的升降都靠机械操作。遇有客车通过,上轮渡时,在公路的这一头先停车下人,下轮渡时,客车要先开到轮渡公路外面乘客才能上车,井然有序,互不耽误。辛苦了将近1小时的轮渡师傅可以稍微轻松一下,抽一口烟了。
张师傅2012年退休,2014年我在列东遇见他,他对我说:“现在住在阳光城小区。”我们再见面时离他在荆西轮渡工作时已经40多年了。张师傅的父母都是三明公路系统的职工,张师傅当知识青年下乡回城以后就在三明公路系统荆西渡口干了将近10年的轮渡工,许多人都认识他。
1979年,建了荆西大桥就省去了过轮渡之苦。
尚存的荆西轮渡旧路
小渡口
荆西轮渡上班是有时间的,为了方便到外面办事晚归的人和到荆西火车站候车的客人,三明市水陆运输社又在荆西渡口的下游设了一个渡口,用小船载人过河。小船一次可以载5个人,最多还可载2辆自行车,1970年前后的这一段时间的过渡票价是1个人4分钱,一辆自行车过渡费也是4分钱。水路运输社和三轮车运输社1975年合并以后隶属三明市第二运输公司管理。荆西小渡口荆东这边的位置在今天荆东工业园区前面的河边上,荆西的小渡口在荆西村外菜地靠河边两棵大树的位置。荆东这边渡口的痕迹已经被新修建的205国道的立交桥基础湮没了,河对面的两棵大树还在。为什么会在荆东荆西之间设立小渡口,因为当时黄沙森工局(据说,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整体、成建制的改为三明地区建筑公司)设在荆东,黄沙森工局的职工大部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到三明支援山区建设,主要从事林区伐木工作和林区的公路建设,平时都是住在林区的,例如,吉口伐木场、楼源伐木场、中村伐木场、陈大伐木场、台江伐木场。设置这个小渡口是为了方便河两岸居民在荆西轮渡下班时间过河办事。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森工局的干部职工家属到荆西火车站乘坐火车。2018年8月,荆东工业园区正门右侧还有一座四层的砖木结构楼房,是当时黄沙森工局的办公楼。
沿着荆西轮渡和荆西小渡口朝城关方向到三明学院正大门门口的河边,有一个小渡口,平时都有渡船在营运。这个小渡口是为了方便原福建锻冲件厂(9369厂)干部职工,当年,该厂还买了几台现代的冲锋舟,方便干部职工过往。从荆西火车站过来的人顺着铁路朝城关方向大约1公里就可以到达福建锻冲件厂(9369厂),该厂也有子弟学校。如果走公路要从荆西镇后山绕道官洋坑“仓库群”进入福建锻冲件厂(9369厂)大约需要走7公里左右。1980年,这一条路我刚参加工作在建筑单位运输队时有走过,比走渡口远多了。
顺溪流而下到现在的华昌中学的河边还有台江小渡口,台江小渡口河对面正好是现在台江水电站的厂房。台江小渡口河对岸有原三明市第二轧钢厂、原三明市植绒革厂等市属企业。经常从这个渡口过河的有原三明市台江水泥厂、三明制药厂、三明市第二纺织厂和台江伐木场等中、小型企业的职工和到城关办事的人们,还有台江村村民、台江学区的师生。因为当时通往这些企业单位的公路只有从现在三元火车站出发的一条公路名称“白坂路”。当时白坂路是沙包土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夜间没有电灯。2018年年底,三明动车站正式启用了,现在的“白坂路”变成了宽敞的双向多车道,极大地方便了过往民众。
(本文作者系三元区明歌协会会长)